發展沿革,試飛進程,編號試飛,研製情況,技術特點,總體氣動,垂尾邊條,DSI進氣道,動力火控,座艙系統,操縱系統,彈倉設計,武器配置,雷達光電,新抗荷服,性能數據,性能評析,隱身性好,機動性強,穩定性好,格鬥強悍,編隊攻擊,多重任務,研發團隊,宋文驄,楊偉,甘曉華,李剛,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試飛進程
殲-20隱形戰鬥機的首架技術驗證機於2011年1月11日中午12時50分左右進行首次升空飛行測試,13時08分成功著陸,歷時18分鐘。整個首飛過程在
殲-10S戰鬥教練機陪伴下完成 。
繼2011年初的首飛後不到100天,2011年4月17日下午4點25分,殲-20的第二次試飛在四川成都某機場進行,試飛時間持續90分鐘,是首次試飛時間的5倍。
2011年5月12日15時30分,殲-20進行了第五次試飛。此次殲-20試飛在空中進行了許多機動動作,包括S型機動,橫滾機動以及大角度轉彎等機動動作。起降的過程中,殲-20側彈倉開啟。
2011年5月14日,2001號技術驗證機再次進行試飛。2011年6月1日和6月3日,殲-20在成都某機場連續三天進行了兩次試飛,表明殲-20的試飛強度在逐漸增大。
2011年9月10日,網友上傳了有史以來最為清晰的試飛視頻,視頻顯示,殲-20兩次起飛分別用時17秒和13秒,第二次使用了部分加力起飛,並且機動性能出色,同時機尾發動機藍色火焰明顯與殲-10等紅色火焰有區別,起飛時機尾部氣浪壓縮劇烈似液態波浪(光線折射所致)。
2011年9月25日,2001號技術驗證機連續進行了三次長時間試飛,當日的試飛創造了殲-20自曝光以來一日多次試飛的新紀錄,據稱殲-20在試飛過程中多次進行了繞八字,低空高速通場後大仰角拉起,開加力小半徑轉彎等高難度飛行動作,展現出強大的低空機動能力。
據
環球網國際軍情中心2011年10月13日訊息:網上傳出一組國產第五代戰鬥機殲-20的最新試飛照片,據照片上顯示,此次試飛殲-20再次收起了起落架,整個過程測試了飛機的整體機動能力。而照片上清晰顯示出了殲-20戰鬥機升空後發動機噴出的藍色火焰。
2011年12月15日,截至此時,殲-20已試飛62次,超過俄羅斯的
蘇-57戰鬥機。2012年後殲-20試飛頻率大增,有時一周可以試飛多次。
2012年3月10日,2002號技術驗證機出現於中國某機場一架並進行了低速滑跑測試,照片顯示這架殲-20戰鬥機和2001號停在一起,並進行了一系列露天科研調試。與2001號相比,2002號驗證機外形改動較明顯。
2012年5月12日,2001號原型機轉場,飛往650千米外的
閻良試飛院。這意味著殲-20已被空軍選中,正轉往試飛院進行高級測試。
2012年5月16日下午14時49分,經過一系列地面測試和高速滑跑後,2002號技術驗證機首飛成功,並於15時08分安全降落。
2012年8月26日,2002號殲-20進行第11次試飛。
2012年10月20日,第三架技術驗證機曝光。機身沒有塗上編號,而且空速管也比前兩架短了許多。
2012年12月4日,殲-20再度試飛。
2013年7月2日,殲-20再次升空,進行了2次各長達1個小時的試飛,試飛中主彈艙首次掛彈。
2013年7月21日,殲-20再度試飛,並掛載兩種新型格鬥飛彈,其中有
霹靂-10新型格鬥飛彈。
2014年3月1日中午12點左右,2011號
原型機成功首飛,伴飛的是1架殲-10S戰鬥機。12點30分左右2011號原型機成功降落。
2014年7月,2012號原型機進行了地面滑跑測試。有網友拍攝到該機成功首飛。
2014年11月20日,2013號原型機在成都飛機製造廠首飛成功,該機是殲-20的第五架原型機,也是改進批次的第三架原型機。
2014年12月19日下午,2015號原型機首次升空試飛。該機是殲-20的第六架原型機,也是01批次的第四架原型機。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之前已經完成首飛的殲-20,2015號又有了新的改動,在機尾尾撐處做了削尖處理。
