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星艦

殲星艦

殲星艦(Star Destroyer,或譯為滅星者、星際驅逐艦)這一辭彙被用來描述一種由銀河共和國銀河帝國新共和國、費爾帝國等陣營所使用的中等規格大型戰艦,艦種通常全副武裝。此艦種辭彙源自一條戰艦足以摧毀一顆星球的構想。

令人驚異的是,喬治·盧卡斯等設計者也將殲星艦設定為科幻時代軍火商生產的系列工業產品,作品中殲星艦(Star Destroyer)與各個人物一樣經過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落後到先進的發展歷程,它的發展貫穿整個星球大戰時代發展歷程。殲星艦(star destroyer)也成為星戰迷們的最愛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殲星艦
  • 外文名:Star Destroyer
  • 名稱來源:《星球大戰
  • 基本性質:軍用飛船
  • 文字作者:R.A.薩爾瓦托,丹尼爾-華萊士
  • 外形設計:霍華德·查金,沃爾特·西蒙森
  • 漫畫出版:漫威,黑馬漫畫
  • 影視作者:喬治·盧卡斯
  • 舊譯:帝國戰艦、滅星者驅逐艦
溯本求源,產生背景,戰艦分類,勝利級,狩獵者級,帝國級,日蝕級,執行者級,復興級,巨大級,

溯本求源

殲星艦一詞來源於早期引進自港台的《星球大戰》漫畫作品,雖然Destroyer一詞在軍事用語中是驅逐艦,但顯然星際驅逐艦沒有殲星艦殺傷力大,且星戰後期作品出現的Super Star Destroyer巨大到已經不是用驅逐艦可以概括的了,因此殲星艦一詞沿用至今。張召忠少將也在軍情連連看中提出這一概念。
歡呼者級強襲登入艦(Acclamator-class assault transport)——Star Destoryer的前無畏時代。752米長的歡呼者級強襲登入艦不僅僅是一級戰艦,更是以後數以百計的殲星艦的始祖。她由Rothana 重工業集團設計建造。在複製人戰爭最為激烈的時期,每艘此類型殲星艦攜帶16000名舊共和國複製人戰士。歡呼者級強襲登入艦的武裝包括12門4聯強力雷射炮塔,24門雷射副炮和四個多用途發射器。
作為強襲登入艦,她沒有大型的向下打開的腹部機庫,但是有大型的可伸縮的跳板供複製人部隊登艦。在EP2的末尾,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複製人戰士通過這種跳板登艦。歡呼者級強襲登入艦設計是如此的成功,使得眾多造船寡頭羨慕有加,開展了造船競賽。若干年後,Rendili Stardrive和設計師沃萊克斯·威賽斯設計了歷史性的勝利級殲星艦。奎特造船廠和麗拉·威賽斯,沃萊克斯·威賽斯的女兒,完成了狩獵者級殲星艦以及帝國艦隊的象徵——帝國級殲星艦
歡呼者級歡呼者級

