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文廟是指位於湖北省武昌的文聖廟,原有兩座,一座位於玉帶街(今大成路),建於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遺址在今黃鶴樓學校校址上;另一座在菊灣東街黨巷(今稱紅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昌文廟
- 別稱:聖廟、文聖廟、孔廟
- 時代:清末
- 現名:黃鶴樓學校
概述,歷史,
概述
文廟,亦稱聖廟、文聖廟、孔廟、孔聖廟。原為尊孔活動聖地。因廟裡設儒學,故又有學宮之稱。縣文廟稱縣學,府文廟稱府學。清代以前,沒有文廟稱謂,只稱聖廟、孔廟或孔聖廟。
清末座落在武昌城內的文廟有兩座:一是武昌府的文廟(府學),在玉帶街(今大成路),建於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解放後,被用來辦武漢市第10中學。
近年來,武漢市10中又與黃鶴樓國小合併,更名黃鶴樓學校,系其遺址。臨街與大成路菜場相對的一面更辦起了商場。一是江夏縣的文廟(縣學),在菊灣東街黨巷(今稱紅巷),今也不存。
歷史
文廟,即孔子廟,是古代奉祀孔子的廟宇。南北朝北齊時,各地始建孔顏廟,奉祀孔子和顏回。唐太宗貞觀四年(628),命各州、縣普建孔廟。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為文宣王。
宋、元以後,又在“文宣王”之上加“至聖”、“大成至聖”和“至聖先師”等字樣。這樣,孔廟也就稱為“孔聖廟”和“文廟”了。清朝在孔廟內設儒學,府、州、縣學逐漸與孔廟合而為一,文廟也就成了官學、孔廟的代名詞了。
清代,科場上開始實行武科舉,取武秀才、武舉人,遂封關羽為武聖,立廟,稱關帝廟。後又加封岳飛為武聖,立廟,稱岳武廟,或與關帝廟合稱關岳廟,又稱武聖廟。從此,尊孔聖地孔聖廟則改稱文聖廟,簡稱文廟。
文廟規模有大有小,但建築格局及其陳設基本一致。這裡著重記述武昌府文廟。第一道圍牆南向,東西兩側各開一門,門據上分別刻“道冠古今”(東門)和“德配天地”(西門)。圍牆正面上半截為石欄桿,稱為內伴。兩端各豎丈余高的石碑,上刻“官員人等在此下馬”。牆外有兩三丈寬的走道,道前有一圍著石欄桿的方池,稱為伴池。進第一道門過場地是第二道圍牆,有正門,但不常開,需本府有人中狀元時才開,稱之為“狀元門”。門內有圓池,池上有橋,池後為場,場上有品質兩個,分東西排列。場後為大成門,琉璃瓦蓋頂。大成門後,是一片百餘方丈的場地。場後為大成殿。
清末,廢除科舉後,尊孔之風日趨淡化,文廟只能漸消,1926年,北伐軍入城,文廟改做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