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軍

武昌起義前後革命黨人組織並掌握的武裝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昌起義軍
  • 外文名:Wuchang Insurrectionary Army
1910年(清宣統二年)春,湖北共進會將加入的會黨成員施以軍隊編制,襄陽、安陸、武漢、興國、黃州會黨編為第1~第5鎮。同年夏,共進會軍務部部長孫武又將各鎮改為5個軍。同時對清軍新軍內的共進會成員,按清軍編制,在隊、營、標各設代表分層負責,各單位會員以20人為一支隊,設正、副支隊長;3個支隊為一正隊,設正、副隊長,並將所有軍隊成員編成第1~第6軍。
1911年8月,四川保路風潮高漲,湖北新軍一部將調入四川,湖北革命黨人作出準備起義的部署。9月14日,革命黨人在武昌成立起義軍事指揮部,蔣翊武任軍事總指揮,孫武任參謀長,劉公任總理,加緊起義準備工作,同時將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按10人為1個分隊,3個分隊為1個支隊,3個支隊組成1個大隊,各設隊長1人,副隊長2人,作為參加起義隊伍的指揮人員。10月10日晚7時左右,駐武昌城內湖北新軍第8鎮、工程第8營和駐城外湖北新軍第21混成協工程隊、輜重隊首先起義。工程第8營在第3棚正目熊秉坤率領下向楚望台發動進攻,守衛楚望台的工程第8營左隊革命黨人立即回響,占領軍械庫。聞知城內起義槍聲,第8鎮第15協所屬右旗第29標約300餘人和第30標約150人在革命黨人率領下立即回響,按原定計畫迅速奔向楚望台與工程第8營等起義部隊會合。炮隊第8標革命黨人聞知城內有變,隨即起義,迅速入城;陸軍測繪學堂革命黨人聽到城內起義的槍聲,立即帶領部分學生,向楚望台進發;留守武昌的第8鎮第16協第31標、駐城外南湖第16協第32標、馬隊第8標、第21混成協第41標部分革命黨人以及陸軍第三中學、湖北陸軍特別國小等軍事學堂部分學生也都參加起義。參加武昌首義的總人數約4000人。
各路起義隊伍匯集楚望台後,熊秉坤即以革命代表身份宣布本軍冠以“革命軍”,稱湖北革命軍,其兵種隊號暫用舊制,並以左隊隊官吳兆麟為革命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副總指揮。起義軍以步炮協同向湖廣總督督署發動進攻。戰至次日晨,先後占領督署、藩庫、官錢局、電報局等重要機構和武昌城,起義取得勝利。
武昌首義成功後,先後編成步兵第1~第8協,吳兆麟、何錫藩、成炳榮、張廷輔、熊秉坤、楊載雄、鄧玉麟、羅洪升分任各協統領。各協編成後迅即投入保衛武漢三鎮的戰鬥。11月4日,組成戰時總司令部,黃興擔任總司令(俗稱民軍總司令)。
在保衛武漢三鎮的戰鬥中,起義軍廣大官兵與清軍英勇作戰,為武昌起義的成功作出巨大貢獻。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