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陽(周朝燕國國都)

武陽(周朝燕國國都)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燕下都古武陽城位於河北保定西北部的易縣南3公里的高陌鄉,X306易黃線(易保路)縱貫,它以規模之大,建築之雄偉,風格之古樸,堪稱我國戰國建築群之首。武陽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陽
  • 外文名:Wuyang 
  • 行政區類別:周朝燕國首都
  • 別名:燕下都
  • 地理位置:今河北易縣
歷史沿革,考古勘探,城址規模,出土文物,

歷史沿革

文獻史料和考古發現顯示,在燕國八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五座城市曾作為其都城。研究這五座都城的建立和幾次遷都的過程,對認識燕國歷史和燕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幾次遷都,主要是“外迫蠻貉,內措齊晉”的產物,並且代表著燕國歷史的幾個主要階段。考察姬燕的幾座都城,追索其遷都蹤跡,可藉以了解燕文化的發展線索和各個時期的面貌特徵。
武陽
戰國中期,北方的燕國強盛起來,爭霸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燕昭王時期,於今河北省易縣南修建軍事重鎮——武陽城(即為下都)。城址中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民宅區,還分布有墓葬、河流古道,城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鐵制生產農具、鐵制武器、青銅器、銅製兵器、陶器,還有貨幣等戰國時期文物。 燕下都在今易縣城東南,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倚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燕下都的營建年代,據明朝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保定郡治》記載,“燕昭創之於前,子丹踵之於後”。文物考古工作者認為此說較為可信,對燕下都文化遺存的考察,與此記載也基本相符。燕下都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3月,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同年,國家文物局又將其列入百項重大遺址保護項目。

考古勘探

多年來,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對燕下都的詳細調查和勘探,基本搞清了它的布局。故城略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河東岸有一道與河道平行的城牆,把燕下都分成東西兩城。 東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東城周長18.5公里,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當是人們活動的中心,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市民居住區和墓葬區。宮殿區在城址東北部,有三組建築群組成。大型主體建築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築基址中,規模最為宏大。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在武陽台的東北、東南和西南,還有三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存。手工業作坊區圍繞著宮殿區,墓葬區設在東城的西北部。西城區是為加強東城區的安全而設的防禦性附城,城址內遺存較少。
燕下都遺址經過發掘,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僅1964年到1978年對東城墓葬區的發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緻、很珍貴的。在老姆台東出土的青銅立鳳蟠龍紋鋪首(宮門上的裝飾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龍、鳳、蛇等禽獸圖案,為考古文物所罕見。由此也可推測出宮殿規模之宏偉寬大。1965年,在武陽台附近發掘了一個叢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鐵制兵器,如劍、矛、戟以及鐵盔、鐵甲散片占絕大多數。經過對其中劍、矛、戟等7種、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為純鐵或鋼製品,3件為經過柔化處理或未經處理的生鐵製品。這說明,在戰國晚期,我國就能製造高碳鋼,並懂得了淬火技術。燕下都淬火鋼劍的發現,比《漢書》記載的王褒上漢宣帝書中的“清火淬其鋒”的時間提早了兩個世紀。
從燕下都的地理形勢和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齊、趙等國的咽喉要地,為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鎮,因而,延續時間很長。燕昭王在這裡築黃金台招納賢者,燕國很快強盛起來,大敗齊國。燕國即將被強秦滅亡之際,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王,就是在這裡策劃的。如今遊人至此,覽千古遺址,看易水東流,遙想當年燕太子丹為荊軻餞行的壯烈情景,不禁使人生髮起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嘆。
武陽(周朝燕國國都)
燕下都古城呈長方形,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約4-6公里,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中部有條縱貫南北的古河道,相傳為運糧河。河東岸有一道與河道平行的城牆,把燕下都分成東西兩城,東城平面近似方城,在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向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東城周長18.5公里,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是當時人們活動的中心,分為宮殿區、手工業作坊區、市民居住區和墓葬區。宮殿區在城址東北部,有3組建築群組成。大型主體建築武陽台,坐落在宮殿區中心,東西最長處140米,南北最寬處110米,在燕下都夯土建築基址中,規模最為宏大。武陽台以北有望景台、張公台和老姆台,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以高大的夯土台作為主體建築物的基址,是戰國中期城市建築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在武陽台的東北、東南和西南,還有3組大型宮殿建築群遺存。手工業作坊區圍繞著宮殿區,墓葬區設在東城的西北部。西城區時為加強東城區的安全而設的防禦性附城,城址內遺存較少。燕下都武陽城建於公元前4世紀,約戰國中期,為燕昭王時所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史記·燕世家》記載,周武王滅商紂以後,封召公於燕,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燕國的都城在“薊”,稱上都,在今北京一帶。到了戰國時代,北方的燕國強盛起來,爭霸中原,號稱七雄之一。燕國為了應付南方各國,在今河北易縣建立了一軍事重鎮,稱為“下都”。它界於北易水和中易水之間。西依太行山,南臨易水,東部迤連於河北平原,地勢險要,居高臨下,便於防守。
公元前311年開始正式作為燕國都城,到燕昭王時達到鼎盛時期。從燕下都的地理形勢和所處的地理位置看,它是燕上都通向齊、趙等國的咽喉要地,為燕國南部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重鎮,延續時間很長。燕昭王在這裡築黃金台招納賢者,燕國很快強盛起來,大敗齊國。燕國即將被強秦滅亡之際,燕太子丹遣荊軻刺秦 王,就是在這裡策劃的。現城內保存著大型主體建築夯土台基“武陽台”,在它之北有“望景台”、“張公台”、“老姆台”等,顯示出當年龐大的建築體系和戰國時代特有的建築風格。周圍分布著許多兵器、鑄鐵、制玉、燒陶遺址,表明當時燕都經濟文化的繁盛。城周圍築有高大的板築夯土城牆,全長40多公里。西城西牆保存較為完整,現存3717米,高出地面最高處約6米。
武陽(周朝燕國國都)

