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介紹,歷史沿革,辦學條件,硬體設施,師資力量,辦學規模,名師風采,對外交流,辦學成果,學生成績,教師成績,學校規章制度,文化傳統,優秀傳統,精神建設,知名校友,所獲榮譽,
學校介紹
百年名校武漢三中坐落於龜山南麓、鸚鵡洲旁。創建於1705年,初名漢陽府晴川書院,1905年為漢陽府中學堂,抗戰勝利後更名為湖北省漢陽高中,1953年定名為武漢市第三中學至今。近30年培養出全國、省、市高考狀元共4人。現為湖北省示範高中,湖北省文明單位,武漢市十所市區共管高中之一。獲湖北省依法治校先進校、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狀、武漢市首屆“民眾滿意的學校”、武漢市教育系統十佳基層黨組織、武漢市課改先進單位、武漢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2014獲年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畫”實名推薦資格。是武漢市唯一一所連續三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在全市高中教育工作會上作經驗交流的學校。
學校位於漢陽區鐘家村一帶,交通便利,距捷運4號線攔江路站不足300米。學校教學設施先進,每間教室均安裝電子白板,2014年理化生實驗室全部升級為數位化實驗室。學校還配備有數學實驗室、微格教室等。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人才薈萃,現有教職員工兩百名,其中湖北省特級教師2名,省市區名師、骨幹教師90餘名。
學校依託百年老校的文化底蘊,堅持“以人為本、師生共同發展”的辦學理念,大力提倡並踐行“學問以人品支撐、業績靠人文奠基”的人文涵育思想和“土壤文化”的育人觀念。用發展的眼光辦教育,以人文的情懷育英才,逐步實現了學校可持續性、綠色健康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近五年,高考重點大學升學率居武漢市前五,高考600分以上人數穩居武漢市前五,2018年高考重點本科升學率達95.8%。學校培養了1984年全國高考理科狀元何立強,1994年武漢市理科狀元范一,2007年武漢市理科狀元徐懋祺,2014年湖北省文科狀元陳君儀、榜眼黃可欣。2016年湖北省理科狀元梅知雨。
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全面發展,體藝教育碩果纍纍。在2007年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上,劉倩同學獲女子跳高金牌,該生2008年以田徑類體育生考入清華大學,是武漢市恢復高考33年以來第一人。2011年伍茵同學全運會跳高金牌改寫了湖北省十六年沒有全國中運會金牌的歷史,得到省市領導的高度讚揚,並保送清華大學。 2013年,美術生顧佳楠同學高分考入清華大學。
學校銳意創新,穩步推進課改,綜合辦學水平不斷提高,贏得社會各界廣泛讚譽,成為武漢教育知名品牌。
歷史沿革
書院時期
1868年《續輯漢陽縣誌圖》圖內清晰可見晴川書院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漢陽府建晴川書院,院址初在漢陽城南紀門內。1742年(乾隆七年)取義學廢址,擴充修建。1799年(嘉慶四年),郡守劉斌用賑濟餘款購置張姓民宅改建書院,晴川書院遂遷址至試院西(今武漢三中校址),“
晴川書院”為劉斌親手所書。
1852年(鹹豐二年),太平軍攻漢陽,書院毀於兵火,1865年(同治四年),郡守鐘謙鈞率僚屬集資重建。此時書院與地處鳳棲山麓的鳳山書院共有生員百人。書院仿效白鹿等名院的訓導制度,治學嚴謹,賞罰嚴明,學子舉試多得功名。
我省著名學者
王葆心(1868—1944)曾任晴川書院院長(即“山長”)。王葆心,字季薌,一字晦堂,自幼勤奮,曾在兩湖書院修業五年,1894年奪取優貢,學冠諸生,蜚聲江漢。在任晴川書院院長之後,1903年以第三名考取舉人,赴禮部任職,兼京師書報局總纂及京師優級學堂教習。民國後曾任北京圖書館總纂、湖北國學館館長、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及武漢大學教授、湖北通志館館長等職。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晴川書院是頗具規模的。據漢陽知縣裘行怒《改建晴川書院》載:書院“棟宇南面辟崇門,入門為院落,地可五弓。延北為二門,門以內院寬半畝。再北為講堂,宏敞軒豁,勢極堂皇。東西列長案,為諸生應課設也。由堂而北為穿堂,再入為南樓,復有小院,繚以廊房。再北為二堂,山長設講席。再為三堂,再為庖,隔為後院。又於講堂後,由穿堂之西折西南有小屋,小楹中設神龕,作匡床式階,植雙桂如蓋……其以晴川名者,本崔顥詩也。”
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急劇演變,西方文化侵入,國勢傾危。許多有識之士呼籲廢科舉,興學堂,以教育強國。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制定近代教育體制,漢陽各書院紛紛改制為新式學堂。晴川書院改制為“漢陽中學前堂”,與鳳山書院改制的“漢陽中學後堂”共有男生300餘人。學堂學制初訂四年,後改為五年,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開設課程。但剛從封建書院脫胎而出的近代學堂仍有許多封建的教學內容,課程中談經論道的課時比重還很大,當然也新設定了算學、歷史、地理、外語、體操、圖畫、手工等課程。
