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武嶺學校,在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鎮
武嶺門內右側。1929年
蔣介石創辦,校舍由翁文濤設計,上海孫裕生營造廠承造,次年12月竣工。占地90餘畝,有大禮堂、教學樓、宿舍樓、健身房等建築40餘幢,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布局疏落有致,綠化成蔭,其中古樟4棵,環境清幽。特色獨具的大禮堂外觀堂皇,裝飾精緻,具民國建築風格。有蔣介石自題奠基碑,樓上為蔣介石接待
國民黨高級官員處所。東倚武山,有三角楓、海桐等古樹名木,山壁摩崖石刻"武嶺幽勝"四大字,為1931年蔣介石所題。岩下水泥平台,置石凳石桌。解放後,曾改作
寧波地區醫院。1988年5月復名"武嶺中學",保持原貌。
歷史沿革
創辦之初
1911年辛亥革命後,地處四明山脈南麓的千年古鎮——奉化溪口鎮也出現了興教辦學熱,以各宗族為單元獨自出資的方式,興辦了不同於以往私塾模式的新型學校,先有蔣姓辦在武山廟的武山國小,繼之又有周姓辦在溪西廟的溪西國小和毛姓辦在毛家祠堂的西河國小。1925年春,已經在國民革命軍中成為風雲人物的蔣介石先生秉承慈母遺命,整合力量以進一步推進桑梓地的鄉民子女教育,擇私邸豐鎬房為校舍,將三所國小合併為一,稱“禽孝區立國小”,聘張葆元先生出任校長。1927年7月,學校改名為“私立武嶺學校”,蔣介石先生親書校匾,時有學生300多人。
1928年,學校在武山西麓選定了一片寬闊的荒灘地作為新校址。1929年2月,特聘日本東京高等師範畢業生張明鎬先生為校長,又特聘著名土木工程師翁文濤先生共同擔當策劃、設計及監建工作。新校舍由上海孫裕生營造廠承造,於4月20日奠基開工。同年7月16日,學校董事會在南京成立,由蔣介卿(蔣介石之胞兄)、孫琴鳳、毛穎甫、竺芝珊、宋周運、毛慶祥、周枕琴、陳果夫、蔣經國、蔣緯國、張明鎬等14人組成,籌集建校基金25萬元。1930年元旦,部分校舍建成後,學校搬入新址。次年底整個工程告竣,占地72畝,總建築面積1.4萬餘平方米。建有氣勢不凡的大禮堂一幢、二層教學樓二幢、三層宿舍樓一幢。此外還建有如圖書館、膳廳、醫院、電廠、大小操場、農事試驗場等一整套附屬設施和場地。整個校園保留了原有的香樟、銀杏、楓香等古樹,又新植了許多名木(諸如羅漢松、龍柏、廣玉蘭、槭樹、海桐、女貞等等),為花園式學校奠定了基礎。農事試驗場場部設在一山之隔的武山東麓,計有水田70畝、旱地110畝、林地1100畝,先後由朱行夫、宋濤、張愷、鮑尚賢、潘克勤等先生任場長,下設農藝、森林、畜牧、蠶桑、植保等科組。農場的設立,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造福桑梓的辦學思想。
1931年,學校聘王家驤先生為校長,除原有的國小外,又開辦了幼稚園和農業職業中學部。農職中學部全稱“私立武嶺初級農業職業學校”。
1932年2月,蔣介石先生親任校長,王家驤先生改任校務主任。1933年,校務主任由劉藻、鄧士萍等先生先後接任,並開始籌建葛竹分校。
1934年,省教育廳發文改農職部為“奉化私立武嶺農業職業學校”。農職中學部由原四年制改成五年制(即由初級升至高級),開始出版《武嶺農職校刊》。同年,又擴建了圖書館。圖書館先由蔡福珊先生負責,後又由黃寄慈先生負責(為正式任命的首任館長)。黃先生負責後館址從原來的武嶺城樓移至校園西首平房。圖書不斷擴充,至次年,館藏圖書達12954冊。1946年,又增加了中文藏書三千多冊,外文藏書幾百冊,訂購各類雜誌幾十種。
是年,葛竹分校、民眾夜校相繼辦起。葛竹村地處深山,距溪口鎮十幾公里,為蔣母故里。校舍由蔣出資,1933年興建,同年11月落成,1934年開始正式招生,校名為“武嶺學校葛竹分校”,分校主任為王良穆先生。學生平時在那兒就讀,畢業時到溪口與本部畢業生一起參加畢業典禮。民眾夜校在溪口鎮中街的雪竇下院,主要為成人掃盲。至1936年,夜校又提升為民眾教育館,館長為張令梯先生。至次年,民眾教育館還吸收上海等地來的戰地青年20餘人,組成抗日宣傳隊,編寫《民聲》三日刊,出版油印《抗日畫刊》,編印張貼《戰地通訊》,還下鄉演出,將抗戰宣傳活動搞得紅紅火火。時有夜校學生207人,多為15至20歲失學青年,最大的有39歲。
