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前身
1918年5月,在
國立武昌高師(武漢大學前身)校長張渲的倡導下,《國立武昌高師周報》正式創刊。自從有了校報,學生編輯與學生記者就活躍起來了,並日漸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武大校報在百年的風霜雪雨中幾經變遷,經歷著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的不同轉換。同時學生編輯與學生記者的隊伍也幾經變遷,其地位和作用在不斷轉換。歷史上,一度出現校報在一、兩個兼職老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全權負責的情況。幾十年來,許多傑出的武大學子走入校報,在這裡展示才華,得到歷練。
陶德麟、
齊民友、
楊弘遠等武大的著名教授就是當時的學生記者。
武漢大學報學生記者站
改革開放後,武大校報由《武大戰報》恢復到正常的發展道路上來,學生編輯、學生記者的力量也逐步恢復、發展起來。1982年,校報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出現“學生記者”稱號。1983年3月,校學生會記者站成立,此為校報學生記者站的前身。
1984月4月10日,校報編輯部的支持下,武漢大學校報學生記者站在梅園小操場正式成立,曾擔任校學生會記者站站長的
周葉中成為首任站長。從此,校報學生編輯、學生記者組織成為一個固定的、正式的團體,成為武大校園媒體中最顯著、最重要的一支學生隊伍,在武大校報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新聞系招收第一屆學生,給校報記者站帶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新聞學子的加入給記者站注入新鮮的血液,學生記者的業務能力、采寫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在白衣飄飄的八十年代,記者站湧入大批才子才女,初步形成新聞院打頭陣、文史哲成為主力軍的局面。編輯部張海東老師回憶起新聞系首屆學生、曾任記者站站長的顧群時說:“這個異常活躍的學生採訪了當時許多重大事件,如對越自衛反擊戰歸來的湖北籍戰鬥英雄在武大轟動一時的出現和講座……”
北大民主,武大自由。校報記者站給予學生記者們的是一片自由發展的空間。這裡以文會友,大家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在校報得到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發展。1985年,記者站內部分成兩派,實現了第一次職能細分。川蜀派專注於新聞策劃和專題報導,吳越派主攻文藝副刊。在劃分職能的背景後校報人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後來加盟的攝影記者是記者站的一道嶄新風景,也是學生記者中“最善於發現美的人”。
1998年,校團委組建新社團,記者站一部分學生記者支援“大學生通訊社”的建設,他們大多成為《珞珈青年報》早期的骨幹。這充分證明了校報人的傑出能力。但同時記者站也陷入了人員缺乏、定位混亂的困難時期。如何搞好“家園”建設,團結和組織更多的學生記者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留守”校報的孫利強等成員迅速在活動室召開“梅一會議”,確立了記者站的定位,即:在校黨委宣傳部領導下的學生團體(而並非學生社團),明確了新的目標:充實壯大學生記者隊伍,逐步加強組織建設,擴大活動範圍。
武漢大學報學生記者團
在任瑞婷、駱宏望的領導下,記者站度過了穩定發展時期。2003年,在原有的新聞部、專題部基礎上,謝紹正新組建了秘書部,這標誌著記者站走向規範化管理的道路。後來又相繼成立拓展部和發行事業管理部。在龐岩澤、陳新廣的主持下,攝影部團結上進,實力得到空前的發展。2003年9月1日,為適應工作需要,武大校報學生記者站正式改名為校報學生記者團。
三十年風雨歷程
在長期的運作中,學生記者團繼承和發揚了溫馨化的工作氛圍,“煮酒論英雄”的文化交流環境。在校園內集結了各個校區、各個年級、各個專業的優秀人才。學生記者團經過努力的摸索,將自己的定位確定在“以服務校報、采寫武大校園新聞為核心任務的展現型組織”上。記者團正式以來,校報學生記者在報紙版面上稿件占有量方面已經實現了四分之一的目標,並且時常有達到二分之一的表現。
校報記者團在稿件采寫做出優異成績的同時,積極以學生新聞隊伍的身份參與校園生活,成功開展樂山之行暑期實踐活動編輯出版了文集《永遠的感召——尋找武大樂山時期的故事》,組織宜昌三峽暑期實踐活動,舉辦了“與校長面對面交流會”。2003年以來記者團還先後與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音樂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