產生背景

建造大型戰艦一向是費時而又複雜的工程。單單是大型飛船建造的前期工作,包括最早的籌劃,設計,建造設施的建立,人員訓練和準備材料要花費好幾年的時間。實際的建造工作也不見以會更快。無論是材料和費用的消耗都非以龐大。不難想像,飛船設計師和工程師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而官僚們之間的爭鬥,政治交易和預算的爭議令人難以置信。一旦這個計畫獲得通過,飛船的建造正式開始,銀河帝國願意花費幾十年來完成這個計畫。到了這種時候,哪怕是一些小小的設計上變化,都會花費幾十億元的資金和上千小時的人工。
當勝利級殲星艦(星際巡航艦)設計師的女兒,麗拉·威賽斯向帝國提出生產帝國級殲星艦時,海軍戰略家們和帝國軍事監查委員會以及議會預算委員會之間的爭論幾乎摧毀了整個帝國。有些人認為帝國花費的代價過於昂貴,有人認為這個計畫太可笑,還有人乾脆認為這在工程上根本就不可能。然而海軍當然喜歡這個計畫。海軍採取了一些措施才讓人們站到了自己一邊。
全神貫注全神貫注
幾年之後,當第一艘帝國級殲星艦從乾船塢里緩緩駛出(僅僅超過預算五千萬貨幣單位)投入現役時,海軍的觀點得到了證實。帝國級殲星艦擁有足夠的火力摧毀一個文明或者俘獲整個敵方的艦隊。每艘戰艦裝備了一個帝國衝鋒師,他們的進攻飛船和用於軌道投放的熱防護屏,二十個AT-AT步行機,三十個AT-ST步行機,和六個用於護航和巡邏的TIE戰機中隊。一艘殲星艦的造價甚至超過了有的星系整個的國民生產總值。而殲星艦作一次超太空跳越消耗的能量比一個國家整個歷史所耗費的能量還多。銀河太龐大了,即使銀河帝國也不可能訪問其中大部分的星系。想要控制所有的星系更是不可能的。最好的辦法是通過以毀滅相威脅,並迅速毫不留情地消滅任何出現的敵對力量,才能使這些星系中的居民臣服。帝國級殲星艦正是皇帝用來統治銀河系的武器。通過向一個星系部署殲星艦和支援艦隻,皇帝可以摧毀任何敵人。
雖然不可能在帝國的每個星系設防,但是殲星艦讓帝國具有在短時間內向任何地方快速投放兵力的能力。大多數的帝國海軍部署在帝國中心部位作為後備,以便迅速對任何地方的威脅做出反應。帝國海軍以艦隊組成,每個艦隊中包含一艘帝國級殲星艦,支援艦隻和其他小型作戰艦隻。每個艦隊可以單獨行動。實際上,三艘殲星艦可以組成一個作戰編隊,六艘可以組成區域中隊,或者以二十四艘組成地區或者國土艦隊。但是除了慶典儀式,一般不會在一個星系使用超過一艘以上的巡航艦。很少有必要這樣地集中使用部隊,很少有人能夠威脅到一艘殲星艦。
殲星艦
一艘殲星艦不僅是一個武器平台:因為它可以執行多重任務一行星防禦,行星攻擊和對艦攻擊。它也是一種太空站,提供修理船塢和重型運輸機。除了戰鬥飛船,帝國級殲星艦還裝載八艘朗達級太空梭和許多修理和救援飛船。因為殲星艦被設計成不能進人行星大氣層(其尖銳的外形設計也決定了其不能進入大氣層,因為可能的空氣摩擦很可能會對殲星艦造成傷害),每艘飛船還攜載了十二艘登入駁船,用於運送參加登入進攻的作戰人員,裝備。每艘登入駁船配備了裝甲和武器,並且攜帶四個AT-AT(或者八個AT-ST),以及一千個作戰人員。它們還可以拖帶用於行星攻擊的重武器,供給和設備。許多的殲星艦還攜載了完全預製的地面基地,它們可以在投放幾天之內安裝完畢。當一個基地部署之後,殲星艦會派出八百個人的部隊,兩千兩百個支援人員,十個AT-AT,十個AT-ST和四十架TIE戰機組成衛戍部隊。 當然,太空戰鬥是它們的主要任務。殲星艦正是為此主要目的設計。艦身上的五個炮位安裝了渦輪雷射炮離子炮。每個炮位包括三個炮塔,兩個為雙管炮,一個單管。這些炮塔可以集中火力對付一艘敵艦,或者單獨發射以對付多個目標。不過,炮位部署的位置卻是個弱點:近距離缺乏交叉火力。雖然這在對付大型戰艦時不是個大問題,但對小型的更加零活的飛船而言卻成了個缺點。它們可以在炮火之間穿棱飛行。很自然地,大多數帝國殲星艦裝載了鈦戰機對付小型目標;這個財政年的帝國預算專門為給剩下的殲星艦加裝更多鈦戰機。然而,在臨近的雅汶之戰前夕,這個預算可能會被撥到更加急需的用途上。
此外,帝國時期的殲星艦因塔金主義而有威懾性的政治運用。