1935年,學校興辦更大規模的公益事業和經濟實體,相繼開闢和興辦了武嶺公園、農民借貸所、相量崗林場、罐頭廠。武嶺公園位於古鎮西郊,占地100餘畝,亭台樓閣,風姿綽約,向鎮民及遊客免費開放。農民借貸所辦在蔣家新祠堂東廂房,當時的中國農民銀行斥資了20萬元,借貸所低息轉貸給當地貧困農民,主任先後有夏錦標、麥錦濤等先生。相量崗地處四明山脈東支主高峰,海拔976米,距溪口鎮約15公里,原是一片不毛之地,學校召集民工叩石墾壤、植上松、杉、竹等幼苗。林場山地面積多達1.36萬畝,員工130名,始任場長為談信才先生。武嶺罐頭廠辦在武山東麓汽車站附近,毗鄰農場,專事諸如油燜筍、糖水桃片、桃醬、五香大頭菜等當地農產品的罐頭加工,“武嶺牌”罐頭商標還在農業部商品局作了註冊,全廠有職工300多人,廠長先後由余子久、高雲翔、李駿德等先生擔任。此外還擴充了校辦醫院和電廠,新建了自來水廠。武嶺醫院創辦於1930年,首任院長為孫嘯月女士,院址在學校西首的新洋房。醫院既為學校師生服務,也向當地民眾開放。師生就診免收號金、診金,藥費酌收;校外民眾前來就診,凡貧困的也予以酌情減免。全院有醫務人員29人,設外科、內科、五官科、婦產科等科室,有X光、生物顯微鏡、電氣冰櫃等設備,有病床46張,年就診量達三萬多人次。
這些社會公益事業的興辦,大大加強了學校與當地社會的聯繫,推進了當地民眾文化素質的整體提高,促進了學校與社會的同步發展。諸如農事試驗場等經濟實體的相繼創建,為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科研生產實踐提供了基地,同時為學校置下了龐大的產業,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自1931年7月增辦了農職學校後,學校就分設了農職部和國小部。國小部包括幼稚園,由壽南強、賈錫胤、王景芬、徐季剛、谷雁來、凌世欽、張愷等先生先後負責。1939年,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國小部搬遷至摩訶殿(原為蔣氏原配毛福梅拜佛念經的庵堂),由朱國興先生負責。其中幼稚園園主任始為周恭,後由唐古漢、張匪石等人繼任。
校務主任是整個國小部的主管,他對校長蔣介石負責,具體管理學校日常事務,主持部務會議、主幹會議和教師勵進會。主幹會議由體育、推廣、事務、訓育、教務等科系主幹參加;教師勵進會下設各研究會和委員會;部務會議下面設有教導會議,教導會議由高中低級班主任和短期班主任參加。
校務主任對下屬各主任、教務、訓導、事務部門、教研組、各級任課教師都訂有明確的崗位職責規定。如:級任教師每周任課時間為900分鐘,課任教師990分鐘,行政兼職的酌減;在教師中實行《教材預定錄及實施錄製》,課任教師在開學後一周內,必須將全學期教材內容統盤安排,填入“預定錄”,並逐日將施教過程中的情況記入“實施錄”,以便學校核查監督,並供調研之用。教導處也制訂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包括招生、學籍處理、學生出缺席、教師請假代課、教材表冊審核、編排生活表、編輯報刊、學生學業測驗、成績報告等等。此外,對學生還有不少激勵措施,如開展“五項賽”,即在放學、秩序、整潔、出席早勤和晚勤五方面互相開展競賽,看哪個學生表現好。
教學時間上不同年級有不同規定,低年級每課時最多為30分鐘,高年級40至50分鐘。各年級每天還設有身心、書法訓練各20分鐘,早自修40分鐘,高年級另設晚自修1小時。每天課外活動規定為半小時。
課程設定除語數主課外,高年級增設英語課,低年級體音合併為康樂課,勞美合併為工作課。高年級的生產工作課每周是3小時,又男女有別:男生有木工、農工、打草鞋等課目,女生有裁縫、織襪等課目。
教學研究除語文、常識、工藝、音樂、體育五個科組外,尚有各項專題活動,諸如鄉土教材、書法範本的編纂,對特殊兒童教學法、生產教育實施法、戰時教育實施法的研討等等。1933年,國小部期刊開始出版。1937年,谷雁來先生主編的《武嶺叢書》一套,計20冊,由上海兒童書局出版,內容博大,涉及溪口的名勝、交通、物產、歌謠謎語。另外編印和出版的還有柳公權、顏真卿、歐陽詢書法範本,《國際新知》、《別字醫生》、《常識問答》、《母校的畢業生日》、《武嶺小朋友生活》、《小朋友的故事》等書冊。
學校在管理上實施《學則》,推行《教學過程》,又嘗試“小先生制”。1935年,高年級的學生實行了童子軍編制,被編為中國童子軍第1111團。1937年,又重新進行了一次編制,被編為中國童子軍獨立第2222團。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有讀書機會,1936年,學校又另外開辦了特殊兒童教學班和短期國小班。
國小部自1929年首屆學生畢業到1934年,共畢業6屆計172人;1935年至1941年春秋招生,共畢業14屆計628人;1946年至1949年,共畢業5屆計261人,累計畢業1061人。這些學生中有很多升入了農校或後來的武嶺中學,不少人事業有成,在各自崗位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據不完全了解,有:美國芝加哥藥物學博士毛節夏、著名國畫家單成倫、國家衛生部抗生素研究院研究員鄭昌亮、北京供電局教授級高工董振亞、台灣中央銀行顧問唐茂昊、怡富證券信託公司董事長宋明義等等。
