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構造大地測量研究中心

武漢大學構造大地測量研究中心緊緊圍繞國家防災減災領域和“一帶一路”的迫切需求,針對我國大陸變形精細化監測的瓶頸問題,進行技術攻關,為地理國情監測和重大工業工程和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大學構造大地測量研究中心
  • 主管部門:武漢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1)多源數據高時空解析度的精細監測與融合
(2)青藏高原和華北地區運動變形機制
(3)地震周期理論與活動斷層地震危險性評估
(4)流(氣)體注入/開採的力學過程與誘發地震
(5)基於GIS的行業套用軟體研發

發展歷史

平台名稱:武漢大學構造大地測量研究中心
領 域:動力大地測量學
學科分類:測繪科學與技術;地球物理學;地質學
建設單位:武漢大學測繪學院
負 責 人:許才軍
設立時間:2017年4月

科研條件

1、建設規劃
中心建設分4個階段:
第一階段進行系統平台建設。利用現有設備或購買相關設備,通過集成改造,建立精細變形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和存儲系統,以及高效的多源數據據處理系統。
第二階段以現今的地殼運動速度場和活動構造體系為基礎,逐步建立我國大陸地殼變形以及局部區域快速變形的實驗平台。
第三階段在現有32位開發活動斷層地震危險性評估系統基礎上,開發64位版本,提高系統進行地球物理反演的能力。此外,還將建立青藏高原活動斷層應力積累資料庫。活動斷層應力積累資料庫是地震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一項基礎設施。應力積累資料庫主要存儲:(1)活動斷層的構造應力積累速率及其計算時間段;(2)歷史地質活動對活動斷層的應力擾動。由於岩石圈和軟流圈的運動和變形的時間尺度遠遠大於人類對其的認識時間,因此很多地震的復發周期也遠遠超出我們的知識面。預測地震的發生、評估地震的危險性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們很堅實地一步步走下去,警惕超近道、走捷徑。這正是建立活動斷層應力積累資料庫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第四階段積極開展行業套用示範。通過與測繪、地震和油氣行業合作,開展地殼精細變形監測的套用研究,力爭解決實際套用中的瓶頸和難點問題,逐步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
2、預期目標及水平(5年內目標)
十三五期間,力爭主持或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任務、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以及省部級項目2-4項,承擔科研經費400萬元,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5-20篇,精細變形監測技術手段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科學和行業套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1-2套可市場化的高端行業套用裝備及軟體產品。
3、科研條件
通過中心建設,利用已經積累的科研經費及軟硬體條件,在學科建設經費、中心運行經費、校企合作平台、以及其他項目的支持下逐步建立形變監測數據實時傳輸和處理系統、活動塊體和斷層運動變形耦合試驗平台、64位活動斷層地震危險性評估軟體平台、和油(氣)儲存數值模擬平台等。
4、人才隊伍
通過引進或選留國內外人才2-3名,建立起8-10名固定研究人員,和2-4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的科研團隊;同時聘請國內外著名專家,成立中心學術顧問專家組,為中心持續健康發展建言獻策、保駕護航。

科研成就

力爭主持或參與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任務、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以及省部級項目2-4項,承擔科研經費400萬元,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5-20篇,其中SCI、EI論文10-15篇。

人才培養

研究中心將為本科生開設《大地形變測量學》、《構造大地測量學》、《雷達干涉測量》等課程;為研究生開設《地球物理大地測量學》、《地球物理反演理論》等課程,使他們對構造大地測量這一學科方向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套用領域和套用前景等有充分的認識和掌握。在研究生培養方面,預期未來五年將培養該領域碩士研究生10名,博士研究生3名,為我國測繪、地震以及油氣行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