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價值和剩餘價值存在和運動的經濟的層面,圍繞“生產力”、“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這三個核心範疇和相關理論展開討論,以此嘗試著打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之間的聯繫,進而打破傳統教科書體系“拍腦門式”的抽象和思辨,從而為推進歷史唯物主義乃至整個馬克思主義研究,提供微觀視點和實證基礎。
基本介紹
- 書名:歷史唯物主義:一種微觀透視
- 作者:王峰明
- 頁數:412
- 出版時間:2014-10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作者簡介,目錄信息,
作者簡介
王峰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錄信息
導 言/001
一/001
二/007
三/017
四/026
五/030
第一章 生產力:“是什麼”與“什麼是” /035
一 “概念系統”與“對象系統” /035
二 生產力系統的內在要素與結構/040
三 生產力系統的外部環境和條件/045
第二章 生產力與實踐——一種批評性辨析/053
一 一種新觀點/053
二 首要性:實踐還是生產力?/054
三 “泛生產力論”批判/056
第三章 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一種批評性辨析/061
一 一種新批評/061
二 首要性:精神生產力還是物質生產力?/063
三 準確把握原著論述/069
第四章 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反思與新釋——以普列漢諾夫為個案/076
一 一元決定:“經濟”抑或“生產力” /076
二 “生產力一元決定論”的方法論反思/087
三 在“本質抽象”與“現象具體”之間/098
第五章 “生產力”範疇的歷史唯物主義提升——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歷史嬗演的“經濟學-哲學”考察/113
一 對生產力認識的根本轉變/113
二 認識轉變的歷史動因/119
三 馬克思思想的局限性/122
第六章 《資本論》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微觀基礎——以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為例/126
一 問題的提出/126
二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與《資本論》之間/129
三 微觀分析之一:物質生產和生產力/133
四 微觀分析之二:物質生產和生產力的決定性/137
五 微觀分析之三:生產力的決定性與人的能動性/144
六 結束語/148
第七章 “生產關係”概念的本質規定和歷史嬗變——與唐正東先生商榷/150
一 《資本論》及其手稿的生產關係概念/150
二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生產關係概念/156
三 《哲學的貧困》的生產關係概念/164
第八章 馬克思“生產方式”範疇考釋——以《資本論》及其手稿為語境/172
一 問題的提出/172
二 生產資料:生產方式的規定之一/176
三 技術關係:生產方式的規定之二/180
四 權力關係:生產方式的規定之三/185
五 生產方式範疇的其他規定/190
六 總結和結論/199
第九章 學說史視閾中馬克思的早期經濟學研究/202
一 對私有財產的初步探索/202
二 對待勞動價值論立場的轉變/207
三 對資本本質的深入剖析212
第十章 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試解《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一個理論難點/218
一 問題的提出//218
二 從私有財產到異化勞動/220
三 從異化勞動到私有財產/225
四 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相互作用/231
五 結束語/234
第十一章 馬克思剝削觀的“方法論”基礎——立足於《資本論》及其手稿的闡釋/236
一 剝削、本質抽象與“剩餘勞動” /236
二 “階級關係”、本質抽象與剝削/242
三 剝削、本質抽象與“生產方式” /252
第十二章 經濟範疇與“形式規定”——馬克思經濟學本質觀的哲學基礎和當代價值/269
一 “經濟範疇”是一種“形式規定” /269
二 黑格爾的現象學方法/273
三 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揚棄/277
四 馬克思思想的當代價值/282
附錄一 “本體論”釋義——人的生存根據問題/288
附錄二 走向歷史的深處——馬克思的心路歷程追溯/304
附錄三 歷史深處的漫步與遐思——陳先達先生的社會歷史規律觀述評/326
附錄四 選擇抑或為哲學選擇——哲學探索之路自述/354
參考文獻/374
後 記/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