1904年,在漢陽中學前堂內先後設漢陽府中學堂和漢陽府師範學堂,至此晴川書院完成了向新式學堂的演變,書院延續了近200年。其後,近代學堂向現代化中學的演變,又經歷了百年之久。我們所言百年三中,是指學堂出現後的歷程,若更深遠淵源論,當為三百年。
民國--抗戰復員前
1912年(民國元年),官立中學改省轄。省將漢陽府中學堂更名為晴川中學,學校實施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注重道德教育,以實業教育,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開設了修身、國文、英語、歷史、地理、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畫、手工、樂歌、體操等課程,學制為四年,首任校長為著名書法家、學者宗彝。
宗彝(1875—1935),漢陽人,年青時為庚子、辛丑併科舉人,先後畢業於武昌兩湖書院及貴州法政學堂。光緒末年,在貴州任撫署文案,學務處坐辦和餘慶知縣。1912年任晴川中學校長,次年任黎元洪副總統秘書。1921年代理湖北省政務廳長,次年代理湖北省教育廳長。其書法古樸遒勁,非常有名氣,今武漢關鐘樓上“江漢關”三字以及武當山天柱峰上“一柱擎天”摩崖大字,為其手跡。
宗彝之後,先後有黃梅、胡柏年、孫錦章擔任晴川中學校長。
晴川中學是由學堂到學校的一個轉折點,此後辦學才有了教育宗旨、學制及課程計畫等較為規範的管理。這應該說是學校歷史上的一次大進步。晴川中學培養了不少傑出學生,其中就有革命烈士殷崇周。
殷崇周(1902—1930),漢陽人,16歲進入晴川中學讀書。“五四”運動時,是漢陽城區學生聯合會負責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5月,他與中共川陽臨時縣委取得聯繫重新組建了漢陽永安、奓山等地的黨組織。1930年初,他任中共川陽臨時縣委委員兼漢陽區委書記,從事武裝鬥爭和蘇區擴建工作。1930年7月,邊區革命武裝開赴洪湖,組織決定他留下堅持鬥爭,後不幸被捕,在蔡甸慘遭殺害。解放後,湖北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1923年,省庫增加經費,調整學校,晴川中學易名為湖北省立第五中學。
1926年秋,北伐軍攻克武漢。次年春,省國民革命政府改組全省中等學校,建立綜合制中學(即既含普通國民教育,又含職業教育的中等學校)。湖北省立五中與省立工業中學校、商業中學校合併改名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分為高、國中部,其中高中部分為三個分校,商科兩分校分別設於武昌、漢口,工科分校(原省立工業中學校)設在漢陽楊家河針釘廠,省立二中的國中部即原省立五中。省立二中建成不久即又分開,其漢陽工科分校及國中部合併又易名為湖北省立三中,校長是周子文。
北伐戰爭失敗後,國民政府廢止綜合中學。1928年省立三中高中部改為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國中部改為湖北省立第十二中學。當年省十二中有國中六個班,三年畢業,校址在武漢三中校址東側。
湖北省立十二中有一大片操場,其大小有近兩個足球場那么大,這是漢陽城區唯一的運動場。除學校使用外,整個漢陽地區民眾的大型活動都在此開展。春節、元宵等節日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常,漢陽人民親切稱呼“十二中操場”。解放初期,“五一”、“十一”慶祝活動,紀念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大型音樂會《黃河大合唱》,1953年3月的史達林元帥逝世悼念大會都在此舉行;在鎮壓反革命運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鬥爭中,十二中操場都是全區各界民眾大型集會場所,中共中央中南局領導王任重等同志也曾到此出席民眾集會。漢陽人民一直沿用著“十二中操場”的稱呼,儘管省立十二中在抗戰開始前即更名,但“十二中”及“十二中操場”都深深印入漢陽人民的記憶中,作為他們的一段社會生活回憶,並影響著整整一代漢陽人。
張執一(1911—1983),漢陽人,原名錦唐。1926年參加革命,次年5月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共青團的前身)。1928年在省立十二中讀書,並在此接上組織關係,轉為共產黨員。1932年組織武漢左翼青年聯盟,
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0月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獄中堅持鬥爭,經組織營救出獄。後在上海參加學運和工運,在魯迅先生追悼會上,他為先生扶靈。
1939年,張執一被選為黨的七大代表,1941年他任新四軍五師第一縱隊政委。抗戰勝利後,任中共上海局文化、工商統戰工委書記,建國初任武漢市副市長、中南行政委員會秘書長、中南政法委員會主任,1953年創辦了中南民族學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張執一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統戰部黨組書記。