農業職業中學部簡稱農校,主管也稱部務主任,對校長蔣介石負責,主持部務會議,首任主任為張愷先生,至1938年由洪長銘先生接任。部務會議由實習處、訓育處、教務處等處主任參加。幾個處主任管理下面的各科室、各年級段及各班級,由此形成了整個部的一整套行政管理體系。
農職部在教學內容安排上,突出“農”字。第一學年以文化課為主,第二至第四學年以農事專業課為主,第五學年進行生產實習。專業課課程有:作物、森林、園藝、畜牧、蠶桑、遺傳育種、土壤肥料、植物保護、農村經濟、農產品加工及農村教育等等。生產實習分組進行,下設四個組:農業技術組、農業經營組、農業推廣組和農村教育組,分別在農事試驗場、武嶺罐頭廠、學校周圍農村、國小部和民眾夜校實習。1934年,自編了《鄉土教材》,作為學生必修課目。
農校十分注重學生書本知識和初級生產實踐的結合,重視實習,除了安排整個畢業學年生產實習外,其他學年也安排了一定時間的實習:一、二年級學生每周是2個下午,三、四年級則每天下午,一個下午3小時。
1933年春,試驗場的家藝股與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合作,進行了水稻育種試驗,培育並推廣了早秈、旱秈水稻優良品種各一個,中秈、晚秈、糯稻、粳稻優良品種各兩個。園藝股培育了果樹16類69種,蔬菜4類60餘種,花卉草木2類300餘種。畜牧股培育成了盤光縣與本地母豬第一代雜交種豬。蠶桑股試驗桑樹品種20種,栽培桑森達68公畝。推廣股推廣良種水稻達2700畝。整個場累積起來有木本植物50種102屬,草本植物標本300餘種,木材標本40餘種,種子標本100餘種……,武嶺的試驗場成了當地農林牧各業的試驗推廣中心,為溪口地區乃至全國各地的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
農校很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經常舉辦體育競賽、書法展覽、演講表演、專題研討等活動。比較大型的有:1931年9月2日,邀請了全國著名學者蔡元培、馬寅初等先生來校演講;1936年10月8日,學生去南京參加了全國童子軍大檢閱,受到好評;1939年10月徒步去鄞縣高橋參加中學生軍訓,獲得了團體冠軍;1932年10月參加寧波地區首屆運動會,獲團體冠軍;1935年參加省運會,陳朝舜學生的標槍以39.47m成績破了省紀錄。
農校共有6屆95名學生畢業,其中初級2屆30人,高級4屆65人。此外,還有1至4年級肄業學生198人。這些畢業(肄業)生以後在各自崗位上,不少大有建樹,其中有:農學經濟學雙博士、國際高級技術協會主席陳學明,瀋陽農學院土壤學教授王方維,江西大學生物教師余名侖,中國茶葉公司高級工程師陳觀滄,上海植物園高級工程師莊茂長,江西農科院早稻南特號研究者梁品蘭,國家農業部生物藥廠高級工程師王燦成,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副編審余秀茹,棉花專家竺清逸,高級農藝師王維燦、周瑞稼、董樂韶、楊良杜,高級畜牧獸醫師袁恩祥,畫家胡匡一,中國農學會會員、出版農業著作達10餘種的董振丕,天台長毛兔研究所所長洪炳漢和任國民黨中常委的宋時選等。
1939年12月,侵華日軍飛機轟炸溪口,為了確保師生人身安全和堅持正常教學活動,學校不得不進行了疏散、搬遷。1940年春,農職部高年級師生遷往雪竇寺,低年級遷往相量崗林場;國小部高年級師生遷往溪口周邊的新建、任宋、狀元岙等小山村,低年級學生疏散回家。1941年春,學校在相量崗隱蔽處——黃石岩臨時搭建了一些房子,農職部師生集中在那兒上課。是年4月,溪口淪陷,整個學校停辦,各附屬機構亦相繼停止活動,余名侖、葉炳年等30餘名農職部同學由教師洪長銘帶領長途跋涉奔赴江西。
1945年抗戰勝利。是年秋,學校聘請施季言先生為校務長,籌備復校事項。同年底學校宣告恢復,並將原農職部改為普通中學部,蔣介石先生仍自兼校長。1946年2月,中國小同時招生。是年,新的校董事會成立,由宋美齡、毛懋卿、蔣經國、蔣緯國、陳果夫、陳立夫、陳布雷、孫表卿、毛穎甫、夏禹鈞、毛慶祥、竺培鳳等12人組成,宋美齡任董事長。
1948年,根據中央教育部“私立武嶺中學董事會姑先準予備案”的通知和下達的中字第4369號指令,學校農職部正式改名為“奉化溪口私立武嶺中學”。此後,學校對外稱“武嶺中學”,但原“武嶺學校”校牌仍掛在校門口。
