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鎮抬鼓

武德鎮抬鼓

武德鎮抬鼓又稱吉祥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鼓樂。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創立於清乾隆年間,並融入當地流行的武術套路,使內容更為豐富多彩,演奏樂器增多。其鼓譜共十路,演奏人員多達160人;場面宏偉壯觀,藝術風格古樸典雅,威武雄壯。旋律多變,扣人心弦。樂隊儀仗龍鳳錦旗有序,大紅紗燈絢麗奪目,具有鮮明的中原地區民俗特色。傳承譜系清楚,至今家傳有11隊之多。武德鎮抬鼓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德鎮抬鼓
  • 分類:音樂
  • 地區:武德鎮
基本特徵,表演打法,文化發展,

基本特徵

其基本特徵可概括為:文化內涵厚重,樂譜有地域特色,旋律豪放優美,民眾參與性強,具有音樂學術研究,民眾民俗文化價值。但藝人青黃不接,經費欠缺,演出陷入困境。
武德鎮抬鼓流傳於溫縣武德鎮村及周邊村莊,經代代傳承,成為當地民眾參加節慶、廟會等文化活動時一項獨特的民間音樂演奏形式。武德鎮抬鼓,又名吉祥鼓,創編於清乾隆初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清朝末期,抬鼓演奏中又融入了一些武術套路,使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規模更宏大,流傳地區更為廣泛。年年到當地廟會時,武德鎮、武陟王順、周家莊等幾十個鼓隊會集一處,各展風采,營造了熱烈祥和的喜慶氣氛。

表演打法

作為一種民間藝術,鼓譜共九路,根據文化中的五聲(宮商角徵羽),五方(東南西北中),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自然哲理創編而成,每一路打法自成體系,各具特色,始終貫穿著三陽開泰的吉祥氣氛,寓示月月吉祥年年吉祥。演奏路路相套,連綿不斷,循環不息,體現了佛家“九九歸一”的思想內涵。在打法上,武德鎮抬鼓改變了原來的一人一鼓,單人單擊的傳統打法,改為二人一鼓,對抬雙打的新打法,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我國的打擊樂壇一花獨秀。
武德鎮抬鼓表演隊伍龐大,少則數百人,多則二百人,舞蹈民眾可以成百上千,場面宏偉壯觀。演奏樂器多,有抬鼓、大鑔、馬鑼、小雲鑼等,聲若驚雷龍吟,氣勢威武雄壯,大氣磅礴。旋律急緩有秩,高潮迭起,強悍有力,扣人心弦。藝術風格古樸典雅,深邃凝重。舊時白天行樂八桿火銃開路打場,樂隊儀仗--七彩龍鳳錦旗開道,晚上出鼓時大紅紗燈絢麗多姿,更是增添喜慶氣氛,具有鮮明的中原民俗特色,具有較高的音樂學術研究和民眾民俗文化價值。

文化發展

武德鎮抬鼓,雖歷經滄桑,鼓樂譜卻傳承完整,但樂譜中蘊含的周易八卦、陰陽五行、佛道等哲理卻很少有人理解,甚至無人知曉。
戰亂期間,社會動盪不安,抬鼓這一寶貴遺產遭到破壞,處於極度癱瘓狀態。解放後,武德鎮村重新購置表演器具,培訓人員,開創了抬鼓的新局面。武德鎮抬鼓傳人黃占利說:“我們村抬鼓傳人現在僅四、五人,且均已年事已高,人員急需培植,把祖宗留下的藝術瑰寶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武德鎮抬鼓多次參加省、市級節日慶典、文化展演活動,2006年參加河南省春滿中原文化廟會節目展演,2007年參加焦作市優秀節目展演,2007年2月參加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2007年3月,武德鎮抬鼓當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德鎮抬鼓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