1936年學制改革,省立十二中改名為“湖北省立漢陽中學”,校長為“北大”派系的項貢川(湖北漢川人)。
1938年日寇侵占武漢前夕,湖北省立漢陽中學併入湖北省聯合中學,西遷宣恩,陳誠任省聯合中學校長。1939年春,省聯合中學800餘名熱血青年報名參軍,抵禦外辱,保衛家園,其中漢陽中學的學生即占百名之眾,後來“戰死沙場而成為無名英雄者,不知凡幾”,這是漢陽中學的光榮。
“省陽高”時期
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省教育廳決定開辦湖北省立漢陽臨時中學,教育廳主任秘書樊樹芬先生為校長。省立漢陽臨時中學同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
1946年7月,漢陽臨時中學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中學”,簡稱“省陽高”。省陽高辦學條件極其艱苦。但是“省陽高”是武漢三中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輝煌的階段,它在老一輩人心中,在全省甚至海內外都有很高的聲譽。省陽高有明確的教育思想校長樊樹芬是當時湖北省教育界權威人士“十人團”的成員.
省陽高的教師多畢業於名校,治學嚴謹。正因為如此,省陽高為初生的人民共和國準備了大批有用之才。省陽高師生中涌動著進步思想。1947年武大“六·一慘案”發生後,省陽高學生憤起聲援遊行示威。
1948年春,漢陽高中學運負責人胡學乾與同學陳實,最早投奔到襄南解放區,隨後他們受命潛回武漢,動員了范青、吳克秀、張家遂,辜學海、羅謙慎、簡志民、陳幫海、辜學甫等大批學生進入解放區。地下黨組織還介紹了李光宇、李中核等一批進步學生通過潛江、監利等地到達解放區。當時在武漢地區的中學中,省陽高學生投奔解放區人數最多,他們先後有50多人進入革命學府“襄南公學”和“襄南軍政幹校”,由此培養了一大批建國初期的地方黨政幹部。
1948年秋,陽高學生組織自治會,為爭奪領導權,進步學生與由國民黨青年軍復員讀書的一幫人進行了激烈的鬥爭,最後進步學生代表徐近明當選為自治會負責人,後漢陽地區學聯成立,徐擔任學聯辦事處主任。1949年5月武漢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企圖將陽高校產裹挾南逃,陽高學生在地下黨及其外圍組織“民主青年進步社”的領導、組織下,堅決開展了護校保產鬥爭,學生徐近明、曾本邦、陳樹東、劉丙申、蔡庶華、楊祥駒等50餘人,在教師鄭志雲的帶領下,手持木棒,日夜守衛在校門及其他重要部位,鄭志雲老師還持有一支手槍。他們集體吃在學校,睡在兩間教室內的地鋪上。5月12日凌晨二時,有人從學校大門縫中塞進人民解放軍《入城公告》,護校隊立即複製,廣為散發。5月17日,奉命解放漢陽的人民解放軍江漢軍區獨立旅尚在進軍途中,由於國民黨部隊敗兵的騷擾破壞,漢陽城區秩序一度混亂,生靈塗炭。省陽高教師楊春亭趕到漢口,經與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一一八師政委李伯秋接洽,引導一個連隊的解放軍指戰員從集稼嘴坐木船突進漢陽,揭開了解放漢陽的序幕。
1948年5月22日,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軍管會派出以魏克(原中共武漢市委書記黎智的夫人)為組長的三人小組,完成省陽高向人民政府的移交,宣布校長樊樹芬及全體教職員工均留用,並著手複課。軍管小組很快廢除了學校的訓導制度,廢止了“公民黨義”、軍訓、童子軍等課程,穩定了正常教學秩序。7月初學校正常放暑假,軍管會又派出由肖震、張曉陸、徐錚組成的青年工作委員會工作組,連同武大的學生數人,在陽高辦起“青年學園”,組織學生學文化、學政治、開展建團(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教育。地下黨員黃懷智、進步民主人士張植安被派往省陽高,8月宣布省陽高由湖北省教育廳直接領導。
1948年6月26日,武漢市學聯第一屆代表大會在武漢大學開幕,大會通過《關於當前學運任務的決議》,省陽高學生徐近明為市學聯代表。
7月,接受義大利津貼的礄口孤兒院,因外藉修道士緊閉門窗噴灑滴滴涕滅蚊,致使200名嬰兒死亡,省陽高學生組織前往抗議示威。陽高學生還參加了聲援文德女子中學學生與教會學校當局的鬥爭。
8月,省陽高、省武昌高中、市一中、二中組織國中畢業班升學聯考,考試成績公布於漢口水塔,省陽高國中部畢業生王作述、張國華、李久等名列前茅,陽高的錄取率高於其他學校。
1948年8月30日,青委工作組在“青年學園”骨幹學生中直接發展團員,首批批准8人,其中有肖沛霖、陳樹東、徐近明、楊駿唐、楊新才、劉作均等,他們全都是陽高學生。9月,陽高成立團支部,這是解放後漢陽地區學校中的第一個團支部,肖沛霖任書記,陳樹東任副書記兼組織委員。10月,團支部又發展了孫明漢、楊祥駒等11名團員,到寒假前,團支部陸續發展了五批,團員分布在從初二到高三各年級,人數達百人以上。年底,陽高團組織的規模擴大為總支,肖沛霖任書記,陳樹東任副書記兼組織委員。
1949年9月,共產黨組織在校內公開,當時學校中黨員僅一人,即黃懷智。11月,根據黨中央關於建立少年兒童先鋒隊(少先隊)的決定,校團總支在初一年級低齡學生中發展少先隊員,成立少先隊大隊部,選派團員骨幹擔任少先隊輔導員,並決定由團總支少兒委員負責工作,李先廣等人曾是最早的少兒委員、總輔導員。