復校並改成普通中學的武嶺中學,在校務長施季言先生的具體主持下,遵循蔣氏制訂的“禮義廉恥”四字校訓,在管理體制和教育內容、培養方向上作了相應的調整。同時,擴大招生範圍,擴充班級,成為一所在當時農村並不多見的完全中學,學校聲望大振,名聲遠播,被視為“黃埔第二”,以致千里之外的慕名者紛至沓來。本鎮及附近鄉村的民眾都以子女能考入武嶺中學就讀為榮,這些學生在費用上一般都能得到宗族的贊助(如溪口鎮上蔣姓、周姓、毛姓、任姓等),或大洋或大米(以大米折錢),本人不用交學雜費。
學校除了嚴格實行軍事編制和操練外,又整飭校紀校風,厲行既定的教育教學計畫和各種規章制度。全校學生每周(一般是在周一早晨)集合一次,接受老師的一周訓話;每天早晚都上自修課,寄宿生只有星期日下午才準出校。各種課餘文體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學校經常舉辦速算、寫作、講演、書法、美術、早操、籃排球等比賽,班際又定時開展整潔、秩序等錦標賽。春季組織學生遠足,秋季組織學生野營。每年春秋兩季,學校還不定期的邀請社會各界學者名流來校作學術報告或專題講座。
1947年6月,復校後的首屆國中生畢業,計48人,學校除了舉行了隆重的畢業儀式外,還特地編印了《武嶺學校國中畢業紀念冊》。
恢復後的武嶺中學,從1946年至1949年,歷時僅三年兩月余,總計畢業生國中3屆312人,高中一屆55人。這些畢業生或曾就讀過的校友,後來有不少業績斐然,如:有“許氏定理”譽稱的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許永華,上海高等法院副院長、香港基本法制訂者之一的李昌道教授,國務院機關事務局局長、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常務理事毛國華,海軍廣州艦艇學院院長姚仲良少將,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黨組書記汪文華,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受聘於法國里昂第一大學數學系教授、獲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稱號的忻鼎稼,上海市科委副秘書長、上海市科普出版社社長李敦厚等。
1949年4月,學校解體,高中第一屆、國中第三屆學生提前畢業,未能畢業的多數學生轉入他校。
曲折成長
1949年8月,原設在摩訶殿的武嶺國小部在原址重新開辦,改名為溪口區中心國小,原中學部校園相繼開辦駐設過部隊、寧波農校、農科所、寧波地區療養院及肝病防治院等機構、單位。
1956年8月,奉化縣政府決定在摩訶殿(即溪口區中心國小)的北側興建校舍,開辦奉化縣第二初級中學(簡稱“二初”)。是年9月,招收初一新生兩班,計111人,教室借用了區中心國小的校舍,宿舍借用蔣氏故居——豐鎬房,直至1962年,根據省委書記江華視察溪口時作出的“要保護蔣氏故居”的指示,寄宿生搬出豐鎬房,先後借用了蔣立祥、蔣孝先的住宅。1957年,呈工字形、一溜八間的教學平房建成,學生搬遷至新教室上課。學校先後由方宗佩、楊鹹志、張生林、竺慶雲等同志出任副校長(當時未設正校長),主持工作。
1959年,學校在工字房後面建起了一幢二層教學樓,左面建起了大禮堂和運動場,並築起了圍牆,整個學校初成規模,教學質量穩中有升。是年全縣統考,二初的統考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1961年,被文教局認定為縣重點國中。
1962年,學校建立了黨支部,由林克珊同志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學校陸續調入了一批頗有資質的教師(如陳守禮、周昌蘭、李明義等),大大充實了原有的教師隊伍。學校在大力招生的同時,加強課堂教育的力度,積極開展各項文體活動,開設第二課堂,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1963年至1965年三屆國中生畢業,其升學考試成績均居全縣第二名,60—70%的畢業生都能升學。63屆的數學興趣小組在全縣數學競賽中獲團體第一名,個人獲第一、三、五名;在縣運會上,二初幾乎包攬了女子徑賽的冠軍。至1965年,學校已經發展到了有7個班級、368名學生、28位教職員工的規模。1968年又招收兩年制國中學生7班,共401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學校和全國各地一樣“停課鬧革命”,學校各項工作一度陷於停頓。1967年下半年,學校回響中央“複課鬧革命”的號召,開始複課。1968年,學校成立革委會,由楊鹹志同志任主任。爾後,由隊長夏子龍同志率領的工宣隊進駐學校,協助革委會共同管理學校。