2015年9月18日15時35分,2016號殲-20原型機試飛成功。該機利用透波材料對進氣道鼓包、主翼前緣及
腹鰭等處進行了重新設計,並延長了
發動機艙以增強尾部紅外隱身性能。
2015年11月24日14時15分,2017號殲-20原型機成功首飛。該機對
座艙蓋進行修型且使用了新型鍍膜以減弱座艙空腔結構對
雷達的散射。
2015年底網際網路上出現了一架新的殲-20,與以往的殲-20明顯不同的是,這架殲-20還處於只有底漆的“黃皮”狀態,其機身編號也從以往的20XX直接晉升為2101號。
軍事觀察員認為這是殲-20從試飛用原型機進化為試量產型的標誌。意味著殲-20的技術狀態已初步確定。或許殲-20A將很快進入部隊服役。
中國軍迷又在網際網路上發布疑似第二架“量產型”殲-20的照片,飛機編號為2102,仍然採用和2015年年底曝光的2101一樣的黃色塗裝。這似乎進一步佐證了外界有關它們是接近裝備部隊的“小批量生產”型號的猜測。
2016年7月4日,網上出現新的殲20試飛照片,在新的照片中,飛機機身不再刷試飛編號,中國空軍“八一”的標識也變成了灰色。
2016年8月25日,首架量產型殲20A交付部隊試用。殲-20也成為世界上第三種交付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
2016年10月,軍事論壇出現殲-20的試飛照,可以看出,殲-20已換成雙色斑塊迷彩,極可能為量產型的塗裝,並且兩架殲-20一起試飛,顯示試飛工作步入尾聲,而且可能已經到了培訓種子教官飛行員的階段。
2016年11月1日,珠海航展開幕2架殲20突然現身,進行了短短兩分鐘的飛行展示,未落地飛完就走。
2016年底網路上出現掛載4個
副油箱試飛的殲-20清晰圖片。
編號試飛
第00批次,718工程驗證機,即殲-20戰鬥機的驗證機批次。機身編號以200開頭。
2001:技術驗證機,2011年1月11日首飛成功。
2002:技術驗證機,2012年5月16日首飛成功。
2003:靜力實驗機,承擔靜力強度試驗。
2004:技術驗證機,改裝自2002號技術驗證機。
2011:原型機,2014年3月1日首飛成功。
2012:原型機,2014年7月26日首飛成功。
2013:原型機,2014年11月29日首飛成功。
2015:原型機,2014年12月19日首飛成功。
2016:原型機,2015年9月18日首飛成功。
2017:原型機,2015年11月24日首飛成功。
研製情況
在2016年11月1日,第十一屆珠海航展,殲-20首次進行空中飛行展示。兩架殲-20做了公開飛行,不僅在現場引起轟動,也立刻被西方媒體大量報導。殲-20是中國現代空中力量的代表作,也進入了世界最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行列,它是中國國防能力高速發展的一個象徵。
在動力系統的選配上,殲20採取了“兩步走”的發展策略,首先驗證機採用俄羅斯AL31F以及初期量產型殲20A用渦扇10“太行”系列作為動力,最終型號殲20B將裝配渦扇15“峨眉”發動機。
渦扇-10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三代大推力小涵道比渦扇發動機,與俄羅斯AL-31系列發動機、美國F110系列發動機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中美俄三國在這三款三代大推的基礎上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進,比如俄方在基礎型AL-31F基礎上開發出99M系列、產品117S等型號,美國在F110-GE-100基礎上研製了F110-GE-129/132/134等,中國也在渦扇-10上開發出渦扇10A(用於殲-11B)、渦扇10B(用於
殲-16的增推型號)、渦扇20(用於
運-20的大涵道比型號)等,用於殲20初期過渡動力的型號為渦扇10B。