改革開放時期
1977年9月,鄧小平指出:關於教育工作的“兩個估計”是不符合實際的。三中校園興起批判“兩個估計”的熱潮。教師們指出,三中在十七年裡貫徹了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三中有一支德藝雙馨、願意為人民服務的教師隊伍,他們保持著做賢人型教師、做學人型教師、做哲人型教師的傳統。繼五十年代初的名師群體之後,一支新的名師隊伍又形成起來。胡魯莎,曾任《長江日報》編輯,一手好文章,一筆好字,加上一副好嗓子,《讚歌》唱得字正腔圓;方常新,中央大學經濟學高材生,艱深的數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王明毅,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懂好幾門外語(調離三中後任中央法務部中國法律事務中心副總審律師,擔任一系列中央國家機關法律顧問和中國駐聯合國裁軍大使法律顧問,曾在聯合國講壇上用英語為中國婦女計畫生育權利辯護);鄭懋業,武漢大學優秀畢業生,能言善辯,學識廣博;陳鳳珍,博聞強志,歷史觀點新穎,經常到高校作歷史講座,學生們列隊歡迎;許瑤卿,語文教得活,文章寫得好,特別是藝術才能有口皆碑(後調離三中任武漢市委宣傳部副處長,武漢電視台副台長,武漢雜技團副團長);謝惇,北外高材生,參加馬恩全集的編譯;劉昌浩,1951年武大外文系畢業,他曾同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大衛·霍克思討論《紅樓夢》的翻譯,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勃頓·華森討論《史記》、《莊子》、《漢書》、《唐詩》等十餘種經典著作的翻譯,兩位教授分別將這些著作的英譯本寄給他,可見他的國學和英語底蘊;張壽齡,新四軍隊伍中的老知識分子,文章雄辯,講課極具吸引力;還有楊祥駒(後調武漢市教研室任政治科主任)、唐柔明(後調華中師範大學地理系)、蘇聖佑、肖秀仕、彭瑞儒、范建國、李德川、王培靈、夏述煥、鄔冬生、張一清、韓德榮……,正是有了這些“星”,三中校園才星光燦爛。一位在著名大學擔任學院領導的校友回憶說,在那樣艱難的年代,我們有幸遇到那樣一群好老師,使我們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得到豐富的精神營養,並引導了我們的一生。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武漢第三中學位於武漢市
漢陽區攔江路150號。學校有綜合教學大樓、教學行政樓、科技實驗樓、學術報告廳、學生公寓、食堂以及圖書館、體育館、學術大會堂、塑膠運動場、籃排球場等,辦學硬體完善,設施現代,校園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經省教育廳批准,學校開辦了省級科學與人文實驗班,培養既有科學素質又有人文素養的優秀人才。。
師資力量
雄厚,名師薈萃。現有任課教師202人,其中有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2人、武漢市十大名師1人、特級教師6人、省管專家2人、市管專家10人、市區學科帶頭人42人、優秀青年教師44人、研究生學歷教師35人、高級教師102人,有40餘名教師(幹部)受到國家、省、市級表彰獎勵。有50餘名教師參加了全國、省、市教學競賽,成績斐然。學生在各級各類學科競賽中成績優異,教學科研成果不斷湧現,高考升學率逐年攀升,綜合辦學實力位居武漢市前列。
學校有很強的教學實力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能力,培養了1984年全國高考理科狀元何立強、1992年高考湖北省外語類第二名(武漢市第一名)陳小凌、1994年高考湖北省理科總分第二名(武漢市第一名)范一、武漢市理科總分第四名李永茂等。近幾年高考成績更是令人矚目,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3年600分以上12人,位居武漢市第六,其中詹純、丁璇在全市
理科、文科中分別排名第八,是當年武漢市文、理科都有學生進入前十名的三所學校之一,上清華北大4人;2004年600分以上86人,位居武漢市第六,考取清華、北大3人,本科升學率98.3%,位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本科升學率為98.28%,位居全市第一;2005年640分以上5人,位居全市第四,考取清華北大4人;2006年,600分以上70人,位居全市第四,其中熊鶯626分,位居全市文科第三,考取清華、北大4人,重本率45.7%,位居全市第五。
三中是全國學聯常委學校,
學生會主席劉濤曾受到江澤民總書記接見併合影。近三年,學校在學生中發展黨員21名,400多名學生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獲省、市
三好學生、優秀幹部、優秀團員稱號者達100多人。
銳意改革抓機遇,勇於創新求發展。全校師生在市、區政府和教育局的領導和關心下,正在為創建質量一流、特色鮮明的湖北省五十強學校而努力奮鬥。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面積25481.88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3411平方米(其中教室9000平方,實驗室2335平方,圖書館、體育館6000平方,宿舍食堂3370平方)。
