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宮,是東吳的皇宮。始建於222年,247年廢止。此後曾有幾次重建等。
歷史沿革,地理分布,
歷史沿革
延康二年(222年)8月,孫權自公安遷於鄂都,改名武昌。武昌宮始建於此
黃龍元年(黃龍元年)8月,大帝遷都建業。留太子孫登,皇子及各宗室於武昌。招陸遜管理武昌宮事宜。自此武昌宮主要為太子宮殿,武昌則為陪都。
嘉禾元年(232年)太子孫登返回建業後,仍由陸遜留守。
赤烏十年(247年)大帝盡遷武昌宮於建業,正式廢止。
大帝駕崩後,因諸葛恪有遷都意。曾重新修建武昌宮的端門內殿等。不過一年後(253年)的年末,武昌宮新建部分就因雷雨毀於火災,而諸葛恪也遭人暗殺,未果。
甘露元年(265年)九月孫皓遷都武昌,十一月至。第二年12月回建業,由滕牧留守。不過無建築相關記載,不知是否有再起宮殿。
地理分布
吳王城遺址在今鄂州市鳳凰街百子畈村,北倚長江濱,南瀕洋瀾湖,東抵虎頭山,西依西山。南面現存夯土牆基一段,長60米,寬10米,高4米。牆外是護城河,(護城河寬5O余米現因建設而回填)現存一段,名為“濠塘”。考古專家蔣贊初教授等多次考察研究證實,這是三國時期古城牆遺址中比較明確的唯一城址,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據歷史資料記載和考古發掘證實,吳王城為長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城有5門,皆以方向命名,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其中西面多一門,名為“流津”,直通吳王的苑圃散花灘。城內有武昌宮,四周有宮城,宮城內有孫權稱帝時大會群臣的金鑾寶殿太極殿,有舉行祭祀、接見賓客的禮賓殿,還有孫權起居的安樂宮等主要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