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志

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志

《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志》是李恩寬、陳漢場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志
  • 作者:李恩寬、陳漢場
  • 類別地方志
  • 內容時限:1927-1995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記述了醫院的發展歷史以及醫院的各項工作情況。包括醫療工作、防疫工作、管理工作、護理工作、黨群工作等。

作品目錄

封面
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志
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志編纂委員會
武漢市第一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志編纂工作人員
序言
簡介
圖片
崔月犁題詞
張文康題詞
孫隆椿題詞
陳士奎題詞
趙寶江題詞
題詞
題詞
塗用宏題詞
題詞
方天人題詞
題詞
彭國強題詞
陳振中題詞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第一醫院
1985年由武漢市人民政府命名為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1986年11月舉行命名典禮大會,衛生部胡熙明副部長親自到會剪彩。
改革開放十年來,醫院在醫療、科研、教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現有病床620張,53個臨床醫技科室,36個專病門診。圖為住院部病房大樓一角。
醫院是湖北中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同濟醫科大學第一教學醫院,有兼職正副教授36名,擔負著湖北中醫學院、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市職工醫學院、市衛校學生的教學實習和其他醫院醫生的教學任務。
參加命名典禮大會的衛生部、省、市領導同醫院領導合影。
1987年成立武漢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形成“院所相連,掛靠醫院”的新體制。下設10個為臨床和科研服務的研究室和實驗室。
同濟醫科大學第一教學醫院授牌儀式。1994年被批准為湖北中醫學院的附屬醫院。
搶救設備齊全的急診室,全年急診量達1萬餘人次,24小時接診量平均達100餘人次。
內科設有心血管、呼吸、血液、內分泌、神經、腎病等二級科室,以床位多、病人來源廣、業務量大成為醫院的“當家科室”。
對患者精心護理。
醫院手術室共有9個手術間,可開展普外、泌外(含腎移植)、胸外、腦外、腫瘤、顯微外科等手術。年手術病=3000餘人次。
為病人輸液一絲不苟
外科主任馬佛根帶領醫生查房。
外科的醫務人員正在用胰十二指腸膽道鏡為病人作檢查。
婦產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丁玎帶領下級醫師查房。
兒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錢想英給患兒聽診。
醫護人員在嬰兒室為新生兒作檢查。
在母嬰同室內護士正在指導年輕的媽媽給嬰兒餵奶。
兒科護士給患兒輸液。
“發藥視窗”
糖漿製劑室
製劑室一角
藥品質量自檢室
自製藥品
不斷研究探索腎病治療方法,治癒率達90%以上。圖為用中藥穴位注射治療玩固性蛋白尿時的情景。
該科學科帶頭人、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管竟環
裝備先進的腎病實驗室
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准醫院為“全國中醫腎病的專病醫療中心”建設單位。
皮膚科學科帶頭人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孫曾拯同高進主任一起查房。
皮膚科實驗室。
皮膚科門診就診排隊時的情景。
醫務人員正在聚精會神做腎移植手術。
針炙科用針炙治療偏癱、中風、三叉神經痛等100多種疾病。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圖為針炙科主任、張唐法副主任醫師給人作治療。
腫瘤科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腫瘤尤其是晚期腫瘤的方法。圖為腫瘤科主任龔坦夫主任醫師同醫務人員一起研究治療方法。
口腔科開展了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科修復和矯形等專科的診療工作,其技術力量和專業在省市和中南地區都享有盛名。圖為口腔科主任醫師陳長齡為病人治療。
日本島津SeT-4500-DEX線計算機斷層掃瞄器。(全身CT)
日立TU-230XL、850mA電視遙控X線診斷儀。
這是全省第一家引進的美國高新技術的新產品ACUSON彩色都卜勒超音波診斷儀。
電鏡
全程監護搶救的ICU重症監護病房。
人工腎室,引進美國和瑞典血液透折機共5台,配合腎病專科治療腎功能不全及換腎病人的透析治療。
十二指腸膽道鏡
圖為科研成果鑑定會
1.“銀屑病的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生長刺激”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2.“植物類中藥四性機理的研究”獲中國中醫藥文廣化博覽會“神農杯”銀獎。