2000年4月,三中新的綜合教學樓落成。大樓內各教室的監視系統(作為國家考試必備)、網路系統、音像系統一次到位,且三中是全市第一所所有教室、辦公室、學生寢室都裝備空調的學校。5月,三中掛牌成為“綜合辦學水平市級示範學校”。同時還被漢陽區命名為“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7月,三中成為全市第一家高考“清涼考場”.8月,高考揭曉,三中的重點本科率達50%,本科率81%,位居全市第五。秦姍姍同學物理考出滿分(150分)。秦姍姍、李昊被清華大學錄取,李健考取北京大學。香港國際智慧工程學會發起“科技中華行動”,向我校捐贈計算機50台,2001年6月,塑膠運動場竣工,三中為創建省級示範學校而進行的硬體改造工程便基本完成。
名師風采
汪玉明
武漢三中校長、黨委書記。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武漢市優秀校長,武漢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市管專家,漢陽區拔尖人才。
夏述煥
中共黨員,64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物理系,市學科帶頭人、武漢三中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省市物理學會理事,漢陽區物理教研會理事長。
范建國
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武漢三中高級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武漢市學科帶頭人、武漢市數學教研會理事、漢陽區教育學會副會長、漢陽區數學教研會會長,享受市政府專項津貼。
張德瓊
中共黨員,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英語系,武漢三中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市管專家,曾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女職工、省優秀黨員、市“三八”紅旗手標兵、江城十佳女性等稱號。
周正
中共黨員,大學本科,武漢三中高級教師、湖北省特級教師、武漢市中學學科帶頭人,曾被評為漢陽區雙文明建設標兵、漢陽區優秀黨員標兵、漢陽區職業道德十佳標兵。
王建軍
1967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民盟盟員、湖北省政協委員、武漢三中高級教師、省特級教師、武漢市市管專家、市學科帶頭人。擔任全國中國小語文教學研究聯合會理事、湖北省語言文字工作者協會理事。多次受到湖北省政協、省教育廳、省人事廳表彰。
肖少斌
中共黨員,現年37歲,8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物理系,2002年武漢大學凝聚物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參加了全國中國小骨幹教師國家級培訓班學習。現為武漢三中高級教師,省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市中學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市學科帶頭人,享受省政府專項津貼。曾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市優秀黨員”、“市師德建設先進教師”、“武漢地區第四屆優秀青年”、“市優秀青年教師”。在第三屆全國中學物理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中獲一等獎。
對外交流
三中與
華中科技大學聯辦的英語特色班,對提高學生語言及交際能力
卓有成效。三中長期與美國匹茲堡市斯威克利學校的合作與交流,對三中的開放辦學和外語師資建設正發揮著良好作用。武漢三中四新分校堅持“以德立校”,始終不渝以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和三中精神教育學生,促進了學風建設。學生在各類聯考中成績提升的狀態受到有關方面的稱讚,文科藝術班、外語班(與華科大聯辦)等辦學特色受到社會各方的關注。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高考成績
2001年8月,三中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新生都要到軍營參加軍訓。這一年高考,三中的重點本科率為52%,本科率為83.8%,本科上線339人,盧望彬同學考入北京大學。
2002年高考,三中重本率達40.4%,本科率73%,省線率95%,升學率100%,李晗同學以672分成績考入北京大學。
2014年高考中,武漢市第三中學陳君儀同學以657分摘得湖北省高考文科狀元(第一名),黃可欣同學以649分摘得湖北省高考文科榜眼(第二名)。
2016年高考,梅知雨以707分摘得湖北省高考理科狀元。
科學與素質競賽