戰艦分類

種類眾多,著名的有:
勝利級(Victory-class):建造和使用在舊共和國和銀河帝國時代前期
狩獵者級(Venator-class):建造和使用在舊共和國和銀河帝國時代前期
帝國級(Imperial-class):建造和使用在舊共和國末期和銀河帝國時代
日蝕級(Eclipse-class Super):建造和使用在銀河帝國時代中後期
執行者級殲星艦(Execute-class):建造和使用在銀河帝國時代,達斯·維德的旗艦
進取者級殲星艦Aggressor-class Star Destroyer
巴庫拉級殲星艦Bakura-class destroyer
奇斯殲星艦Chiss Star Destroyer
角鬥士級殲星艦Gladiator-class Star Destroyer
耙級殲星艦 Harrow
帝國級殲星艦帝國級殲星艦
帝國II級殲星艦 Imperial II-class Star Destroyer
跋扈級殲星艦Imperious-class Star Destroyer
攔截者級殲星艦Interdictor Star Destroyer
通訊用艦Main communications ship
巨大型殲星艦(Mega class)
遠途級殲星艦Multi-kilometer Star Destroyer
奈布拉/防衛者級殲星艦nebula/Defender-class Star Destroyer :與大多數的殲星艦不同,捍衛者級取消了大型背部上層建築,在這以前原有的設計已經延續了幾十年。
佩雷恩級殲星艦Pellaeon-class Star Destroyer
回天級殲星艦Rejuvenator-class Star Destroyer
共和國級殲星艦Republic-class Star Destroyer
激波級殲星艦Shockwave
納沙達殲星艦Star Destroyer (Nar Shaddaa)
追擊鬥士級殲星艦Tector-class Star Destroyer :帝國級(Imperal-class)的一種變形艦,外形和Imperial II Class相近,是作為參加艦隊戰的火炮艦隊驅逐艦設計的。它使用了帝國級(Imperal-class)的船體,沒有垂直的機庫和外部可見的反應堆球形突起。在Endor之戰中,有記錄顯示她們參加了戰鬥。
佩雷恩級升級版佩雷恩級升級版
洶湧級殲星艦Turbulent-class Star Destroyer
征服者級Conqueror-class Destroyer

勝利級

(Victory-class)
勝利級殲星艦(Victory-class Star Destroyer),由著名的星際造船廠Rendilli Stardrive為了和奎特造船廠(Kuat Drive Yards,KDY)以及已有歡呼者級強襲登入艦的競爭而設計的。她們是舊共和國在複製人戰爭時期最為強大的中型戰艦。共和國和以後的帝國訂購了大量勝利級殲星艦和她的競爭對手-KDY的狩獵者(Venator)級殲星艦。
勝利級勝利級
900米長的勝利級有兩個離子(一說三個)引擎用來亞光速航行。但是,她們是行動遲緩的戰艦,即使以後的現代化改進也沒有改變這個設計缺陷。第一批量產型,通常稱為勝利一型,具有大氣圈穿行能力。一個聲名狼藉的例子就是高級星區總督塔金曾駕駛他的座艦在抗議者的人群中降落,即所稱的高曼大屠殺。第二批量產型,通常稱為Victory II型,不具有這種能力。勝利一型裝備80個震盪飛彈發射井,勝利二型取消了這些武器。每艘船可以攜帶2箇中隊的戰鬥機。據推測指揮塔附近有重型炮塔保護,但是官方檔案裡面沒有提及。帝國興起以後,勝利級逐漸被更強有力的帝國級(Imperial-class)代替。許多勝利級被出售給民間大型公司,或是退役終老於拆船廠。內戰結束以後,新共和國政府中不少人認為海軍中服役的帝國級殲星艦(Imperial-class,曾用名Imperator-class,估計是Imperator有羅馬帝國獨裁皇帝的意思犯了皇帝的忌)帶有太多帝國的象徵,要求以勝利級為藍本設計新的殲星艦—至少她是舊共和國設計的,只是為帝國所繼承。其結果就是勝利級的血脈在共和國(Republic)級和捍衛者(Defender)級(有著名的星雲Nebula號和歐比旺號)上得到了延續,得以繼續為新共和國服務。勝利級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她是具有大氣圈層穿行能力的最大戰艦之一。能在行星突擊戰役中為地面部隊提供近距離支援,同時威懾敵人。這一特點雖然沒有使她繼續安坐帝國主力艦的寶座,但在入侵或遮斷艦隊中仍然可以找到她們的身影。

