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水務發展“十三五”規劃解讀

武漢市水務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發文。《規劃》全面規劃了我市“十三五”(2016-2020)時期我市水務事業發展的編制背景、重點內容、特色亮點和保障措施,現將《規劃》的主要情況解讀如下。

一、編制背景
“十二五”時期,武漢市水務發槳剃驗趨展經歷了一系列考驗,防洪減災體系進一步鞏固;水資源供給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水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水務綜合管理體系逐步完善。規劃提出的24項規劃指標全部完成。展望“十三五”,新時期、新形勢對水務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治水新思路對水務發展提出了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新思路,賦予新時期治水新內涵。生態文明建設對水務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生態環境的主協糠屑烏要控制性要素,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美麗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生態環境,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保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海洋等自然生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水務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鬥目標來制定。“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武漢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對水務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水是武漢市最具特色的資源,在建設成國家中心城市進程中,充分彰顯武漢市的濱水特色和優勢,建成生態、宜居、優美的水環境對水務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重點內容
  《規劃》以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為抓手,以均衡水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經濟價值和社會服務為出發點,基本建成功能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合理高效的水資源配置體系、河湖健康的水生態環境體系以及適應科充晚學發展的水務綜合管理體系,為武漢市建成現代生態文明城市提供保障。《規劃》共部署了以下八個方面的重點內容:
  1、防洪水,確保全瀾。按照防洪體系功能完善、能力提升的目標,實施三峽及南水北調工程運行後長、漢江武漢段河勢及岸坡影響處理工程,長漢江重要險段得到治理,使中心城區防洪保護圈進一步鞏固完善;完成府澴河、舉水等重要支流、中小河流和黃陂中小河流重點縣綜合治理工程,重要支流重點河段達到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形成新城區完整的防洪保護圈。基本完成重要蓄滯洪區的建設任務,重點實施杜家台分蓄洪區蓄滯洪工程及安全建設工程,保證使用頻率高的蓄洪區能夠正常運用;開展重點湖泊堤防整治工程,提高湖泊防洪蓄澇能力,重要湖泊達到20~50年一遇防洪標準;對新出險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全市水庫病險率控制在5%以內;完成黃陂、新洲山洪災害評價、預警、監測、群測群防體系及山洪溝治理工程,基本建立山洪預警防治體系。
  2、保供水,質優安全。中心城區按照“水廠布局大調整、制水工藝大提升、供水管網大改造”、 對城鄉供水廠進行有效整合,實現供水資源的最佳化調度和科學利用。新城區按照農村安全飲水“提檔升級”的要求,打破區域供水界限,調整現狀供水戲辯尋格局、最佳化系統布置、提升集中式供水廠的系統保障能力,逐步完善城市供水管網設施,擴大集中供水服務範圍仔簽頌,形成多源聯網、安全可靠的供水系統。對現有供水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提高供水水質、保障供水水量,合理降低消耗,以提高供水安全性為目標,提出合理、可行的技術措施,為城鎮居民提供安全、優質、高效的供水服務。
  3、排漬水,提檔升級。全面貫徹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原則,嚴格按照海綿城市所涵蓋的源頭控制、常規管渠和超標排水三大體系,進行全過程的建設,並不斷完善維護管理及排水應急能力水平。一是源頭管控,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青山和漢陽四新地區建設兩個海綿城市示範區並落實全市新建及改造項目一律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二是克難攻堅,全力完成排澇兩年決戰計畫,完善現有淺層排水系統體系的建設。三是謀劃長遠,頌您艱啟動實施百年排水深隧系統。四是同步加強建管及排水防澇應急水平的建設。
  4、治污水,覆蓋城鄉。提高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提升尾水排放標準等級,新贈樂朵建北湖(四廠合一)污水處理廠,中心城區改擴建黃浦路、漢西等6座污水處理廠。進一步完善主幹系統,實現中心城區40個湖泊全面截污、重要港渠基本截污,新建污水管網415.4km,推進武昌地區深隧工程建設,積極開展雨污水管網混接錯接改造和支管系統建設,深化實施東湖、南湖等湖泊截污,重點實施黃孝河、機場河等港渠截污工程。大幅提高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實施亞行三期、漢西、北湖污水處理廠及南太子湖華新等配套污泥項目,實施一批管渠清淤淤泥堆放處置場。
  5、護湖水,岸定水清。以強化湖泊管理建設與改革任務為工作重點,進一步提升湖泊水質環境,持續推進湖泊水網連通工作。完善湖泊管理機制體制,進一步明確管理責權,制定武漢市湖泊相關規劃,為湖泊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在“十二五”湖泊治理基礎上,實現中心城區40個湖泊全面截污,針對漢口六個湖、墨水湖、龍陽湖、南湖等湖泊實施水質提升及生態修復工作;積極開展新城區重點湖泊截污工作,湯遜湖、武湖等湖泊水利綜合治理工作。持續推進大東湖、漢陽六湖、黃陂南部地區等湖泊水網連通工程。
  6、控源水,嚴守紅線。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覆蓋市區兩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進一步落實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功能區管理等制度,把水資源條件作為區域發展、城市建設、產業布局等相關規劃審批的重要前提。繼續推進水源地保護工作,開展19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範圍內排污口綜合整治,逐步化解供、排水口矛盾。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節水促減污,推進工業節水技術改造,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加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力度,強化水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污水排放量。強化落實《武漢市疏乾排水施工降水管理辦法》,開展疏乾排水或施工降水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探索現代文明城市建設模式,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啟動水權交易試點和水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
