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家廟(肥城市武氏家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氏家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東200米,是一處文化藝術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氏家廟
  • 地址:山東省
位置,家族,現狀,

位置

武氏家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東200米,是一處文化藝術遺存。
武氏家廟俗稱“武氏家祠”、“武義將軍廟”,是肥城市保存完好的一處家廟建築,也是肥城市最完整的家廟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以及建築藝術研究價值。有關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後指出,其建築考究,規格較高,為研究家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是大殿兩側設立小室,在古建築中極為少見。

家族

武氏一族興於元代,始祖武圃是破遼大將軍,後代繼承了先輩的尚武之風,代代忠勇,共出了8位將軍、2位元帥,其中一個做了成都鎮撫千戶侯,持有朝廷頒發的銀牌。元末紅巾軍起義之後,武氏解甲歸田,開始了詩書耕讀的生活。流傳下來的武氏族譜記載了從元初到清光緒年間歷29世的武氏家族歷史。尤為可貴的是,族譜中的《時世考》、《奉符考》等部分,將歷史大事及孫伯一帶的歷史沿革、歷代歸屬詳加記載,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史料。像著名的朱氏、顏氏等大家族一樣,武氏也有嚴格的《家訓》,更為特別的是,《武氏家訓》中還有《祭田說》、《族長說》、《元旦節禮說》等篇目,對古代祭祀的典儀禮法、服飾次序等細節一一備述,為後人了解當時的宗族觀、道德觀、對田地的崇拜等等都提供了活生生的歷史參照。
武氏家族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雖然武氏家廟只創建於清代,但其家族歷史悠久。元代大德年間,其始祖武圃就被封為武義將軍,征西副元帥。其家族二世至八世中另有十人被封為將軍。武氏家族在歷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人物有:二世武安,武圃四子,元大德年襲封武義將軍,征西副元帥;三世武仙,字岩賓,憲宗時封宣武將軍;三世武深,字浩源,大德年封顯武將軍;四世武元,字文長,元代至元年間敕封位宣武將軍;四世武全,字仲元,武仙次子,授武信騎尉;四世武進,字君光,大德年封顯武將軍;五世武國貞,武進次子,封顯武將軍,征西副元帥,川西萬戶總管;六世武祥,國貞子,封武略將軍,河南副元帥;七世武士英,授懷遠將軍,季陽翼指揮使。

現狀

武氏家廟創建於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由武氏二十二世孟起公、聖訓公、魯珍公於莊頭村偏東創修祠堂三楹。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二十世海如公、富業公、二十二世貞起公,增加了門牆、橋樑。清乾隆辛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二十五世永高洎等12人對東壁予以修補,祠堂北建新祠堂,堂東西各為小室,存祭器。堂前東西為廂房、儀門,儀門左右為便門。
武氏家廟總占地面積9170平方米,建築風格渾厚別致,獨具一格,是肥城市現存為數不多的家廟之一。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磚石土木結構,前廊式,大殿東西兩側為小室,大脊和垂脊通體雕刻纏枝花卉紋飾,大脊兩端各有一吻,吻的形狀不似鴟吻,不知為何種獸類。其吻的風格在省內也為數不多。整座建築檁梁雕樑畫棟,其文物歷史價值不言而喻。
武氏家廟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更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它們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藝術瑰寶,讓我們去思考、探索和創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