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相關作品,
基本信息
現位於江漢路成都軍區大院內,不對公眾開放,但可從兩側道路眺望。
正如武擔山的來歷所顯示,它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個高約20米、寬40米、長100餘米的小土丘,且土質與成都平原有所不同。武擔山略呈馬蹄形,西高東低,占地面積680平方米。今武擔山上有一六角古亭掩映在綠樹叢中,系民國所建。東邊有塔,六角七級,連同山體約合十層樓高,在上世紀80年代前是成都市最高的建築物,清朝時建造,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武擔山位於成都市老城區西北角的北較場內,相傳為古蜀王開明王妃的墓冢。據西晉人常璩所著的史料《華陽國志》記載,“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也就是說武擔山是因為“武都擔土”的典故而得名的。而根據該記載,武擔山上還有一石鏡,因此又名“石鏡山”。
秦漢時期,武擔山就成為了當時成都的一處重要地名。《後漢書》李賢注謂:“武擔山在今益州成都縣北二十步”。而三國時期,武擔山更因劉備在此登基而為人熟知。《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南朝宋裴松之注曰:“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蓋以乾位在西北,故就之以即阼。”
到了清代,武擔山依然為成都的一處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清代地圖上標註有武擔山街,山上有武擔山寺(又名咒土寺、石鏡寺),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香火綿延。當時武擔山呈長形,中凹東西凸出,東西兩端為東台、西台;東台有一塔,名芙蓉塔,六角七級,在當時登塔可俯瞰成都之郫、檢二江及蓉城全景。而從古蜀時代流傳的石鏡相傳在原西台暑雪軒中,到民國時期尚存。《四川通志》載:“今武擔山上有石,徑五尺,厚五寸,瑩澈可鑑,號曰石鏡。”但從清末民初開始,武擔山逐漸荒蕪。1938年,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國民政府的陸軍軍官學校西遷到此,建瞭望亭于山頂,石鏡為亭基所埋,今不復見。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蔣介石從北較場逃到鳳凰山機場,飛往台灣。武擔山遂成為了蔣介石在中國大陸最後的見證。
以後武擔山依然保存於成都軍區大院內,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一古蹟名勝遭到毀壞,山上亂石成堆,樹木凋殘,山下雜草叢生,而取土築房也使其面積縮小,名勝古蹟已是徒有虛名。後經過成都軍區第一招待所大力修繕,保護甚好,如今武擔山上各處均有碑記,林木茂盛,黃葛、雪松參天,春夏杜鵑花萬紫千紅,秋冬有菊花臘梅盛開。武擔山遺址也於1981年5月被宣布為成都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