按照我國標準計算,渦扇-10的壽命從800小時增加到1500小時以上,按照美國TAC算法則更長,基本達到主流水準。而殲20的原配動力渦扇-15已於2006年研發並試車成功,但仍未量產。渦扇-15專為五代隱形戰鬥機設計,推重比為10左右(國標),且配備推力矢量噴管,屬於全動型,可向任何角度噴氣。殲-20裝備渦扇-15後將具備優秀的超級巡航能力和夢寐以求的過失速機動性。
2016年11月1日晚,CCTV-4中文國際頻道亞洲節目報導“殲-20閃亮航展 將如何提升空軍戰力?”,電話連線著名軍事專家、央視特約評論員
尹卓。尹卓正面證實殲-20採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而渦扇-15正在研製中,等渦扇-15服役後,將明顯提升殲-20戰鬥機的性能。並表示,殲-20已經交付部隊4、5個月了。
2018年11月11日,第十二屆中國航展在珠海迎來“高光時刻”:殲-20戰機在公開飛行展示中掛彈開倉,震撼獻禮人民空軍成立69周年紀念日。
技術特點
總體氣動
殲-20作為中國首款第五代戰鬥機,融合了全球多種已經在使用的優秀戰鬥機的特點,具備很強的隱形性能、機動性能。比如美國
F-35的光電分布孔徑系統(EODAS),也被技術人員整合到殲-20戰鬥機上。殲-20是世界上第二架套用EODAS的戰鬥機。殲-20是首款採用鴨式氣動布局的隱身戰鬥機,採用DSI鼓包進氣道。
殲-20採用單座、雙發、全動差動
雙垂尾、
DSI進氣道(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殲-20的
鴨翼相對主翼的位置比殲-10進一步靠前,增大了
力臂,增強了效用,所以較小的鴨翼就可以達到很大的作用。
此布局使飛機擁有較優秀的超音速控制率,良好的大仰角升力特性,較大的瞬時攻角與滾轉率。但鴨式布局最大的缺點為最大攻角與持續攻角的矛盾性,並且鴨翼偏轉時產生強度較大的鏡面反射回波,對飛機頭向
RCS(雷達散射截面)影響甚至比常規布局飛機大。
在已知的第五代戰鬥機中,只有殲-20採用
腹鰭,
F-22、
F-35、
蘇-57都沒有採用腹鰭。俄羅斯的蘇-57 或許可以用推力轉向補充大迎角方向穩定性的主動控制,F-22、F-35 可沒有這樣的能力。但是F-22發動機是矢量發動機,發動機噴口推力可以上下變動。而殲20原型機用的俄羅斯發動機還不是矢量的,是屬於標量的。
有訊息稱殲-20已經採用的局部
電漿隱身技術、反無源探測塗料,可以使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隱身性能達到或超越F-22。
垂尾邊條
殲-20的鴨翼和
雙垂尾是全動的。國外已知的第五代戰鬥機中,只有蘇-57帶有
全動垂尾,F-22 和 F-35 都是常規的固定垂尾加可動舵面。
殲-20可動邊條,位於鴨翼和機翼之間。殲-20的邊條非常小,比較狹窄,在鴨翼後面。邊條可以可控下垂,可動邊條可以強化渦升力,並且可以控制渦流走向。
殲-20採用的全動垂尾和可動邊條技術,無不顯示了中國航空設計師的功力和中國航空技術這些年來的進步與積澱。殲-20還採用了分散式綜合光電系統、
有源相控陣雷達等先進的技術。
作為隱形重型戰鬥機,殲-20在世界上獨創的“升力體、邊條翼、鴨翼”布局,使得飛機既有很好的隱身性,又有很強的超音速和機動飛行能力。楊偉認為,既然有了最強的裝備,就要把這個裝備在實戰過程中用到最關鍵的地方,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DSI進氣道
殲-20採用了可調式DSI(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道,用三維複雜曲面的凸曲面(鼓包狀,用於壓縮氣流)把進氣中的附面層迎面剖開,然後用壓力梯度頂到進氣口的兩角泄放。
相比於F22的CARET進氣道,殲20的DSI進氣道有如下優點:
1、取消了 F-22 的 CARET 的附面層隔離裝置。殲-20 的 DSI 鼓包巧妙地把附面層從進氣口上面和下面排出,根本不需要這個沉重、複雜的裝置,減少了重量和複雜性。
2、在超音速總壓恢復上比 F-22 的 CARET 至少不差,極可能更好。
