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擔山

武擔山

武擔山,在中國四川省成都市區內,是過去成都的重要名勝。武擔山歷史悠久,知名度很高,史載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時期,古蜀國君王因為思念已故的愛妃,便派五名大力士(即所謂的“五丁”)去愛妃的故鄉武都(今甘肅境內,一說今綿竹市北之紫岩山)擔土至成都,為其營建規模宏大的墳塋,後世把這座墳冢稱為“武擔山”。這一典故亦常出現在歷代文人墨客的詩文中,武擔山遂成為了成都平原上的一座“名山”。另外,武擔山還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登基的地方,因此武擔山也廣為人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擔山
  • 地址:江漢路成都軍區大院
  • 又名:石鏡山
  • 出現時期蜀國
基本信息,歷史沿革,相關作品,

基本信息

現位於江漢路成都軍區大院內,不對公眾開放,但可從兩側道路眺望。
正如武擔山的來歷所顯示,它並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個高約20米、寬40米、長100餘米的小土丘,且土質與成都平原有所不同。武擔山略呈馬蹄形,西高東低,占地面積680平方米。今武擔山上有一六角古亭掩映在綠樹叢中,系民國所建。東邊有塔,六角七級,連同山體約合十層樓高,在上世紀80年代前是成都市最高的建築物,清朝時建造,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武擔山位於成都市老城區西北角的北較場內,相傳為古蜀王開明王妃的墓冢。據西晉常璩所著的史料《華陽國志》記載,“武都有一丈夫,化為女子,美而艷,蓋山精也。蜀王納為妃。不習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為《東平之歌》以樂之。無幾,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擔土為妃作冢,蓋地數畝,高七丈,上有石鏡,今成都北角武擔是也。”也就是說武擔山是因為“武都擔土”的典故而得名的。而根據該記載,武擔山上還有一石鏡,因此又名“石鏡山”。
武擔山
秦漢時期,武擔山就成為了當時成都的一處重要地名。《後漢書李賢注謂:“武擔山在今益州成都縣北二十步”。而三國時期,武擔山更因劉備在此登基而為人熟知。《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記載:“(劉備)即皇帝位於成都武擔之南”,南朝宋裴松之注曰:“武擔,山名,在成都西北,蓋以乾位在西北,故就之以即阼。”
到了清代,武擔山依然為成都的一處聞名遐邇的風景名勝。清代地圖上標註有武擔山街,山上有武擔山寺(又名咒土寺、石鏡寺),從南北朝時期開始香火綿延。當時武擔山呈長形,中凹東西凸出,東西兩端為東台、西台;東台有一塔,名芙蓉塔,六角七級,在當時登塔可俯瞰成都之郫、檢二江及蓉城全景。而從古蜀時代流傳的石鏡相傳在原西台暑雪軒中,到民國時期尚存。《四川通志》載:“今武擔山上有石,徑五尺,厚五寸,瑩澈可鑑,號曰石鏡。”但從清末民初開始,武擔山逐漸荒蕪。1938年,抗日戰爭如火如荼,國民政府的陸軍軍官學校西遷到此,建瞭望亭于山頂,石鏡為亭基所埋,今不復見。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蔣介石從北較場逃到鳳凰山機場,飛往台灣。武擔山遂成為了蔣介石在中國大陸最後的見證。
以後武擔山依然保存於成都軍區大院內,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一古蹟名勝遭到毀壞,山上亂石成堆,樹木凋殘,山下雜草叢生,而取土築房也使其面積縮小,名勝古蹟已是徒有虛名。後經過成都軍區第一招待所大力修繕,保護甚好,如今武擔山上各處均有碑記,林木茂盛,黃葛雪松參天,春夏杜鵑花萬紫千紅,秋冬有菊花臘梅盛開。武擔山遺址也於1981年5月被宣布為成都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作品

武擔山的典故作為古蜀國傳說之一,歷來與“望帝啼鵑”齊名,再加上劉備稱帝處等獨特的歷史地位,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騷客歌詠的對象。名列“初唐四傑”的大詩人王勃作《晚秋遊武擔山寺序》,極寫武擔山之秀麗景象,傳為佳作;唐朝的一代詩聖杜甫在遊覽武擔山時也曾以“石鏡”為題詠詩有“獨有傷心石,埋輪月宇間”之句,睹物生情溢於言表。而晚唐才女薛濤西川節度使段文昌邀她共游武擔山寺時表示婉拒,並嘆命運悽苦亦吟詩曰“儂心猶道青春在,羞看飛蓬石鏡中”。此外宋朝歐陽修陸游,清朝的趙熙等文學家都曾對武擔山及其典故進行題詠。
描繪武擔山風景詩作選
武擔山寺
唐·蘇頲
武擔獨蒼然,墳山下玉泉鱉靈時共盡,龍女事同遷。
松柏銜哀處,幡花種福田。詎知留鏡石,長與法輪圓。
武擔山感事
客里愁如積,朝來意亦欣。
鳴階無宿雨,度隙有歸雲。
且免泥盈尺,猶祈歲十分。
中原念淮浙,不忍話傳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