3.中醫方劑“寒涼溫熱”四性定實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清熱止癢方治療瘙癢性皮膚病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中國發明銅牌獎。
5.“一味丹參功同四物”的實驗研究獲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醫院連續幾年被武漢市人民政府評為科研工作的先進單位。
1.聘請同濟醫科大學教授來院兼職。
2.舉辦各類學習班。
3.學術會議。
帶教學生
畢業考試
現場練兵
1986年落成的6層科研大樓。
1993年竣工投人使用的6層綜合大樓。
新建的醫院大禮堂。
寬敞明亮的會議室
林蔭夾道。
職工食堂一角
口腔科主任醫師——蔣長椿
眼科主任醫師——李國彥
中西醫結合內科主任醫師、腎病專家——余青萍
內科心血管主任醫師——陸仲平
婦產科主任醫師——吳集成
內科主任醫師、老年病專家——李雲寶
院長李恩寬拜訪日本大分市市長佐滕益美。
日本大分市醫學代表團來院作學術報告。
英國曼徹斯特學者參觀醫院腎病病房。
緬甸衛生部副次長參觀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羅馬尼亞桑娜博士在泌尿外科進修學習。
日本大牟田共立病院同醫院建立共同診療室。圖為揭幕剪彩儀式。
院長李恩寬在日本大牟田共立病院講學,受到日本醫學界及市民的歡迎。圖為該院送的感謝狀。
院長李恩寬在香港講學時,港方送的鏡屏。
衛生部副部長顧英奇來院視察工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陳佑邦在皮膚科聽取專科建設的匯報。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田景福來院視察工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長沙風桐等領導參觀中心實驗室。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陳士奎在市委宣傳部郭副部長、市衛生局領導陪同下來院檢查工作。
湖北省衛生廳廳長李清泉在門診部檢查工作。
加強政治學習,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思想素質。
武漢市衛生局黨委書記、局長方天人正在聽取工作匯報。
院領導在門診徵求病人意見,不斷改進工作。
實行微機化管理
醫院連續幾年被評為武漢市人民政府、市衛生局目標管理的先進單位,新風杯競賽優勝單位,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優秀基層單位,市衛生局先進黨委等光榮稱號。
醫院黨政領導班子團結協作,對醫院實行科學化管理。實行院長負責制、加強黨委保證監督作用,將思想政治工作、行政手段,經濟槓桿作用有機融合,充分發揮了職工的積極性。使醫德醫風、工作效率、醫療質量不斷提高,實現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同步增長。
醫院領導班子成員在一起研究工作。
院領導參加業務查房。
率先在市直醫療衛生單位實行上崗掛牌服務,接受病人監督。
開展多種形式的便民服務。圖為院黨委書記陳漢場給護士授“導衣天使”綬帶。
“奮力拚搏”
“載歌載舞”
“揮筆疾書”
“美味佳肴”
正在籌建中的新門診大樓
目錄
上篇(1927.10-1949.5)
概述
漢口市立醫院建院背景
創辦期(1927.10-1938.1)
籌建經過及院址的變遷
組織狀況
醫療工作
規章制度
淪陷期(1938.2-1945.8)
組建經過與變遷
人事組織機構
醫療工作
防疫工作
各項章則
醫院經費來源開支及其它
恢復期(1945.9-1949.5)
抗戰勝利接收市立醫院經過及院址變遷
組織機構
人事狀況
醫療工作
醫療設備
建築面積
財經收支狀況
其他
中篇(1949.6-1970.3)
[軍管會接管漢口市立醫院的經過]
參加接管工作的人員及職務分工
接管時的人員編制及組織機構
接管後的機構調整與改革
接管後醫院開診醫療情況
關於醫院二門診部的接管變遷
各級領導成員名單
黨、團組織建立及工會組織情況
專科建設及醫療技術
護理工作
護士學校
中西醫結合工作
醫療設備
醫院管理
規章制度
關於差錯事故管理暫行辦法(草案)(1964.8.12)
科研與教學培訓
外科醫師規劃
各級醫師紅專標準及培訓制度
醫療隊
農村醫療隊
地段醫療、預防保健和愛國衛生運動
職工保健醫療
計畫生育工作
防訊工作(1954年)
總務財務工作
四清工作隊、工宣隊、軍宣隊
[醫院搬遷湖北鄖陽十堰市]
[立功受獎,先進勞模]
下篇(1970.4-1995.12)
概述
歷史沿革
歷史背景
重建經過
[醫院業務發展概況]
黨群工作
[中共黨組織的建立與發展]
[民眾團體]
行政工作
[行政組織與管理體制]
[職能科室的建立與職責]
[醫院管理體制的變遷]
醫療業務
[臨床科室]
[門診工作]
[護理工作]
預防保健
[地段保健與職工保健]
教學、科研
[衛生技術人員教育與培訓]
[武漢市中西醫結合研究所]
後勤工作
總務科沿革及概況
電話總機班
鍋爐房
配電房
物資供應組
洗衣房
電梯組
血氧供應組
修理班
汽車班
動物房
污水處理站
太平間
花房
泥木油漆班
醫院管理體制改革
[院長負責制]
[院黨委的監督保證作用]
[院職工代表參加民主管理]
[院長實行任期目標管理]
[實行三種承包責任制]
[財務制度改革]
[後勤管理體制改革]
[思想政治工作改革]
[勞動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自我約束和質量控制機制]
[實行院外就醫]
[開展業餘醫療服務]
國際、國內學術交流
大事記
附篇
論文編目
歷年論文編目彙編(1978-199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