3、亞/跨音速時比 CARET 更能提供使發動機平穩工作的氣流。考慮到殲-20 的 DSI 是在積累了梟龍 DSI 的大量經驗後發展出來的新一代 DSI,會繼承梟龍 DSI 的這個優點。
殲-20一個顯著特徵就是進氣道側面兩個通風口,為了隱身而設計成六邊形並用格線覆蓋。網上普遍的說法是燃油/空氣冷卻器(ACFC/熱交換機)的通風口(前面進氣後面排氣),為飛機熱量管理系統(TMS)的一部分。因為殲20配備了大功率的主動相控陣雷達(AESA),其產生的熱量大幅增加。為了解決散熱問題,同上一代戰鬥機航電設備的空氣冷卻不同,殲20據研判採用了新一代液體冷卻系統。該系統分前後兩個迴路並採用專用冷卻液,該冷卻液先流經前迴路將雷達等航電設備的熱量帶出,然後進入後迴路流經燃油箱將熱量傳遞給燃油,因為後者具備更大的熱容量。最後加熱後的燃油則通過燃油/空氣冷卻器將熱量排出機外。這種液體冷卻的方式已被F22和F35所採用,為國際標準五代機的標配之一。然而殲20 ACFC的散熱排氣口位於進氣道外側,作為一個紅外輻射源比較容易從側下方被探測到。與之相比F22和F35的散熱排氣口均在背部並朝上,看上去更加隱蔽。
動力火控
尹卓先生正面證實殲-20採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並且基本滿足殲20的格鬥需求。而渦扇-15正在研製中,等2019年渦扇-15服役後,將明顯提升殲-20戰鬥機的性能。並表示,殲-20已經交付部隊4、5個月了。
與
蘇-35戰鬥機一樣,殲20也採用了飛火推一體化控制系統。
飛火推一體化在軟體上把飛行控制、火力控制、發動機控制整合到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1+1+1>3的威力。飛行控制主管飛機的速度、高度和姿態,火力控制主管構成武器發射條件,發動機控制主管提供充足的推力。傳統上,飛控是主導的,只有把飛機機動到適當的發射位置,武器才能有效發射,而發控只是飛控的動力保障,據從屬位置。飛火推一體化後,火控有可能在特定時間成為主導,飛行員指定目標位置後,飛火推聯手把飛機儘快轉入最優發射位置,在最優時刻自動發射武器。
座艙系統
螢幕化
殲-20座艙內部裝有兩個連在一起的多功能大螢幕顯示器,這種布局國外是從之前的F-35開始套用,單個螢幕大小應該在12寸左右,兩個
顯示器之間無連線框,可以用來合併顯示較大的圖像。
觸摸化
殲-20的顯示屏採用了觸摸感應技術。
聲控操縱
殲-20機上的主螢幕可以通過聲音進行各種控制和調整,也就是說不必利用手部動作就可以控制飛機。
殲-20的儀錶板採用了一個尺寸為8×20英寸的大型全景多功能顯示器(MFDS),截止到2014年最大的戰鬥機顯示器,實際上它是由兩個並排在一起的8×10英寸投影顯示器組成,其解析度分別為1280×1024。這兩個顯示器是完全互為備份的。當一個發生故障時,所有的功能都可在另外一個顯示器上顯示。MFDS將顯示
感測器、
武器和飛機狀態數據,以及戰場環境、戰術和安全信息。大範圍的戰術水平態勢可以全螢幕顯示,也可以在平面上分割成若干小視窗分別顯示不同的信息。
採用兩種方式對系統功能進行控制:一種是觸控螢幕方式;另一種是通過設定在駕駛桿和油門桿上的各種
開關和
電位計旋鈕實現的(HOTAS)。兩台顯示器分別由兩個處理機提供對原始信息的加工處理。MFDS採用微型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
LCD)作為成像源。每個顯示屏的投影系統分別由3個
弧光燈進行照明。
殲-20的
頭盔顯示器系統(
HMDS)取代了傳統的平視顯示器(
HUD),不僅節約了費用,而且也顯著地降低了系統的重量。HMDS系統是光電系統和飛行員頭部位置跟蹤裝置的組合,它能為飛行員顯示關鍵的飛行狀態數據、任務信息、威脅和安全狀態信息,同時系統還可以為飛行員引導機載武器和
感測器(如
雷達和EOTS)指向所關注的區域;或發出視覺提示,告訴飛行員應該關注的區域。
操縱系統
殲-20採用了先進的
光傳操縱系統。光傳操縱系統是在
電傳操縱系統上發展起來的,也是後者的發展趨勢。電傳操縱系統的致命弱點是易受雷電和電磁干擾及