1990年,學生王星參加全國高中物理競賽獲湖北賽區一等獎,同年武漢市高中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共10名,三中學生李勇軍獲第一名,葉龍超獲第四名。
1991年張德瓊老師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工作者,學生崔勁松獲湖北省少年信息競賽第一名,全國青少年信息競賽二等獎,學生蔣思軍考入清華大學。
1992年,三中被命名為“湖北省培養優秀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學校”,5月,學生徐紅波以33.94米的成績創女子乙組鐵餅市中運會記錄,三中獲市中運會團體總分第二。同年高考,陳小凌獲湖北省外語類總分第二名並考入北京大學,劉波、夏芳考入清華大學。
1993年8月,學生會主席金奇參加全國學聯第二十一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同志的接見。同年,學生范一獲全國物理競賽湖北賽區一等獎,學生劉維被清華大學錄取。三中被命名為市德育先進學校。
1994年高考,范一以688分成績名列湖北省理科總分第二名、武漢市理科第一名,李永茂以681分成績列武漢市理科第四名。范一、周志強考入清華大學,李亮考入北京大學,同年暑假,錢程等4位同學在北京不懼強暴勇斗結夥盜竊行兇的歹徒,英勇負傷,受到北京市綜治委表彰。三中被評為武漢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
1995年5月被確定為對外開放學校。在市中運會上,學生張晴以16分19秒5的成績創女子乙組3000米競走記錄,以16秒1的成績創女子乙組100米欄記錄。秋季,學生程銘保送清華大學。
1980年、1981年兩年高考省線率逐年上升,劉志宏同學考入清華大學。1983年高中由二年制改三年制,三中沒有高中畢業生,但這一年何立強在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中獲湖北賽區一等獎,武漢市物理競賽第一名,三中並且取得市物理競賽團體總分第一。1984年高考,何立強以總分630分獲高考理科全國總分最高分。同時三中是整個漢陽唯一的體育合格學校,1982年在印度德里第九屆亞運會上,三中選送到省隊的學生張金玉,作為主力(指揮槳手)獲四人單槳有舵手賽艇冠軍,這是中國水上運動參加國際大賽的第一個冠軍,同年七月他在義大利米蘭第4屆大學生運動會上又獲1000米、2000米兩項賽艇冠軍。
1985年,三中被市政府授予“紅旗單位”,為當年全市教育系統的唯一一所,三中明確為縣處級單位,由總支升格為黨委。從1976年粉碎“四人幫”到1985年黨委成立,三中黨組織對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糾正冤假錯案做了大量的工作、1985年10月,高三學生林毅在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中獲湖北賽區一等獎,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試驗班保送錄取。余斌被北京大學數學系錄取,李文敏被復旦大學數學系錄取。
1986年9月,學生柳芳被發展入黨,三中開始長期培養黨員。從1992年到2004年發展速度加快,其間共發展學生黨員33名。1986年,三中畢業進入國家男子排球隊的陸誠在韓國漢城第十屆亞運會上奪得冠軍。
教師成績
98-2002年,在武漢三中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活動中,學校共收集論文182篇,形成了《武漢三中教師論文集》四冊。其中有14篇獲國家級一、二、三等獎,56篇獲省、市一、二、三等獎。教師著書說立說幾十本,如《最新學生實用成語詞典》、《創新作文訓練序列》、《成長的足跡》、《談詩朗誦藝術》、《教壇探微》等。近幾年,在學校承擔的19項國家、省、市、區級科研課題中,有一大批課題已結題或取者階段性成果。如《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對高中學生進行“三觀”教育的思考》成果收入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面向21世紀中等學校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對策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武漢市下達“九·五”重點課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對策研究》通過結題評審,其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物理組承擔了市級重點課題《中學理科課堂教學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被列為省級課題,學科教學模式探索成果豐富,形成了《主體性教學模式集》。“十·五”期間學校共承擔了課題14個,其中國家級重點課題3個,省、市重點課題6個。課題內容豐富,有德育、課堂教學改革、學生知識創新品質培養、校本課程開發、美術、體育等。學校97年被授予“武漢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榮譽稱號並掛牌,2000年成為武漢市教育科研五十強單位,2002年被授予省級教改名校榮譽。
