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派太極拳新架四十八式

武派太極拳新架四十八式是在武派老架拳的基礎上形成的,它保留了老架中的精華,並吸收推手和散手中的一些技法。其內容充實、別具一格,講究精敏神巧靈活,強調技擊,注重意念。該套路手勢複雜,動作舒展大方,立身中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派太極拳新架四十八式
  • 類型:武術
  • 流派:太極拳
  • 創立:《太極拳論》
稱“開合太極拳”緣由,起 承 轉 合,

稱“開合太極拳”緣由

清末民初之際,在河北永年縣城內教太極拳的,是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再傳弟子郝為真,在南關教太極拳的是楊派太極拳創始人楊祿禪的長孫楊兆林,二人所教拳勢不同,要求也不盡相同。當地人們為了區別二人所教之拳,稱郝為真所教是“郝架”,楊兆林所教是“楊架”。郝為真自稱所教是“李架”(因為他是李亦畲的弟子)或“武李架”。人們又因為郝為真所教拳勢要求做到起承開合,就稱謂“開合架”,後來郝門弟子在外地教拳,也自稱“開合架”,以別楊派所教拳勢。1961年11月天津市武派太極拳傳人出版了《郝為真氏開合太極拳術》(油印本),就突出了“開合”二字。
“郝架”、“楊架”稱謂的出現,是太極拳流派衍生的肇始。“郝架”後來雖多稱謂“武派(武式)太極拳”,但人們仍習慣稱“開合太極拳”,是指其拳理拳勢要求而言。

起 承 轉 合

武派太極拳在拳法理論上,多尊崇清初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並通過實踐予以深化升華。《太極拳論》講陰陽之道是“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動為八卦。靜為一氣。從太極拳體用上說,“動之則分”是開,是變化,是拳勢運作;“靜之則合”是歸納,是氣勢凝聚。因此,武禹襄形容走架打手要“靜如山嶽,動若江河”(見《太極拳解》)。同時,他還使抽象的陰陽開合具體化,便於練習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他在《十三勢說略》中說:“每一動惟手先著力,隨即鬆開,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既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起承轉合為科舉時代士子賦詩和作八股文的要求,是昔日儒生們常用的術語。武禹襄首次將它引用於太極拳走架打手之中,使走架打手有了法理依據,是對太極拳弘揚發展的一大貢獻。
後來武禹襄總結的打手《四字秘訣》(敷、蓋、對、吞),李亦畲總結的《撒放秘訣》(擎、引、松、放),郝月如的《打手四要》(引、化、拿、發),都是起、承、轉、合在打手技術及運作方面的具體、深入。王宗岳的學術思想源於北宋周敦頤(1017-1073)的《太極圖說》,以陰陽為體,以剛柔為用,尚未脫離周氏《太極圖說》之用語。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體會之不同.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率先提出:“虛實須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的虛實說。李亦畲宗禹襄之學光而大之,他在《五字訣》中強調“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要“開合有致,分清虛實”。於是虛實開合的相應變換,技法與意、氣、神的融合,就成為武派太極拳的技術核心。為了形象地說明虛實變化和內勁流轉的關係,李亦畲還親手繪製了《虛實開合圖》,指出“虛實即是開合”。因為走架打手的虛實多屬內勁的變化,只能覺察而不易看到;開合則指外形動作,明顯可見。“虛實(內)即是開合(外)”,符合周身一家之理。
郝為真是李亦畲的衣缽傳人,武禹襄、李亦畲所著拳論言簡而意賅,所創拳勢外簡而內涵豐富,人多不知其底蘊,獨為真能窮其竅要。其走架打手以虛靈為體.因循為用。其功在動以習靜,而靜不撓於動,動靜兼施.不偏一方。其法始於守中,凝聚一氣,終於行氣,歸於凝神至虛,故造詣精純,獨領風騷,為李亦畲門下第一人,以故桃李滿門,武派太極拳遂普及於世.衍為一派。
郝為真教拳時,綜合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三家所著拳論的內涵衍變,結合時代需求,遂以起、承、開、合作為走架打手的指導方針。郝月如解釋說:“走架每一勢分四字,即起承開合是也”。又說:“開是大。非頂撞也;縮是小,非躲閃也”(見郝月如《太極拳的走架打手》),指明“開”要舒展,肌肉筋骨關節要放鬆.以利氣血通暢,手眼身腰步協調合一,一動皆動,勢如張弓.內氣周旋,外應百變。“合”要緊湊,精神內固,雙掌各護半邊身軀,護中用中,步法穩健,腿法快捷,發如放箭,一吐即收。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舒展不離緊湊,緊湊胤育舒展,重心穩定,八面支撐。因此,走架時,要以起、承、開、合為指引。“起”要神聚,心靜氣斂,心不靜則不專.氣不斂便無含蓄,勢易散亂。“承”是承上啟下,要銜接自然,一氣貫串。“開”要靈敏,富於變化,不搶不墜,氣勢飽滿。“合”要圓融,手眼身心步和諧自然,每一勢的起承開合既要清楚,更須連貫,意動勢隨,真氣聚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靈活似飛鷂,步活、身活、招勢活,在圓融中求啟機,求變化。
走架每勢能做到起、承、開、合,才能飽滿無缺,富於變化,而不留於浮滑潦草。在此基礎上,進而做到眼有神,身有譜,腳有根,空松圓和,外柔內剛,不散不懈,不僵不滯,內外相合,周身一家,一動一靜,皆有神情,外在的形態和內在的意氣神和諧統一,掌握好心靜、意專、氣暢、神斂、形順這“走架五要”,始可越練越精,步入武派太極之門。
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武禹襄、李亦畲、郝為真三代人在拳理拳法上既有繼承,也有發展.是符合孔子這一深邃哲理的。沒有紮實的繼承,伺來發展。沒有創新發展,勢必僵化,談何繼承!認真處理好繼承和發展的辯證關係,是學術流派能否健康發展,永葆新鮮朝氣的關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