核輻射的影響。現代飛機性能不斷提高,電子設備日趨複雜,這必然導致電纜用量的增加以及線路布局的複雜化,從而加大了線路之間的干擾,影響電傳操縱系統正常工作。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採用光傳操縱系統。光傳操縱系統是以光代替電作為傳輸載體,採用光纖代替電纜作為傳輸介質,以光信號的形式傳輸,使得光傳操縱系統具有很多優點。
彈倉設計
殲-20在機腹部位有一個主彈倉,機身兩側的起落架前方各有一個側彈倉。殲-20的側彈艙門為一片式結構,這個彈艙艙門向上開啟,彈艙內滑軌的前端向外探出,使飛彈頭部伸出艙外,再直接點火發射。
值得注意的是,殲-20的側彈倉門,為一片式結構和
起落架艙門是銜接的,共用一條鋸齒縫,兩個倉之間相互被隔斷,但是表面蓋板卻是相鄰的。這樣的設計減少了一條散射縫,對
隱身有利。殲-20在伸出飛彈發射架後,彈倉艙門依然可以關閉。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減小
阻力和飛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是一種非常好的隱身設計,乃世界第一個鋸齒開艙門。
這個結構非常簡單,只需要一個旋轉機構和一個
液壓作動筒,就完成了全部發射動作。如圖所示,新型
格鬥飛彈被安裝在一個旋轉機構的掛架上,當飛彈發射時,側彈艙艙門打開,飛彈掛架被旋轉機構轉出艙外,然後側彈艙艙門關閉,
飛彈在掛架上發射。殲-20的格鬥飛彈發射方式設計得更聰明,避免了很多氣動和強度上的麻煩。一般來說,格鬥飛彈鎖定目標時機往往只有2至3秒的時間,從按電鈕-電機啟動-艙門全開-飛彈發射這4個步驟下來耗時至少得3秒,確實會貽誤時機。殲-20的格鬥飛彈可以事先放在艙外,這就是巨大的發射時機優勢。另外,如果格鬥戰全過程打開艙門,則對氣動效果影響較大,飛機的
顫動和
亂流導致的阻力增大會降低機動性能。殲20也可以機翼掛載武器。
武器配置
根據2013年殲-20帶彈試飛照片顯示,殲-20的側彈倉可各攜帶1枚飛彈,主彈艙擁有六個掛架,可攜帶6枚飛彈。殲-20裝有4個外掛點,可在犧牲隱身能力的情況下加大帶彈量。在接敵過程中,殲-20可以用機載
空對空飛彈攻擊敵機,加上未來配備的可大角度離軸發射的飛彈。
殲-20的可選裝備:
雷達光電
據國內雷達科研單位資料透露,殲-20得益於充足的頭部空間,AESA雷達的T/R組件高達2000到2200個之多,發射功率在24千瓦,全球最大!完全能保證在F22戰鬥機探測範圍外首先發現其蹤跡。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雷達探測距離達200公里,且同時跟蹤30個目標,並可攻擊其中4—6個目標。
光電分散式孔徑感測器系統(EODAS)的配備給予殲-20以較大的戰術優勢,殲-20可以在不開啟雷達的情況下仍舊保持對戰機周圍空情的掌握能力,從而提高戰機的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特別是可以在外部信息系統支援下從側面接近目標,然後發起突然攻擊,並且對逼近的空中目標進行有效的探測和識別,以防止對方突然襲擊。
新抗荷服
殲-20會進一步加強加壓呼吸的效果,而關鍵措施之一就是配備囊式抗荷背心;通過在胸部外施壓增加對抗壓力後,飛行員呼吸時承受的氧氣壓力可以得到非常明顯的提高。新型抗荷背心的結構非常可能類似F-22配備的CSU-17/P背心,採用方便穿脫的前開口、胸前雙氣囊和頸後小氣囊組合結構。
性能數據
由於殲-20各種技術數據尚未公開,此處羅列數據是根據照片和影像推測所得,不代表其真實數據。值得一提的從這些圖像數據來看,殲-20比遼寧號艦載機
殲-15要略小一些,現提供幾個殲-15的外形數據供對比:長度22.28米,翼展15.0米,高度5.92米。
基本信息 | 參數 |
---|
乘員 | 1人 |
長度 | 20.3米(不含空速管) |
翼展 | 12.88米 |
高度 | 4.45米 |
機翼面積 | 約73平方米(不包括主翼前邊條) |
空重 | 17,000千克 |
