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樞紐
地處中部國際交通樞紐的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規劃面積5.41平方公里,首期開發1.82平方公里,位於武漢市東南部,選址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腹地,依託武漢九省通衢的地理區位,東湖綜保區可快速連線國內外主要城市。
4E級的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可直飛20多個國家和地區,2小時航班涵蓋國內所有重要城市;以貨運為主的武漢第二機場,毗鄰東湖綜保區;
建設中的武漢新港,集現代航運、綜合保稅、臨港產業於一體,將成為“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現代國際樞紐港口,陽邏港吞吐量超過500萬標箱,花山港吞吐量將超過300萬標箱。
國內高速公路大動脈交匯點,省內高速總里程超過2000公里;
我國4大鐵路樞紐之一,擁有3大火車站,“漢新歐”國際貨運專列23天可直達捷克;高鐵客運可直通所有省會城市。
產業布局
周邊聚集企業2萬多家,企業總收入突破5000億元,為東湖綜保區奠定牢固的產業支撐。綜保區附近,聚集了富士康、IBM、聯想、施耐德、霍尼韋爾、輝瑞等52家世界500強企業,以及烽火科技、長飛光纖、凡谷電子等32家上市公司。誕生和產業化了一批全球領先科技成果。尤其是光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引領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亮麗名片。生物醫藥、新能源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競相發展。
根據海關對綜合保稅區功能業務的規定,借鑑國內其他綜合保稅區的功能定位分析,考慮武漢現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及口岸發展情況,結合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地處高新區產業中心和武漢城市群的區位優勢及產業發展方向,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的功能定位為:以保稅加工為主,保稅物流為輔,並積極拓展口岸物流和保稅服務功能。
按照功能布局,東湖綜保區分為保稅加工區、保稅物流區、口岸服務區與保稅服務區。結合湖北武漢與東湖示範區的產業和科教人才優勢,重點發展以光電子信息產業為核心的進出口加工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拓展研發、加工、製造、檢測、維修、貿易、物流、展示、結算等九大業務模組。富士康、聯想、中外運等一批代表企業已入區發展。
產業方向
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內聚集註冊企業18000多家,每年平均新增企業2000餘家,形成了以光電子信息為主導,生物醫藥、裝備製造、能源環保、高新技術等產業為支柱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將立足於以上產業集群,發揮“境內關外”的特殊區域政策優勢,充分提升區域綜合服務功能,打造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新平台,成為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又一張新名片。
產業收入
綜保區全部建成後,將實現園區總收入100億美元,新增就業人數10萬人,保稅加工收入將達到70億美元,保稅服務收入將達到30億美元。屆時,高新區外貿出口將占全市的2/3,全省的2/5。
優惠政策
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享受洋山保稅港區的有關稅收、外匯政策,即“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的相關優惠政策”。
稅收政策:國外貨物入區保稅;貨物出區進入國內銷售按貨物進口的有關規定辦理報關手續,並按貨物實際狀態徵稅;國內貨物入區視同出口,實行退稅;區內企業之間的貨物交易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海關政策:2007年10月3日,《海關保稅港區管理暫行辦法》正式生效。海關比照該辦法對綜合保稅區進行監管,並提供一站式進駐服務。
國檢政策:按照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有關特殊監管區域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對綜合保稅區執行監管。
外匯政策:2007年10月1日,《保稅監管區域外匯管理辦法》正式生效。《辦法》在整合最佳化現有政策優勢的同時,進一步簡化了相關程式。
同時享受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優惠政策。
大事記
2011年10月29日,綜保區項目奠基。
2012年8月22日,綜保區首期通過了省政府與武漢海關等單位組織的預驗收。
2013年1月15日,綜保區首期順利通過海關總署等國務院十部委組織的聯合正式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