城址規模

燕下都城址平面為一不堪規整的長方形,東西長8300米,南北寬約4000米,中部南北縱貫一條古河道(運糧河),河東側有一平行的城垣,從而將故城分為東城和西城兩部分。東城平面近似正方,中間偏北處有一道東西橫貫的"隔牆",把東城又分成南北兩部分。

出土文物

燕下都文物遺存十分豐富,從民國初年開始,出土文物10萬餘件。齊侯四器、銅龍等珍貴文物引起了國際轟動。建國後出土的戰國銅人和大銅鋪首銜環被專家定為國寶。這些文物以其很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填補了多項歷史空白。城南叢葬墓群,是全國唯一的人頭叢葬墓,並排著14座人頭坑,每個坑清理出人頭2000多個,上下疊壓,千奇百怪。他們的四肢軀幹何處,他們是哪次戰爭的殉葬者?這些都成為千古之謎。1964年到1978年對東城墓葬區的發掘,即出土文物3800多件,其中很多文物是很精緻、很珍貴的。在老姆台東出土的青銅立鳳蟠龍紋鋪首(宮門上的裝飾品),高74.5厘米,重22公斤,上面刻有龍、鳳、蛇等禽獸圖案,為考古文物所罕見。由此也可推測宮殿規模之宏偉寬大。1965年,在武陽台附近發掘了一個叢葬坑,墓中出土文物1480件,其中鐵制兵器,如劍、矛、戟以及鐵盔、鐵甲散片占絕大多數。經過對其中劍、矛、戟等7種9件兵器的分析,其中6件為純鐵或鋼製品,3件為經過柔化處理或未經處理的生鐵製品。這說明,在戰國晚期,我國就能製造高碳鋼,並懂得了淬火技術。燕下都淬火鋼劍的發現,比《漢書》記載的王褒上漢宣帝書中的“清火淬其鋒”的時間提早了兩個世紀。
東城內文化遺存豐富,布局較清楚,城垣大多埋於地下,牆基寬度為40米,隔牆寬度為20米。西城內文化遺存甚少,但保存在地上的城垣頗多,城垣殘高有達6.8米的,寬度和東城相同,也是40米。夯築,夯築8-12厘米,最後的23厘米,夯窩排列甚密,用穿棍、穿繩和夾板夯築的痕跡很是明顯。居民區別於分散於東城的東北、東部、中部和西南部,西城的東南角亦居住一部分,居民區的文化內涵比較複雜,有等級區別。墓葬區在東城西北角,分“虛糧冢”、“九女台”兩大部分。主要的出土物是成組的大型陶器,器形仿春秋以來的銅器,如成組的編鐘、列鼎、豆、壺、簋、鑒、盤、尊等。燕國貴族墓葬的發掘,在我國考古史上還是首次,這座墓葬的年代初步推斷為戰國早期。 戰國晚期,鐵制兵器已很普遍。1965年冬在武陽台附近發掘了一個叢葬坑,坑內發現身首分離、互相疊壓的人骨22具。遺物1480件,其中鐵制器物占65.8%,如劍、戟、矛、以及鐵盔、鐵甲散片;銅器占32.5%,如戈、劍、弩機、鏃以及明刀幣等。對九件鐵兵器進行了考察,其中六件為純鐵或鋼製品,三件為經過柔化處理或未經處理的生鐵製品,證明我國在公元前三世紀初葉,塊爍法已經流行,並已創造了用此法得到的海綿鐵增碳來製造高碳鋼,還掌握了淬火技術。燕下都大批淬鋼的發現,將我國掌握淬火技術的年代提早了兩個世紀。
燕下都周圍有荊軻塔、鎮陵塔、戰國影視城等與戰國文化相關聯的旅遊景點,構成了戰國文化專項旅遊區,成為國內外文物考古旅遊者的嚮往之地。如今遊人至此,覽千古遺址,看易水東流,遙想當年燕太子丹為荊軻踐行的壯烈情景,不禁使人生髮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感嘆。燕下都文物保管所建有文物展室,配備了沙盤和文字介紹,工作人員可以為您解說導遊,方便遊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