狩獵者級

Venator級
狩獵者級(Venator-class)殲星艦,此型號在星戰影視作品中被稱為Republic attack cruiser—— 共和國攻擊巡洋艦,出現在電影“星球大戰——西斯的復仇”和遊戲星球大戰之戰火帝國——墮落之軍中,也在動畫劇——《星球大戰:複製人戰爭》中出現。根據星球大戰官方網站中的百科-科技類所述,狩獵者級(Venator-class)是殲星艦(Star Destroyer)的前身——Precursor of Star Destroyer,它是由歡呼者級強襲登入艦(Acclamator-class assault transport)發展來的最具殲星艦特徵的一級戰艦。
殲星艦隸屬銀河系共和國、銀河帝國,由奎特造船廠製造的巡洋艦,總長度1137米,共有艦員7400名。艦上所載武器有8座重型增壓雷射炮,2座中型雙管增壓雷射炮,52座雷射炮,4台質子魚雷發射器和6台牽引光束投射器。共載機400架戰鬥機,標準的載機為192架V-wing,192架Eta-2 Actis 截擊機和36架ARC170型戰鬥機。在支援登入作戰時一般搭載40架LAAT/i突擊艇和24個AT-ET步行機械。
殲星艦
建造時代及背景
儘管過了和平又自鳴得意的一千年,但當分離主義分子(separatist)的威脅升高成克隆戰爭時,銀河共和國仍然能轉變成可怕的戰爭機器。幾年之間的差異令人吃驚,以安全之名使用大量的資源,共和國發展出由巨大戰艦組成的艦隊,其中許多擁有尖銳的造型。
狩獵者級(Venator-class)殲星艦——或稱為共和國攻擊巡洋艦(Republic Attack Cruiser)——給這個新的星際艦隊相當大的威力。這些楔形的戰艦原本就不是設計為貨船、運兵艦或其它補給船艦;是由設計相當成功的歡呼者級強襲登入艦和勝利級殲星艦發展而來。與作為強襲登入艦的歡呼者級以及多用途的勝利級不同,狩獵者級主要作為星際航空戰艦(starfighter carrier/destroyer)開發。這些是為船艦之間的戰鬥所發展的。高度裝甲的外型有著咄咄逼人的,匕首般的側面,上面散布著可以打穿強力護盾和堅固裝甲的重武器炮台。在它高聳的雙指揮塔,複製人船員和其它共和國軍官可以監控著戰艦的行動。
萬象更新萬象更新
船的前半背部表面包含一座大型飛行平台,可以讓最新的共和戰機緊急起飛。巨型的機庫門開啟時,戰鬥機容許在這座平台起降。艦上也有較小的機庫出口,在腹部表面。狩獵者級殲星艦艦長1137米,艦員7400名。她可以在大型機庫中裝載400架戰鬥機,這一特性在後繼的殲星艦中被逐漸淘汰,因為殲星艦本身就有強大的火力。她標準的載機為192架V-wing。 除了載機外,它的強力引擎提供了厚重的偏置護盾。8門重型雷射炮塔,2門中型雙管雷射炮,52門點防禦雷射炮和4門重型質子魚雷發射器組成的火力系統使它成為當時最為強大和令人畏懼的重型戰艦。
歷史
狩獵者級殲星艦參加了複製人戰爭中的很多戰役。最為著名的就是科洛桑(Coruscant)防禦戰。在共和國首都的低軌道上,多達上千艘狩獵者級殲星艦參與了保衛首都的戰役。它無疑是EP3中最為耀眼的殲星艦,在影片中多次亮相。當大膽的分離主義分子入侵首都時,這些攻擊巡洋艦就形成防禦科洛桑時的主力和攻擊前線。許多星際驅逐艦聚集在這顆都市星球的大氣層上,經常是在直射的距離與敵軍戰艦交戰。它們也會是絕地將軍在遠方作戰時的指揮艦,像是尤達在卡希克的任務,和歐比旺·克諾比在尤塔帕尋找格里弗斯將軍。當銀河共和國被改組為銀河帝國後,由於更為強有力的帝國級殲星艦的服役,狩獵者級逐漸停產。在複製人戰爭中建造了數千艘的狩獵者級殲星艦在以後的數十年中慢慢的被封存、拆毀後回收,也有可能被義軍俘虜。
殲星艦

