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州塞

武州塞

古要塞名。在今山西左雲至大同市西一帶。 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匈奴貪馬邑財物,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從王恢謀設伏三十餘萬馬邑旁,未至而覺,乃引兵還。北魏時又名武周塞。著名的雲岡石窟,即築造在此塞的東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州塞
  • 重要事件:馬邑之圍
歷史,嵌上塞圖,明長城,

歷史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為防北方匈奴侵擾,派遣大將蒙恬率領大軍三十萬擊敗匈奴以後,遂將秦、燕、趙三國北部長城連線起來,修築了東起遼東,西至臨桃的“萬里長城”。又在武州山麓修築武州塞城,正如(水經注》所載:“築城武州塞內,以備胡”。
拓跋珪遷都平城
北魏天興元年(公元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由內蒙古遷都平城,開始營建宮殿。八月,他“詔有司,正封錢,制郊甸,端徑術,標道里。”大規模地進行城市建設。
拓跋嗣修築長城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明元帝拓跋嗣為防止柔然進犯,修築長城2000餘里。東起河北赤城,向東北繞獨石口,轉而向西,經張北、尚義、集寧、武川、固陽,最後至五原,沿途設定將士戍守。

嵌上塞圖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燾準備與南朝劉宋決戰,發動司、冀、幽、定四州十萬人,修築環護平城的“嵌上塞圖”長城,東起上谷,西至黃河,綿延一千餘里。

明長城

大同鎮所轄明代長城曾有過8次大規模的修築:
1.明成化11年,兵部尚書餘子俊奏請修築東起大同中路,西至偏關長為長城670里;
2.嘉靖18年(公元1539年),沿大同西北長城線上修建“邊牆五堡”:鎮邊堡、鎮川堡、鎮魯堡、鎮河堡、宏賜堡;
3.嘉靖18年(公元1539年),巡撫詹容修築大同東路長城180里;
4.嘉靖37年(公元1558年),兵部尚書楊博修築東起宣化,中經大同,西至右玉長城1000多里,並於要衝處深挖壕溝;
5.宣大總督翟鵬沿長城外深挖壕溝一道,深2丈,寬2丈,長度390里,同時添築新堡290座;
6.宣大總督翁萬達修築邊垣千餘里,烽堠363所;
7.梁斗輝修築邊防城堡64座,敵台、墩台共900座;
8.嘉靖年間相繼於長城衝口添設空心磚台300座。
大同長城經這8次修築和完善,構成一道周密完備的軍事防線。整個防禦工事分為鎮城、路城、所城、關城、屯軍堡、村堡、長城城牆、戰牆、障牆、擋馬牆、城樓、牆台、敵台、烽火台、亭障、斥堠、關塞、隘口等建築物。這些建築物相互聯繫,相互配合,極為周密完備。如總督翁萬達、都御史詹容、總兵周尚文商議軍務時所云:“長城,城必有台,利於旁擊;台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出哨。”這條軍事防線,真正起到了保衛大同的作用。
大同市的地形走勢基本是:西北部是黃土高原丘陵區,中部是河川盆地區,東南部是土石山區。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最高海拔是陽高縣境內六棱黃羊尖,為2420米,最低海拔是靈丘縣境內花塔村冉河出口處,為558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