最大起飛重量 | 39,000千克 |
發動機 | B型-渦扇15峨眉發動機 182KN(加力推力)×2 |
A型-渦扇10B太行發動機 140KN(加力推力)×2 |
最大飛行速度 | 3062千米每小時 |
實用升限 | 20000米 |
最大航程 | 6000公里 |
最大轉場航程 | 11500公里 |
作戰半徑 | 2000+公里 |
爬升率 | 未知 |
翼載荷 | 未知 |
推重比 | 0.91 |
限制過載 | +9G/-3G |
遠程空對空飛彈 | 霹靂-21 |
中程空對空飛彈 | 霹靂-12D/霹靂-15 |
近程空對空格鬥飛彈 | 霹靂-10 |
精確制導滑翔炸彈 | 雷石-6 |
機炮 | GSh-301單管轉膛航空機炮 |
雷達反射面積 | 0.01-0.05平方米 |
性能評析
殲-20是一種單座、雙發、雙垂尾、帶邊條鴨式氣動布局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從總體上看,殲-20具有以下五個明顯特點。
隱身性好
隱形能力是第五代戰鬥機的最重要技術指標,也是殲-20的標誌性能力。為此,它採取了諸多措施提高隱形能力。
殲-20採用帶邊條的鴨式布局,飛機在進氣道前部設有
鴨翼,鴨翼安裝位置與主翼處於同一平面,可以提高渦流位置,保證渦流從主翼上翼面掠過。這樣,飛機付出的阻力代價小,不僅能提高飛機的速度,而且有利於達到隱身的目的。
殲-20的頭部、機身呈現菱形,與
F-22十分類似,斜側而簡潔,上下表面非常平直,減少了不連續平面帶來的雷達反射。機翼、鴨翼前後緣考慮了前後平行的折射因素,而大外傾、面積較小的V垂尾,也是有效的隱身措施。
殲-20還採用了
DSI進氣道技術。這種進氣道技術首先在美國F-35戰鬥機上套用,中國的梟龍戰鬥機首先使用這種進氣道技術。DSI進氣道通過進氣口前的一個三維鼓包達到消除空氣附面層的目的,具有重量輕、適應速度範圍廣、不會對隱形造成影響的優點。
它的進氣道設計採用了S形彎曲,可有效阻擋發動機葉片的雷達反射,比蘇-57直筒狀、僅有很少遮蔽的進氣道的隱形效果好得多。加上可變旁通比以及變面積進氣道的使用,具有較高的燃燒效率,其熱隱形能力同等於F-22。
殲-20座艙靠前,機頭非常短促、空間有限,其火控雷達採用了
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有效躲避對方電子系統的探測,具有低截獲率的明顯特點。該雷達可以根據工作方式自動控制雷達的發射能量,掃描速度非常快。
在殲-20機身不同部件安裝有光學視窗,由後台數據處理系統對不同部件獲得的圖像進行融合,這樣的好處就是省略了機械轉動機構,同時光學器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埋入機身內,再加上對視窗進行鋸齒處理,可降低系統的體積和重量,提高飛機的隱身能力。
殲-20表面平滑,毫無贅物。為減少飛機的外形開口,殲-20的維護口蓋很少,其起落架艙的開口採用了鋸齒形邊緣設計,艙蓋較大,而且巧妙地將起落架艙和檢修視窗合二為一。另外,儘管主彈艙約有美國F-22“猛禽”戰鬥機的兩倍大,但設定在機身腹部,這樣也有利於飛機的隱身。
最新的殲20採用了和F-35一樣的帶內置加強筋的一體式座艙蓋。
機動性強
殲-20是一種機動性、敏捷性和大仰角能力非常突出的戰鬥機。該機採用了“鴨翼+邊條+前後襟翼+全動尾翼”的綜合氣動布局來提高飛控能力。大三角翼安裝在進氣道上邊緣。主翼帶有下反角,可以增加滾轉速度、提高飛機的敏捷性。大舵效的全動垂尾可提供足夠的航向操縱力矩,進而提供較大的滾轉速率。
其氣動設計採用了“渦升力”技術。在主翼前面,利用邊條翼、鴨翼產生強大渦流,可以大幅增加主翼升力,獲得更好的機動性能。其內載武器可以消除外掛武器和機體之間的互反射效應,還可以大幅降低飛行阻力。
穩定性好
殲-20採用了外傾的全動雙垂尾設計,配合利用“渦升力”,可降低由於渦流強度的提高對垂直尾翼造成的影響,提高飛機的縱向穩定性。殲-20的腹鰭也可以增加大迎角情況下飛機的縱向穩定性。
格鬥強悍