  7、強農水,固本強基。繼續加強直接惠及民生的農村水利工程建設,通過加快實施大中型泵站新建、更新改造、提高重點水系排澇能力;開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及,實施農村排灌港渠和塘堰整治工程,建設一批現代農業水利現代化示範區,促進農業節水減排;啟動重點水源工程建設,解決局部區域灌溉水源不足問題;加大水土保持監管力度,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實施重點區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打造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
  8、嚴管水,依法長效。深化管理體制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水法律、法規、規章配套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防洪減災應急機制體制,提升水行政執法能力,構建一體化智慧水務平台,完成重大涉水規劃及研究課題。
  三、特色亮點
  《規劃》的特色亮點是從武漢市實際情況出發,將“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貫穿始終,緊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時代發展理念,結合我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部署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2016年防大汛後災後重建補短板的民生水務工程為重點,提升水務基礎設施能力;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構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鄉水生態文明新格局;以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系統保護和治理河湖水系生態環境,建設“江寧河美,岸定湖清,供優排暢,人水和諧”的現代濱水生態綠城。
  四、落實保障
  《規劃》提出了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職責分工。二是廣辟資金來源,保障資金投入。三是強化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四是加快培育人才,推進科技引領。五是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公眾參與。
  3、排漬水,提檔升級。全面貫徹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原則,嚴格按照海綿城市所涵蓋的源頭控制、常規管渠和超標排水三大體系,進行全過程的建設,並不斷完善維護管理及排水應急能力水平。一是源頭管控,有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青山和漢陽四新地區建設兩個海綿城市示範區並落實全市新建及改造項目一律按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落實。二是克難攻堅,全力完成排澇兩年決戰計畫,完善現有淺層排水系統體系的建設。三是謀劃長遠,啟動實施百年排水深隧系統。四是同步加強建管及排水防澇應急水平的建設。
  4、治污水,覆蓋城鄉。提高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提升尾水排放標準等級,新建北湖(四廠合一)污水處理廠,中心城區改擴建黃浦路、漢西等6座污水處理廠。進一步完善主幹系統,實現中心城區40個湖泊全面截污、重要港渠基本截污,新建污水管網415.4km,推進武昌地區深隧工程建設,積極開展雨污水管網混接錯接改造和支管系統建設,深化實施東湖、南湖等湖泊截污,重點實施黃孝河、機場河等港渠截污工程。大幅提高污泥無害化處置率,實施亞行三期、漢西、北湖污水處理廠及南太子湖華新等配套污泥項目,實施一批管渠清淤淤泥堆放處置場。
  5、護湖水,岸定水清。以強化湖泊管理建設與改革任務為工作重點,進一步提升湖泊水質環境,持續推進湖泊水網連通工作。完善湖泊管理機制體制,進一步明確管理責權,制定武漢市湖泊相關規劃,為湖泊管理工作提供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在“十二五”湖泊治理基礎上,實現中心城區40個湖泊全面截污,針對漢口六個湖、墨水湖、龍陽湖、南湖等湖泊實施水質提升及生態修復工作;積極開展新城區重點湖泊截污工作,湯遜湖、武湖等湖泊水利綜合治理工作。持續推進大東湖、漢陽六湖、黃陂南部地區等湖泊水網連通工程。
  6、控源水,嚴守紅線。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覆蓋市區兩級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進一步落實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水功能區管理等制度,把水資源條件作為區域發展、城市建設、產業布局等相關規劃審批的重要前提。繼續推進水源地保護工作,開展19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範圍內排污口綜合整治,逐步化解供、排水口矛盾。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進一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以節水促減污,推進工業節水技術改造,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加大再生水和雨水利用力度,強化水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污水排放量。強化落實《武漢市疏乾排水施工降水管理辦法》,開展疏乾排水或施工降水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探索現代文明城市建設模式,開展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啟動水權交易試點和水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工作。
  7、強農水,固本強基。繼續加強直接惠及民生的農村水利工程建設,通過加快實施大中型泵站新建、更新改造、提高重點水系排澇能力;開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及,實施農村排灌港渠和塘堰整治工程,建設一批現代農業水利現代化示範區,促進農業節水減排;啟動重點水源工程建設,解決局部區域灌溉水源不足問題;加大水土保持監管力度,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實施重點區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打造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
  8、嚴管水,依法長效。深化管理體制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強水法律、法規、規章配套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防洪減災應急機制體制,提升水行政執法能力,構建一體化智慧水務平台,完成重大涉水規劃及研究課題。
  三、特色亮點
  《規劃》的特色亮點是從武漢市實際情況出發,將“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貫穿始終,緊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時代發展理念,結合我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戰略部署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以2016年防大汛後災後重建補短板的民生水務工程為重點,提升水務基礎設施能力;以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抓手,構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鄉水生態文明新格局;以黑臭水體治理為重點,系統保護和治理河湖水系生態環境,建設“江寧河美,岸定湖清,供優排暢,人水和諧”的現代濱水生態綠城。
  四、落實保障
  《規劃》提出了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職責分工。二是廣辟資金來源,保障資金投入。三是強化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四是加快培育人才,推進科技引領。五是營造良好氛圍,引導公眾參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