湖北經濟學院等兄弟高校展開合作交流。
記者團筆耕不綴,在校園新聞領域默默奉獻著自己,記者團成員及新聞作品每年在“武漢大學優秀學生記者”及“武漢大學優秀新聞作品”評選中滿載而歸,也多次獲評湖北省和全國的新聞獎項,三十年走過的路,是一條“閃光的足跡”。
記者團成立以來,已鍛鍊成長了一批優秀的學生記者。他們中有不少就職於中央電視台、新華社,《
光明日報》、《
南方都市報》、《
南方日報》、《
南都周刊》等知名媒體,更有一大批傑出團友在經濟、金融、網際網路、教育等非新聞領域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2014年記者團建團(站)三十周年,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歷屆校報學生記者團(站)長
周葉中(法學院81級)
顧群(新聞系84級)
鄧峻(法學院)
許東(管理學院)
秦志勇(新聞系)
古竹(中文系)
易棟(人文科學實驗班95級)
孫利強(歷史學99級)
李浩雲(金融學2000級)
任瑞婷(漢語言文學2000級)
駱宏望(新聞學2001級)
鄭昱(新聞學2002級)
謝建偉(廣播電視新聞學2002級)
邱越(廣播電視新聞學2003級)
李犁(經濟與管理學院2003級)
趙進(新聞學2004級)
夏凌捷(廣播電視新聞學2005級)
盧眈眈(經濟與管理學院2005級)
謝檉檉(新聞與傳播學院2007級)
刁楠(水利水電學院2007級)
姚斌(藥學院2008級)
祁洪宇(測繪學院2009級)
趙海燕(經濟與管理學院金融工程專業2010級)
聶廣濤(電子信息學院2011級)
王艷芳(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2級)
宣妍(文學院2013級)
王妍(文學院2014級)
團徽
明黃色手掌,象徵著青年人的活潑和朝氣;手掌張開,象徵著對新聞的捕
捉;大大的睜開的眼睛,充滿好奇心,象徵著年輕人的探索精神。團徽代表了我們學生記者作為校園裡最具有活力、最敏銳、最具探索精神的群體。
宗旨
無限視野、盡心捕捉
理念
用我們的眼睛,看我們的世界
職能部門
記者團分為新聞部、攝影部和人力資源部三個部門。各部門設有部長、常務副部長、副部長等負責部門內日常工作管理。各部門實行部長負責制。
新聞部
新聞報導是學生記者的首要任務。我們本著“用我們的眼睛,看我們的世界”的理念,平時圍繞學校的各項中心工作、師生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及時跟蹤挖掘新聞線索,組織精幹力量進行采編報導。報導類型涉及各類校園活動、名師大家、風雲學子等。對考研、兼職等學生們關注的問題更是深度關注,力求真實貼近校園生活。
漫畫部
漫畫部負責校報配圖及副刊漫畫,用畫筆展現多彩珞珈。
人力資源部
負責記者團的日常管理和後勤內務,根據具體職責,又分為秘書處、活動策劃組、外聯組、技術組、新媒體組。
發展
永遠的感召——尋找武大樂山時期的故事
2003年正值武大一百一時周年校慶之際,在校黨委“重走西遷路”的倡導下,記者團成員利用暑期實踐的機會,在隊長謝紹正的帶隊下溯江而上,從武漢出發至四川樂山尋訪抗日時期武大在樂山的遺蹟,收集整理寶貴的校史資料和軼事,並且編輯出版了關於武大樂山八年的歷史回顧文集《永遠的感召——尋找武大樂山時期的故事》,在武大校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帶領黃石日報小記者團游武大
2011年3月26日至27日,黃石日報傳媒集團近300名“希望之星”小記者來到武大,與武漢大學報學生記者團成員一起,相聚美麗的櫻花樹下。
300多名黃石小記者一行參觀了武大櫻花以及標本館。這些小記者及小學生來自黃石市各所中國小校,他們都是第一次到武漢大學,通過這次採風活動,開闊了小記者們的視野,豐富了小記者的生活閱歷。
小報記者團成員熱心給小記者們講解武大櫻花的歷史,並交流新聞寫作技巧,開展現場新聞採訪,在櫻花樹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四大校媒交流會
武漢大學報學生記者團與
武漢大學廣播台、武漢大學電視台、武漢大學
珞珈山水BBS站並成為武漢大學四大校園媒體組織,每年度都會舉行四大校媒交流會,一起交流研討校園媒體發展前景以及表彰本年度優秀學生記者。
天壕珞珈新聞獎
2013年正值武漢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武漢大學傑出校友,大學期間曾擔任當時的學生記者站(學生記者團前身)
天壕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天壕低碳技術研究院院長
陳作濤設立“天壕珞珈新聞獎”。每年獎勵額度為10萬元,用於表彰優秀學生記者及優秀新聞作品。
三十周年團慶
2014年正值記者團成立三十周年之際,成立了武漢大學報學生記者團團友會,廣泛集結海內外團友,歡聚一堂,共敘珞珈校報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