三中教師隊伍不僅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而且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作為集體課題,1993年至2003年10年間,共完成全國、省、市重點科研課題七項,它們是:
《班級教育工作合力的研究》(1993)武漢市教育學會一等獎,市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市場經濟條件下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取向的調查與思考》(1994)獲武漢市第二屆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刊載於全國《思想政治課教學雜誌》。
《高中學生人生價值觀的教育研究》(1996,與市一中、省實驗共同承擔的八·五國家教委重點課題)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引導學生構築新世紀人生價值觀》(1996)評為全國教育科研優秀論文,收入全國教育科學“八·五”規劃國家教育重點研究課題優秀科研成果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評為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全國三等獎。
《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對學生進行“三觀”教育的思考》(2000年,與市一中、省實驗共同承擔),收入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國家教委重點研究課題論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提高中學德育實效性的基本對策研究》(2000年,與市教科所、市一中、省實驗共同承擔)獲武漢市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三等獎,“成果達到國內研究先進水平”。
《開發校本課程,提高德育針對性、實效性》(2003,全國“十·五”重點課題的分課題)武漢市教科院院報全文刊登,參加全國學術討論會。
就個人教科研成果而言,從2001年起,全校教師的國家、省、市級專業刊物上發表的論文達220餘篇,其中國家級刊物(全國性學會)上24篇。
1990年,范建國老師被評為湖北省特級教師,這是三中的第一位省特級教師。到2001年,夏述煥、張德瓊、周正、王建軍先後被批准為省特級教師。8月,劉濤參加“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一次代表大會”,三中當選為“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一屆委員單位”,選票數居第二。劉濤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接見。
學校規章制度
2012年8月27日早上8點30分,武漢三中領導班子、管理骨幹以及各年級核心小組成員一同來到梅子山軍事管理區召開行政學習例會。會議由校黨委副書記李忠同志主持,會上校領導班子分別對新學年的工作進行了部署與規劃。
會議之初,校黨委書記、校長汪玉明同志站在教育家和管理者的雙重角度就全校工作進行了巨觀部署和微觀指導,打開了管理團隊的工作思路,提升了管理團隊的工作理念。汪校長圍繞 “如何促進學校持續性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從教師隊伍的管理、教育教學常規的管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以及行政管理四個方面分層指導,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想法,與會者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隨後,劉平華副校長就其分管的教務處、教科室工作談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要繼續強力推進“131”教學模式的運行,充分發揮名師的作用,積極探索和構建培養優秀人才的有效模式;張才清副校長則從班主任育人、家校聯合育人、學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三個方面談了全員育人實施有效德育的具體措施;張勁松副校長以及黨委副書記李忠同志分別就學校行政管理和幹部隊伍建設提了新的希望和要求。
此次行政學習例會的召開,將全體三中管理人員凝聚在一起,共謀發展,為三中再創輝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們深信,在三中團結協作的領導班子的帶領下,在全體管理人員齊心協力的努力下,三中將走向科學化、精細化發展道路。
文化傳統
優秀傳統