1970年,革委會主任由林汝詔同志接任,由孫義昆、張嘉生等同志協助管理學校。是年,開始招收高中新生,計兩個班120人,學校由此成為完全中學,校名改為“奉化縣溪口中學”,行政上隸屬溪口區政府。1971年,學校恢復了黨組織,由原革委會主任林汝昭同志擔任黨支部書記。
隨著高中、國中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師生人數迅速增加,可是學校的基礎設施和場地跟不上發展的速度,學校一千多名師生,擠在一個不足二千平方米的狹小天地內,擠在已經顯得相當陳舊破陋的校舍里。因此,原來的大禮堂不得不改作他用:禮堂分隔為兩截,大半截作了幾百名男寄宿生的宿舍,小半截作了幾十名教師的辦公地,幾百名學生、教師就擠挨在“同一個屋檐下”生活、工作。外地教師、女寄宿生原來都擠在借用的蔣孝先宅院內,後來實在擠不下了,不少教師就只得搬到校內,蝸居在學校儘可能擠出來的角角落落的小房子裡。學校要開師生大會,要舉辦高復班,就不得不借用別的場所。常言道:“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艱難的教學環境並沒有難倒溪口中學的全體師生,相反卻激勵了師生們的鬥志,在歷屆黨支部的領導下,同舟共濟,勵精圖治。
1973年5月,學校貫徹“五·七”指示,又遵照“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指示,教學工作和生產勞動兩方面都狠抓。學校在距校園幾里地的一個小山岙上開闢了一片作為學生學農基地的茶園,茶園面積有二十多畝,以後又增加到三十多畝。學校各班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經常抬著糞便去那兒除草施肥;到了春茶採摘時節,更是全校師生一齊出動,場面蔚為壯觀。學農基地的建立,既讓學生得到了勞動鍛鍊,又為學校創造了一些在當時難能可貴的財富。到了秋季,學校就停課大搞“小秋收”,師生們都上山採摘一種可以制酒、作飼料的“柴果子”,賣給供銷社後,一部分錢作班會費,一部分錢就上交學校。學校在大搞師生勤工儉學的同時,又辦起了校辦工廠。校辦廠有實驗五金廠和鋼精配件廠等,工人逐漸增至40人,年產值達到50萬元,有力地支撐了學校的財政。1973年,學校被評為浙江省勤工儉學先進集體。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後,學校及時撥亂反正,迅速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在教師中加強師德教育,在課堂教學上又提出了“準、實、精、活、新”的五字要求,開創了學校教育工作新局面。李明義(1978年秋考上研究生)、陳守禮(1981年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教師,1984年被提升為校長,1986年被評為省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全國勞動模範)等一批名教師脫穎而出。1978年秋,學校應屆畢業生參加剛恢復的高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一個試場的化學平均成績居全省第一,江明昌同學奪得了寧波市理科第一,轟動一時。1979年的高考成績又名列全縣前茅。1979年10月,寧波地區教研室組織各縣教研人員來校調研,他們聽了學校領導的工作匯報,與師生進行了座談,又聽了教師上的課,禁不住感嘆:“有句成語叫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而你們學校正好反過來,叫作‘敗絮其外,金玉其中’。”這也許就是對當時的溪口中學最中肯的評價。1980年,全校文科考生歷史平均成績居全省第一,其中王其國、徐寶春兩位同學的歷史成績分列全省第一名和第五名。1982年的國中兩個班,無論是升學率還是平均分都居全縣幾十所國中畢業班之首,其主科語文、數學、外語的平均分數也名列全縣第一。這屆國中畢業生絕大部分升入本校高中,至兩年後的1984年秋參加高考,以兩年制對壘三年制,成績毫不遜色,有127名學生金榜題名,不少考生被京滬等地名大學錄取,創了本校恢復高考以來的升學記錄。
1984年,經教育局批覆,溪口中學升級為縣直屬中學。1985年至1986年,在縣教委的大力關心、支持下,一幢12個教室的二層教學樓和一幢16個套間的四層教工宿舍樓相繼落成,又配建了黑板報、宣傳窗等等,校舍的擁擠狀況得以一定緩解,教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
1985年,學校召開教師大會,討論並通過了“溪口中學崗位責任制”,擬定了“勤奮、嚴謹、力行、求是”的八字校訓,逐漸形成了教師勤教,學生苦學的優良校風,豎起了溪口中學“好校風、高質量”的硬牌子。