帝國級

帝國級殲星艦無疑是帝國艦隊最有力、最顯著的象徵,也是艦隻工程科技的奇蹟。帝國級殲星艦縱橫銀河數十年,背負著代表皇帝力量的象徵,重武器平台、星球攻擊、星球防禦、反艦作戰、小型艦艇母殲星艦在任何方面都表現出絕佳的性能,一個只由殲星艦組成的艦隊,威力總勝過大小艦隻混合的組合。帝國級原名是元首級Imperator-Class,後銀河系共和國改制為銀河帝國,這級戰艦名稱也隨之改為帝國級Imperial-class。帝國級殲星艦(Imperial Class Star Destoryer,ISD)是如此的著名,以至於單獨的"Star Destroyer"一詞都用來指代帝國級殲星艦。
建造時代及背景
帝國巡洋艦的三角形輪廓來源在共和國攻擊巡洋艦設計,歷史悠久。翱翔銀河、解決爭端的絕地武士團飛船有一種自豪和安慰感,但帝國殲星艦的龐大尺寸則散發出敬畏和恐懼。
華勒克斯·畢利賽克斯之女,殲星艦設計者萊拉·華瑟克斯[Lira Wessex]向銀河帝國提出建造殲星艦戰艦的提案時,在帝國軍事戰略家、帝國艦隊監督委員會和議會預算委員會[後來跟議會一起被廢除了]之間發生激烈的爭執,差點引發帝國分裂。反對的理由包括本艦價格太貴、不易操作,甚至技術上不可達成、漏洞太多等。
一年後,當第一艘殲星艦從船塢開出,帝國艦隊監督委員會就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殲星艦的價格並沒有想像中貴,帕爾帕廷皇帝下令以固定速率生產此艦,要讓帝國能不必再顧慮一些普通的威脅。
這艘楔型大船上武器密布。渦輪雷射炮和牽引波束投射器點綴在飛船表面。腹部的機庫可以起降TIE戰鬥機、登入艇、陸地突擊單位、超空間探測器,或用來安置被俘飛船。其忙碌的艦橋里配備了帝國星際艦隊最優秀的成員。
歷史
帝國級殲星艦縱橫銀河數十年,在任何方面都表現出絕佳的性能,一個只由殲星艦組成的艦隊,威力總勝過大小艦隻混合的組合。殲星艦被認為是帝國艦隊的標誌性軍艦,它在一個星系中的出現表示帝國對這裡的事務極其關切。但在超級殲星艦等更大的軍艦面前,甚至這些龐然大物都相形見絀。
設計幕後
帝國級(Imperial-class)的設計稿
在《星球大戰4:新希望》的劇本里,術語“帝國巡洋艦(Cruiser)”大體上是殲星艦的同義詞,但在《帝國的反擊》前,殲星艦一詞從沒對公眾公布。在早期草稿劇本里,術語“殲星艦”(Stardestroyer作為一個複合詞)用來描述帝國使用的小型兩人戰鬥機。
星戰三部曲中出現的帝國級殲星艦星戰三部曲中出現的帝國級殲星艦
拍攝《新的希望》時,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把單個殲星艦模型用於電影裡所有需要的鏡頭。諷刺的是,達斯·維德的殲星艦“蹂躪者號”的模型比它追擊的科瑞利安CR90型護航艦模型要小。這個91厘米長的縮微模型在其艦橋上有個獨特的X形結構,後續出版物設定為高級牽引波束線路。由於殲星艦將在《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中大放異彩,因此工業光魔從草圖開始重製了模型,這次將其尺寸放大到令人嘆為觀止的259厘米長。這個模型更精細,還有內部光線使其感覺更大。《星球大戰前傳2:複製人的進攻》表明帝國級(Imperial-class)殲星艦的楔形設計來源在共和國時期的飛船,例如絕地武士使用的獵兵級、勝利級。