一百年來,三中屢經社會變遷,幾遭政治風雨,但她沒有被歲月淹沒,沒有被歷史淘汰,她依然光彩四射。這當然與她的文化淵源有關。漢陽擁漢水,抱長江,坐守荊沙川沔門戶,三中所在地的棉花街、河泊所,曾記錄過當年與川陝、湘鄂西商貿的繁華。荊楚文化、知音文化以及歸元禪宗文化都匯聚於此,自然形成了厚重的“重教尚讀”的文化傳統與社會風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三中在百年的求生存、求發展的奮鬥中,形成了自己的優良傳統與學校精神。
——艱苦奮鬥傳統。三中多寒門子弟,生活樸實節儉,有勞動本色。長期以來辦學條件簡陋,環境的改善多為自己動手。校園苦讀風氣濃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很高。
——素質教育傳統。三中教師講課多有文化韻味,不少教師多才多藝。對學生充分容納個性,注意培養獨立人格和活躍的性格。課外活動豐富多彩,有特色。
——教書育人傳統。三中在不同時期都能形成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三中教師有做學人型教師、做賢人型教師、做哲人型教師的傳統,與學生平等交流,對學生寬容但不放縱,誨人不倦。
——造福桑梓的傳統。歷史上漢陽地域廣闊,影響遠及川漢沔。民眾中有的上下幾代,有的兄弟姊妹數人,有的夫妻子女,皆為三中的學生,三中為漢陽子弟提供親情服務。任何一所基礎教育的學校都應紮根於本地區百姓的情感之中,學校的力量在於此。
精神建設
三中的精神,是在三中的傳統、三中的校園文化以及由此積澱出的優良校風、學風的土壤上培育出來的。它成為三中人的精神特徵和行動動力。三中的精神表現為:
——追求光明、獻身祖國的精神。從殷崇周、張執一,從省陽高的學生運動、進步學生投奔解放區,從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從服從國家需要放棄個人理想,從踴躍上山下鄉、投身邊疆建設……都充分體現了這種精神。
——自強不息的精神。身有殘疾自強不息,身處逆境自強不息,遭受挫折甚至打擊仍自強不息,正如青年作家徐世立所說:人可以被放逐,但歷史名校及她一脈相承的治學育人傳統和精神是不會被放逐的,因為它根植在人心的深處。
——以人為本的精神。人本精神是教育的核心精神,三中的教育所以具有良效,就是把這種精神發揚到極致。在這種精神的作用下,線下生龔政上了上海交大,線下生梁定梁進了華科大少年班,線下生鄭曉蕾成了漢陽文科狀元,中考成績不起眼的何立強奪取了高考理科全國總分第一名。三中的精神是塑造人、發展人、提高人。
——與時俱進的精神。從“誠敬勤樸”到“嚴勤禮毅”,從“嚴勤禮毅”到“勵志、樹人、發展、創新”,理念不斷更新,制度不斷創新,教育方法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永遠指引著三中人開拓進取,不斷開創美好的未來。
三中的傳統與精神,是三中的力量所在,價值所在,是百年老校永遠年青的底力。
歷歷晴川越百年,萋萋芳草碧連天!三中人銳意進取,勇求發展,決心進一步發揚百年老校優良傳統,弘揚三中的文化與精神,朝著省級五十強名校,進而朝著全國一千所示範高中,奮鬥,再奮鬥!
知名校友
所獲榮譽
武漢市第三中學系湖北省示範高中,武漢市十所市區共管學校之一。
三中被評為市、區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雙文明先進學校,先進黨委;校團委被評為市級紅旗團委。
1987年,三中被市教委、市體委命名為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培養了既文化課成績好,又具有體育特長的優秀人才。同年高考,沈智紅以文科604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錄取。
1988年,汪勁松同學獲全國高中物理競賽湖北賽區一等獎。1989年代鐵軍同學獲全國高中數學競賽湖北賽區一等獎,五年間,三中三次問鼎這國內中學數學最高獎項。89年5月,在全市中學生運動會上,三中獲基層團體總分第一名,朱文忠同學以14秒3的成績刷新男子甲組110米欄記錄。
學校中的民盟、民進、民革、致公、九三等民主黨派先後恢復了組織活動,黨委一班人統戰意識強,充分調動民主黨派成員參與學校建設、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2002年9月,湖北省政府教育督導室曾慶紅、紀登訓、史紹典等同志來三中進行省級辦學水平綜合督導評估,終以93.28分通過了複評。2003年2月21日,湖北省政府督導室[2003]1號檔案批准三中為“省級示範學校”並正式掛牌。這是三中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2003年中考錄取劃線分前進到全市第8,而且由外區流入的考生首次超過本區外流的考生,實現了“逆差”變“順差”!2003年高考,又傳來令人振奮的訊息:全省600分以上只900餘人,三中有12名;詹純、趙爽、瞿清明、陳旭等4人考入清華、北大,丁璇、詹純分別以596分、654分的成績獲得武漢市文、理科第8名;從招生入口看出口,重點本科、本科率都躍居全市同類學校第三名。
2004年2月,三中將原十里舖中學併入並更名為“武漢三中分校”,派出副校長頓源誠任分校校長,在漢陽西大門擴大了辦學影響。3月,三中向市教育局申辦國有民營的四新分校,作為與武漢新區建設相配合的一種擴張措施。2004年高考,三中再創佳績:600分以上86人,居全市第六;晏子律以683分成績考入清華。王皎、汪昕考入北大。重本率居全市第八,本科率為98.3%,居全市第三,其中文科本科率為98.28%,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