學校在大抓教學工作的同時,也很重視學生文體活動和第二課堂的開展,每到秋天,舉辦一年一屆的校運會;每逢“一二·九”運動紀念日,都要在公社大會堂舉行文藝會演;每年元旦前夕,都要舉辦“迎新”環鎮長跑比賽;各種小型文體賽事活動更是屢見不鮮。
學校黨支部從1981年至1984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奉化縣先進黨支部;學校從1982年至1986年連續六年被評為縣先進集體。1986年12月,經寧波市教委檢查驗收,學校達到《辦學綱要》優秀級標準。
自1956年二初開辦至1986年,歷時三十年,先後有方宗佩、楊鹹志、張生林、林克珊、卓厚原、俞良璋、林汝詔、陳嘉國、卓祥寧、孫義昆、張嘉生、陳守禮、邵堯忠等同志擔任學校負責人。國中畢業二十三屆,59個班級,3038人;高中畢業十四屆,44個班級,2532人,其中考入全國各地高等院校的計有575人。這數千名學子畢業後投身社會,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不少已事業有成,業績卓著,他們或已成為學術界的權威,或在各級政府部門擔當要職,或創辦實業已經有了很大的規模和積累,或在國外創業有成,真是桃李滿天下,群星耀四方。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列數。
發展至1986年,全校有國中6班,高中10班,在校學生955人,教職員工78人,再加上高復班,全校師生達一千多人。
再鑄輝煌
1983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據多年來全國、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提案和呼籲,發出了“恢復武嶺中學”的重要批文,寧波市、奉化縣人民政府也於1986年9月作出了“同意恢復武嶺中學”的批示。為此,寧波市副市長陳文憲、孔憲旦等同志多次召集並主持由各有關單位參加的會議,進行具體協調和部署。是年,寧波市肝病防治院在寧波另建院舍,從溪口搬出。浙江大學為支援武嶺中學復校,無償贈送了經緯儀、顯微鏡等各種教學儀器54件,計價10多萬元。1987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應邀揮毫,題寫了“武嶺中學”的校名。1987年1月23日,寧波市政府秘書長主持了武嶺校園交接儀式,“武嶺中學”的校名終於恢復。同年,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也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為支持學校順利搬遷,中央、省、市三級人民政府共撥款58萬,對校園進行大規模的整治和擴充,整個武嶺中學的占地面積從原來的七十畝擴大為一百二十畝。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清理整治,整個校園滿目翠綠、芳草茵茵,面目為之一新。
1987年9月1日,溪口中學全體師生搬入武嶺校園辦公、上課。
1988年5月19日,奉化縣人民政府為學校舉行了莊重而又熱烈的“武嶺中學復校”典禮,揭開了武嶺中學歷史新的一頁。
復校後的武嶺中學,在以陳守禮為校長的行政班子的領導下,遵循“勤奮、嚴謹、力行、求實”的八字校訓,繼續保持“嚴謹治校、勤教苦學”的校紀校風,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迅速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1988年8月,學校又被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實行校長負責制的試點學校。學校在管理制度化的同時,又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發揮團委、學生會及各班級團支部、班委會的主觀能動性,實施“學生自治”、“以學生管學生”的管理模式,師生齊管共抓,收到了良好效果。