日蝕級

資料
日蝕級超級殲星艦(Eclipse-class Super Star Destroyer)
工廠名稱:奎特造船廠
類型:超級驅逐艦│指揮艦/皇帝座艦
長度:17500公尺
速度:超空間等級x2,備用x6,次空間速度8 MGLT
乘員:708470人,炮手417,士兵150000 [包括皇家禁衛軍和COMP突擊團各一],AT-AT 100,鈦戰機中隊50,武裝基地5,600000公噸貨物
武器:單軸超級雷射炮x1(備註,功率約合死星三分之二)重雷射炮x500[200前,150左、右,50後],增壓雷射炮塔x500[150前,125左、右,100後],離子炮x75[25前、左、右],牽引光束x100[55前,20左、右,5後],重力產生器x10 [3前、後,2左、右] 防護:護盾 17040 SBD,艦體強度 12607
日蝕級超級殲星艦(注意與帝王級對比)日蝕級超級殲星艦(注意與帝王級對比)
建造時代和背景
作戰時,憑藉著非常堅固得殼體和十分強力的護盾,日蝕級可以毫不猶疑的衝撞任何敵艦隻。戰艦裝備有十台重力勢井投射器,用來阻止敵對艦隻通過超空間逃離戰場。本身配備了500門重型雷射炮和550門渦輪雷射炮,足以與新共和國的整隻艦隊相抗衡。此外日蝕級還攜帶了50支中隊共600架鈦截擊者戰機和6支中隊的鈦轟炸機。日蝕級亦能夠把任何一個世界從版圖上抹去。日蝕級主炮為一門超級雷射炮,由於火力只是死星I上裝備主炮的功率2/3,因而也“只能”足夠爆裂一個行星的地表殼,而不是像死星一樣完整的摧毀整個行星。
日蝕級結構圖日蝕級結構圖
日蝕級是死星建造以來最強的星際戰艦之一,是帕爾帕廷皇帝在霍斯之役時指定建造的。全部漆黑的船身幾乎是超級滅星者的兩倍長,底下有前後兩個巨大的機庫,前面的較大,足以容納一艘勝利級殲星艦[900公尺]。顯然的,這艘巨艦的體型和龐大的火力能造成敵方部隊極大的恐懼。
歷史
在恩多戰役後六年,這艘船終於完成了,並成為重生皇帝的座艦。船上的感測陣列和護盾產生器都裝在艦橋上,艦上的人員都是特別挑選的。日蝕級除了大量炮塔外,還裝有阻止敵方船艦跳躍超空間逃離戰場的重力產生器,以及本艦最為強大的象徵—一門大小只有第一顆死星的三分之二大的超級雷射炮,但只使用單雷射光,因此威力比過去任何武器都強;這以摧毀任何有設防的星球,或是擊敗新共和艦隊。但日蝕級一共只完成兩艘,日蝕號和日蝕二號。他們後來都不幸的被擊毀了。