殲-20與F-22一樣,採用了整體座艙蓋,保證飛行員有一個良好的視野。該型使用了綜合射頻管理系統,搭載的相控陣雷達還具有電子對抗、數據鏈等多種用途,加之先進、完善的大螢幕液晶信息顯示系統,可以向飛行員提供近實時的戰場態勢感知,並提供空戰戰術的輔助決策。再配合頭盔上的顯示系統,智慧型化操作程度更高,極大地提高了飛機的近距格鬥能力。
另外,同
蘇-57和
F-22相比,殲-20機長與機身橫截面的比值增加了20%,這種設計可在速度不太高的超音速飛行時提高空氣動力利用率,並加強飛機的載彈能力和燃料攜帶量。飛機的較大內置彈倉可攜帶多種空對空飛彈、空艦飛彈和空地飛彈,使得它具有強大的攻擊力和全方位打擊能力。
編隊攻擊
殲-20作為第五代戰鬥機,在目標探測與跟蹤方面必須追求“先敵發現”的能力和多目標探測與跟蹤能力,因此,殲-20採用了加密數據鏈信息系統,它能夠在數架殲-20之間實現探測情報共享,從而大大拓展每架飛機的態勢感知空域。
它也可以由一架打開雷達探測多個目標並利用數據鏈傳輸給其他幾架保持雷達靜默的飛機,實現較隱蔽的接敵與攻擊,這也是F-22典型的攻擊形式。數架殲-20組成的編隊足以控制大片的空域,再加上其超音速巡航能力、強大的主動式電子對抗能力,預計殲-20將具備與F-22相當的作戰能力。
多重任務
殲-20戰鬥機會負責封鎖進入
第二島鏈的空中路徑,攻擊來襲
攻擊機及其護航戰鬥機;
遠程空戰和護航任務:殲-20戰鬥機會通過破壞防禦戰鬥機、巡邏機、
預警機等目標,在敵軍空中防禦中打開缺口,並為
空中加油作業提供支持。
戰區攻擊任務:殲-20戰鬥機會像F/FB-111、
F-15E一樣,利用制導常規彈藥或自由落體核彈,攻擊水面目標;戰鬥機體積使之足可攜帶重達3000磅的彈藥;
遠程戰區監視任務:殲-20戰鬥機會像RF-111C/D、RA-5C和F-14/TARPS戰鬥機一樣,收集雷達、圖像和電子情報,但殲-20戰鬥機具備以上戰區偵察機所不具備的隱身性能;
電子攻擊任務:殲-20戰鬥機會用來反制敵軍雷達和通訊,利用機上武器倉攜帶干擾設備,像EF-111A渡鴉電子對抗機一樣;
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殲-20戰鬥機會被用於運載並發射
反衛星飛彈,與20世紀80年代美國空軍利用
F-15戰鬥機發射由路特公司研製的ASM-135A相同。
殲-20將用於接替
殲-10、
殲-11等第四代戰鬥機,擔負中國未來對空、對海的主權維護任務。
研發團隊
宋文驄
楊偉
楊偉,殲-20的總設計師,外表儒雅的“拚命三郎”,中國新一代戰鬥機電傳飛行控制系統的組織者和開拓者。
1998年,楊偉受命出任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副所長、副總設計師,兼任
飛行控制系統總設計師。從此,他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擔任我國新一代外貿型FC-1戰鬥機的總設計師,還要負責殲-10戰鬥機雙座型的研發工作。如今,
FC-1戰鬥機早已交付
巴基斯坦軍隊,雙座型殲-10也已翱翔在保衛祖國領空的第一線。
甘曉華
李剛
曾突破死亡陷阱完成新的失速尾旋試飛,對消除部隊新飛行員對尾旋的畏懼感提高部隊的戰鬥力意義重大,也為空軍培養新一代高素質試飛員和完成今後多種新型戰鬥機的失速尾旋試飛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服役動態
2017年3月9日,
中央電視台報導殲-20戰鬥機正式進入空軍序列。2016年下半年殲-20首批量產型已經進入空軍部隊,根據曝光的殲-20機身編號,首批裝備殲-20的部隊為空軍試訓基地某旅。而中央電視台的此次報導,則是以官方身份首次證實殲-20已經進入空軍服役。
2017年3月13日,《
中國日報》發布訊息稱,中國自主研製的殲-20近期將裝配國產發動機。
2017年7月30日,殲-20三機編隊參加在