學校的教學研究氣氛極其濃厚,不少教師學有所得,先後在全國、省、市級報刊雜誌上發表教科論文百餘篇。在學生中又經常開展科技勞動和第二課堂、興趣小組等課餘活動,且成績顯著,如《武嶺影評》辦得相當成功,有一定影響,在全國中、國小社團報刊上先後有8次被評為一、三等獎。另外,1988年,周孟飛同學在全國語文知識競賽中獲國中組一等獎, 1989年應林軍同學獲全國高中數學競賽優勝獎,1991年竺常贇、毛銘華同學在第五屆“華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競賽中獲獎,1995年皇甫曉峰同學獲第十二屆全國物理競賽浙江賽區三等獎,1996年毛慧娟同學獲全國作文大賽二等獎,由我校入選省體工隊的沈寰琦同學在1997年八運會上獲帆船競賽銅牌,多名學生的多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其他科目及文藝體育競賽也碩果纍纍,捷報頻傳,截至1997年,學生在學科、科技、文藝、體育等項目競賽中獲省級以上獎勵的有20多人次。學生的綜合素質略見一斑。
學校緊緊抓住教育質量這箇中心不放,每屆初高中畢業生的中考、高考成績和升學率都喜獲豐收。1988年高考,上重點、普通本科分數線的人數150人,上線率43.9%,其中文科各科成績名列全市之首,夏立義同學居全省文科第7名;1989年高考,上線人數161人,上線率42.5%,其中文科各科成績又名列全市之首;1990年高考,上線127人,上線率53.5%……學校的發展可謂是一年一個台階。以後幾年,雖然隨著生源的制約有起有伏,但都保持著較高的水平。1993年江一波同學高考成績居寧波市理科第一名,1995年江海峰同學高考成績居奉化市理科第一名,1996年陳樂偉同學高考成績居奉化市文科第一名。
喜人的業績,帶來了各種驕人的榮譽。1989年學校被評為省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學校,1993年被市教委評為文明學校,1994年被市人民政府評為環境優美單位,1995年被評為省級衛生先進單位、奉化市級文明單位,1996年又被評為寧波市高中證書會考先進單位、奉化市行為規範達標學校、奉化市先進基層工會、奉化市先進團委等。
學校除了在教學上每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在硬體建設上也有較大的改觀。1988年,學校修葺校舍,增設了語音實驗室、音美科技室,電化微機中心等設施。1989年,由國家教委、奉化市教委共同撥款,建造起了一幢三層實驗樓。以後,又陸續增建了有350個座位的階梯教室,新設了電腦室、語音室,購買了音響設備、350mm電影放映機,電、化、生等實驗室增至5個,圖書館藏書增至一萬四千冊。
學校規模繼續擴大。至1997年,全校有國中兩個班、高中16個班,共有學生1100多名,教職員工90名,其中具高、中級教師職稱的占50%。
1997年,古老而又年輕的武嶺中學迎來建校七十年、復校十周年的華誕。學校成立籌備會;組建人員辦《校慶通訊》;製作紀念品;廣泛徵集資料,在大禮堂開闢校史陳列室;廣邀各地新老校友。10月18日,學校在大操場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省教委副主任黃新茂、寧波市台辦主任董佰雲、寧波市甬港聯誼會副會長張建成及奉化市、溪口鎮等領導以及新老校友1500多人歡聚一堂,有80多家單位和個人發來賀電賀信。大會由副校長單祖堯同志主持,由校長董振鈞同志匯報學校發展情況。參加大會的領導表達了真誠的祝賀之意,新老校友代表表達了對母校的拳拳之心。這次盛典,無疑是學校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1998年9月起,遵照市教委的學校布局調整,武嶺中學不再舉辦國中,成為一所單一從事高中教育的高級中學,班級擴大為18個。
1998年11月,四層共十六個教室的甬港聯誼教學樓竣工,教室條件大為改善。
1999年初,經過浙江省教育廳評估,我校達到了浙江省A級辦學水平標準,成了寧波市第一所通過該評估的學校。
1999年6月,裝備了一個多媒體教室,各教研組的電腦也相繼到位。8月,4個籃球場、2個排球場及400m煤渣標準運動場全部竣工,學生的體育運動場地明顯改善。
1999年12月,浙江省教育廳經過評估,認定我校為浙江省三級重點中學。
從2000年到2003年,學校相繼建成了3154m2第一幢學生公寓樓、1070m2的“教工之家”竣工、2610m2的食堂、3154m2的第二幢學生公寓。添置了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室設備和音體美勞的有關器材,圖書館的藏書量也大量增加,學生用的電腦和教師辦公電腦陸續增添,各教室開始安裝多媒體設備。
2004年2月,浙江省教育廳經過評估,認定我校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
從2004年至2007年,學校西大門、1990m2的體育館、1835m2的教工宿舍、學生公寓門衛、停車場、教學樓牆面改造、階梯教室改造等相繼竣工;又完成了水、電擴容、塑膠運動場的建造,各教室的多媒體設備、課桌椅更新也全部到位,每位教師均配置了手提電腦,增加了一個學生電腦教室,新布置了校史陳列室。
