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歷史與階級意識
- 外文名:Geschichte und Klassenbewusstsein
- 作者:盧卡奇
- 首版時間:1923年
- 類別:哲學
- 正文字數:302000 字
- 副標題:關於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研究
內容簡介
作品目錄
階級意識 | 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 |
歷史唯物主義的功能變化 | 合法性和非法性 |
對羅莎·盧森堡《論俄國革命》的批評意見 | 關於組織問題的方法論 |
人名及書目索引 |
歷史和階級意識一般指本詞條
階級意識 | 物化和無產階級意識 |
歷史唯物主義的功能變化 | 合法性和非法性 |
對羅莎·盧森堡《論俄國革命》的批評意見 | 關於組織問題的方法論 |
人名及書目索引 |
《歷史與階級意識》是199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盧卡奇。內容簡介 本書貫穿了必須恢復被第二國際的領袖們所遺忘和歪曲了的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哲學意義的思想。在書中,作者首先提出馬克思主義不過是一種方法,而後提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本質是具體的總體的範疇”、“歷史的本質在於它是人類活動的產物”、“...
《經典詮釋視域下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是一本202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單傳友。內容簡介 經典詮釋本質上就是問與答的辯證法,詮釋就是對問題的揭示和回答。《歷史與階級意識》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聖經”,該文本存在著兩個核心問題:物化批判與歷史哲學,對這兩個核心問題的詮釋和再詮釋構成了該文本的...
無產者的階級意識是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上和同資產者的衝突過程中形成的。無產者的階級意識需要從外面灌輸,下層人民在自己的激進力量領導下,經過理性主義的教育,徹底擺脫舊的意識形態的影響,真正意識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利益,意識到自己的崇高的歷史使命。隨著社會階層差別的消滅,階級意識的界限亦將逐漸消失,最終...
《歷史哲學的重建》是一本於1997年9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內容介紹 歷史哲學的重建 ――盧卡奇與當代西方社會思潮 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始作俑者。自《歷史和階級意識》一書問世,聲名鵲起。他對實踐和異化範疇的詮釋 以及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思考,表達了對馬克思主義的 一種實踐-人道主義...
”([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73頁)正是這一點最終解釋了19世紀後期的轉折年代的那些重大事件為什麼在人們當中激起如此重大的情感和理智的混亂和震盪,“非理性的裂縫”最終吞噬掉了整個歐洲。正如馬克思精確刻畫的那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係的物化,物質生產關係和它...
歷史範疇就是看問題是在歷史的概念框架中進行的,主要指某個概念是發展變化著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含義或存在形態。歷史範疇是會消失的,一切與意識,階級有關的都是歷史範疇。這個範疇要求我們要用歷史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及評價歷史人物。由於在不同時期,其內容會發生變化。舉例 例如,人民民眾是一個歷史...
中國傳統工人的歷史和現狀 中國工人階級最早產生在19世紀中葉的外國在華企業中,隨後又出現在19世紀60年代清朝官辦的企業和70年代興起的民族資本企業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已達到200萬人以上。中國工人階級除具有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共同的特點和優點外,還有一些自己的特點。第一、中國工人階級身受...
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唯一科學的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指出社會歷史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初源泉;在階級社會,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人民民眾是推動...
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係、孤立的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
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歷史觀。歷史唯心主義是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的基本點出發,把人們的思想動機、傑出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否認階級鬥爭規律,否認人民民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歷史唯心主義掩蓋歷史發展的真相,通常代表...
歷史唯物主義在分析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時對參與歷史活動的諸種因素的基本劃分。社會歷史中的客觀因素指作為社會歷史活動主體的人們在歷史活動中所憑藉的、不以人們的意識和意志為轉移的全部條件和對象,包括主體活動的現實環境、歷史背景和活動指向的對象;社會歷史中的主觀因素指社會歷史活動主體,即個人、階級、政黨、...
2 國家是階級鬥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3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 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是整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從舊的社會形態向新的社會形態的轉變總是通過社會革命實現的。4 人類社會從無階級、無國家發展到有階級、有國家,再到無階級、無國家。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
建築在同一類生產關係基礎之上的法,無論其外部形式有多么大的差別,在階級本質、基本原則和主要作用等方面都是相同的。法的歷史類型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對法所作的科學分類,它集中反映了法與社會經濟基礎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也揭示了不同的法律制度依次更替演進的內在根據和客觀規律。歷史上除原始公社沒有國家...