朱日和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90周年閱兵。殲擊機梯隊飛來,3架殲-20隱形戰鬥機以楔形編隊的形式在天空中飛過。殲-20是中國軍隊裝備的首款第五代戰鬥機,它的服役也讓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世界上的第二個裝備五代戰鬥機的國家。
2017年9月28日,在中國國防部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
吳謙大校介紹殲-20飛機已經列裝部隊。
2017年9月30日,空政電視藝術中心出品的軍事題材電影《
空天獵》上映,殲-20首次登上大銀幕。
2017年11月10日上午,中國空軍發言人
申進科大校表示,殲-20 列裝部隊後,已經開展編隊訓練。列裝殲-20隱身戰鬥機,進一步提升空軍綜合作戰能力,多名飛行員具備通飛殲-20、殲-16、殲-10C等多種新型戰機的能力。
2018年2月9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大校發布訊息,殲-20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
2018年10月30日,中國空軍4架殲-20隱形戰鬥機現身珠海金灣機場上空。
總體評價
殲-20戰鬥機對美國與其盟友在亞太的布局具有威脅性,這可與中國的航空母艦及系列彈道飛彈相提並論。第五代戰鬥機殲-20大規模量產並服役,其意義與解放軍現有的蘇-30與蘇-35系列戰鬥機絕對不可相提並論。對於美國而言,殲-20增加了美軍在台灣海峽與釣魚島衝突時可能面對的挑戰。
殲-20是眼下亞洲區域最先進的戰機,這讓中國空軍在面對日本、韓國與印度等國家的空軍時占有顯著優勢。外媒將殲-20與其他國家戰機進行了對比。俄羅斯蘇霍伊
蘇-57戰鬥機由於研製進度幾度推遲,尚未正式交付入役;美國
F-35戰鬥機也多次出現飛機供氧不足的問題,大面積停飛,出口受阻;韓國
KF-X隱形戰機先是被爆出因掌握不了關鍵技術而被迫降成四代半戰機的情況,後又傳出了合作方印尼打算撤資並已告知韓國的訊息。因此,中國殲-20戰機成為亞太區域領跑的優勢戰機。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評價,“殲-20的隱形性與機動性都獲得了極大提高,它有潛力完成中國空軍以前無法完成的空戰任務,整體提升中國空軍實力。”
中國空軍正向全疆域作戰的現代化戰略性軍種邁進,成為有效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重要力量。殲-20戰機列裝空軍作戰部隊,將進一步提升空軍綜合作戰能力,有助於空軍更好的肩負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神聖使命。
殲-20是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它的研製實現了既定的四大目標——打造跨代新機、引領技術發展、創新研發體系、建設卓越團隊。打造跨代新機,是按照性能、技術和進度要求,研製開發中國自己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引領技術發展,指通過自主創新實現強軍興軍的目標。殲-20在態勢感知、信息對抗、協同作戰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這是中國航空工業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的必由之路。創新研發體系,是指建設最先進的飛機研製條件和研製流程。通過一大批大國重器的研製,中國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數位化研發體系。建設卓越團隊,是指通過型號研製,錘鍊一支優秀的研製隊伍,這些擁有報國情懷、創新精神的優秀青年是航空事業未來發展的生力軍。未來,中國將在戰鬥機的機械化、信息化、智慧型化發展征程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