2006年2月,學校被浙江省教育廳確定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
從1997年七十周年校慶以來,學校按現代化教育的要求大力加強硬體建設和軟體建設,一步一個腳印,得到了穩步發展,不但躋身於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還先後獲得了浙江省“綠色學校”、 寧波市文明單位、寧波市示範性文明學校、寧波市現代化建設達綱學校、寧波市行為規範示範學校、寧波市高中證書會考先進單位、寧波市一級檔案室、寧波市環保模範學校、寧波市巾幗文明示範崗、寧波市校務公開先進單位、“寧波市中學生素質拓展計畫”工作先進單位、奉化市文明單位、文明學校、奉化市先進黨組織、先進團組織、先進工會、示範食堂、師德群體創優先進學校、平安校園、校本研修示範學校等榮譽稱號。
這十年來,教師的業務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湧現出了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奉化市名教師樊欣軍、寧波市中青年骨幹教師、奉化市名教師江補能、奉化市名教師江培飛、奉化市中青年骨幹教師盧定虎、孫美菊、皇甫曼玲、蔣劍培、鄭麗芬等一批優秀教師,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考上線率年年創新高,從原來的42.8%、63%猛增到91%、92.5%、93.8%,年年得到奉化市教育局嘉獎。
自1987年武嶺中學復校以來,在陳守禮(1987——1988)、呂其盛(1988——1992)、陳超拔(1992——1993)、董振鈞(1993——2002)、單祖堯(2002——2006)、樊欣軍(2006—— )等校長的領導下,武嶺中學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正向著花園式的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邁進。
這所一直有著光輝記錄的武嶺中學,其特有的武嶺文化已經再次凝聚,其武嶺精神正在日益發揚光大,一個更加光輝燦爛的武嶺時代也正在到來!
學校現狀
學校坐落在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蔣介石先生的故鄉——奉化溪口,依武山,傍剡溪,終年綠樹掩映,四季鳥語花香。校園占地118畝,綠化面積53455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0餘平方米,其主體部分是國家重點保護的民國建築群。學校現有高中25班,1291名學生,113名在編教職工。 學校從1999年開始,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先後通過了浙江省A級辦學水平督導評估、浙江省三級重點中學、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獲得的其它寧波市級以上主要榮譽有:全國優秀文學社團、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衛生先進單位、浙江省勞動技術教育先進學校、浙江省中國小實驗室工作先進集體,寧波市文明單位、寧波市示範性文明學校、寧波市現代化達綱學校、寧波市高中證書會考先進單位、寧波市學生行為規範示範學校、寧波市衛生先進單位、寧波市校務公開先進單位、寧波市巾幗文明示範崗、寧波市先進團組織、寧波市環保模範學校、寧波市中學生素質拓展計畫工作先進單位、寧波市“規範用字”達標學校等。學生高考年年取得好成績,連續12年得到教育局的表揚和獎勵。 今年2月,武嶺中學被確定為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樣本學校,為全省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提供樣板。學校制訂的課程方案由省教育廳向全省推廣,發至每一所普通高中,學校負責人受省教育廳指定分別在全省普高校長通識培訓班、省地方與校本課程培訓班、衢州市普高通識培訓班上作報告。 目前,我校正在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多方支持,力爭在三年內申報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