執行者級

超級殲星艦(Super Star Destroyer,SSD)是帝國建造過的最大、最強有力的船隻之一,也稱之為執行者號執行者級超級殲星艦(Executor-class super star destroyer)。它的火力十分強大它的外型遵循與帝國傳統星際驅逐艦相同的匕首型設計,但是放大了很多。從上面看,平滑的船體呈現出箭頭狀的輪廓。
執行者的護盾是96000 SBD。
最著名的超級殲星艦(Super Star Destroyer,SSD)是達斯·維德的旗艦——執行者號。執行者號的長度為19000m(官方12800米;電影17600米;遊戲8000米),它裝有5000門強力渦輪雷射炮離子炮和大量的TIE式星際戰鬥機炮艇,地面載具包括淘汰了AT-TEAT-AT等等,諸如點防禦(point defense)炮台和飛彈武器之類的輕型武器。她搭載有2個預製的前進基地可以用於快速部署。全艦帶有13個強大的引擎,能夠保證如此大的巨艦在星際航行中全速前進,當然也包括超空間引擎、質子魚雷發射器牽引光束等必要的裝備。它可以充當戰列艦的角色。死星在雅汶灰飛煙滅後,它載著達斯·維德等帝國高官對義軍展開追捕(最著名的就是霍斯戰役),它也在恩多戰役中作為指揮船。最後,一艘失去控制的A翼戰鬥機衝進了執行者號的船橋,它的控制系統受到嚴重的損壞。執行者號於是滑向死星 II的引力場,撞上了死星 II,執行者號在撞擊引起的巨大爆炸中被毀滅了。
執行者號(4張)
執行者號殲星艦除了擁有強大火力之外,它的首要任務就是充當旗艦(flagship)和移動指揮中心。[2]
舊正史:另一艘執行者級Lusankya號是Executor姊妹艦,在星戰小說中描述該艦是秘密建造,帕爾帕廷(Palpatine)殺了所有知道該艦的平民,在Michael Stackpole寫的小說《X翼戰機》中Lusankya先是作為Ysanne Isard的私人監獄後來作為Isard在Thyferra星球時期的主力支援艦。後來該艦被義軍同盟(Rebel Alliance)捕獲使用,在Aaron Allston的小說"敵軍戰線"里抵抗瘋人入侵的戰爭中撞擊敵艦被毀。
新正史:執行者級共有13艘,其中,除了達斯維德的執行者號以外,塔格將軍擁有一艘毀滅者號(Annihilator),加利厄斯·拉克斯的旗艦劫掠者號(Ravager),以及帕爾帕廷皇帝的旗艦日蝕號(新正史中日蝕號是執行者級,不是日蝕級超級殲星艦)。

復興級

第一秩序的復興級殲星艦約有一艘帝國殲星艦的兩倍長(2900米),它擁有超過1500門渦輪雷射炮和離子炮,這些炮甚至有凱伯水晶充能。其中定居者號(Finalizer)是凱洛·倫赫克斯將軍共用的旗艦隸屬於第一秩序,是星球大戰7開頭出現的巨艦。

巨大級

星戰8中最新出現的一艘巨無霸戰艦“至高無上”號(Supremacy),屬於巨大級超級殲星艦(Mega-class),她是第一秩序(first order)領袖斯諾克的旗艦,寬60km,是執行者級的三倍,停泊在未知星域,內部可容納兩艘復興級殲星艦,並可停靠六艘復興級殲星艦,內部可生產AT-M6、AT-AT等第一秩序的地面兵器,為第一秩序的移動兵工廠,移動軍事要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