以神權的迷信說教施展皇權貴族的專制統治,宣揚貴賤有序、人身依附、天命觀和宿命論。中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兩千多年,形成了一整套嚴密的封建意識形態,封建制度雖然被推翻,但封建階級思想依然存在,如專制主義思想、家長制和等級制觀念、忠君思想、裙帶關係、官僚主義與官本位思想,等等,都是封建階級意識形態的殘餘。
這些國家正在成為全球產業工人階級的復興基地。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是其中重要的基地之一。產業工人階級的歷史命運,對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轉型、政治變革等產生了深遠影響,它對世界上其他地方工人階級命運的影響,已成為社會學關注和研究的中心問題。基於此,《農民工的階級形成與階級意識研究》對農民工的階級形成與...
《社會意識論》2010年2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石井伸男。該書是關於探討“社會意識”的書,主要從社會意識的理論結構和歷史結構兩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內容簡介 《社會意識論》首先在第一部分的“社會意識的基本解讀”中,對什麼是人們的社會意識以及到底應具備怎樣的內部結構進行了較系統的理論考察...
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而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出自《意識形態原理》。歷史 中國歷史 上占統治地位的 意識形態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個:封建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西方占統治地位的意識...
圍繞著“民族主義”起源的探討,西方學術界通常存在兩種見解,一種觀點認為:“民族主義”為近代出現的政治現象,因而探求它的“起源”不能從近代以前的歷史時期(前近代)去尋找,因為從歐洲“前近代”歷史時期中的階級、職業、語言、地理等方面的歷史現象看,各國“nation”(國民)長期各據一方,四分五裂,難以形成...
它貫穿著神權、宗法等觀念,內容主要包括:關於刑罰極端野蠻殘酷、奴隸主特權極大、自由民(公民)等級分明、奴隸無人格權的法律思想;關於嚴格維護奴隸主所有制特別是對奴隸的所有權,維護並神化奴隸主階級的政治統治權(“受命於天”、“恭行天罰”等)的法律主張。它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階級社會形態的法律意識,...
據說,階級統治並不能自動地轉化為國家政權,國家也不能完全被看成只是一個階級的工具。另一些激進的思想家進而把經濟控制同政治分開,而且,例如米爾斯寧願用“權力精英”一詞(見米爾斯:《權力精英》,1956年英文版)而不願用“統治階級”一詞(參看精英條目)。其他問題 另一些問題,是由於在社會的特定歷史形態下...
中日甲午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后等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
《盧卡契文學論文集(二)》是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喬治·盧卡契。作者介紹 喬治·盧卡契(Ceorg Luka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歷史和階級意識》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
喬治·盧卡契(Ceorg Luka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歷史和階級意識》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奠基人。盧卡契一生經歷坎坷,他的理論創作始終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緊密相連、息息...
連盧卡奇自己在晚年也承認,其早期(《歷史和階級意識》時)的實踐觀,其實是一種烏托邦主義。應當看到,實踐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感性活動,直接現實性是其基本品格。排斥經驗和日常生產生活就是脫離民眾,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實踐精神了。依靠民眾,尊重他們的實際經驗並從中獲取營養,這是實踐精神的基本要求。總之,只有...
還需指出的是,馬克思主義重視理論概括(比如探索規律),強調階級、人民民眾、經濟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給予歷史研究以影響,亦構成了新史學的組成部分。新敘述史 但是近10餘年來,靠打破蘭克教條而發展起來的新史學由於過分強調社會學分析方法和計量方法,正面臨成為新教條的危險。一些史學界的有識之士開始改弦更張,...
1955年,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M.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一書中,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同列寧主義的對立,並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G.盧卡奇在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在這以後,人們就廣泛地用這個概念稱呼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中,特別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中,這一思潮曾被激進的...
《社會存在本體論導論》是1989年華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匈)盧卡奇(Lukacs,G.)。作者介紹 盧卡奇(Ceorg Lukacs,1885-1971)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1923年,他以著名的《歷史和階級意識》開啟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
1955年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一書中,強調馬克思主義同極權主義的對立,並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盧卡奇在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中,特別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中,這一思潮曾被激進的青年學生和工人奉為反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等級制異化制度的思想武器。20世紀70年代以後,...
第一節 盧卡奇的政治激進主義和他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盧卡奇的早期思想。《歷史與階級意識》的形成、結構和性質 回答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 革命辯證法若干基本原則的闡述 論階級意識 物化理論 第二節 柯爾施的“批判的馬克思主義”關於馬克思主義本質的理解和馬克思主義史的分期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 反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