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湖(湖北省武穴市境內湖泊)

武山湖(湖北省武穴市境內湖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山湖,位於湖北省武穴市武穴城區北郊,地處武穴街道辦事處、刊江街道辦事處、田鎮街道辦事處、四望鎮、石佛寺鎮之間。湖西岸為黃泥湖墾區,東南岸為平地,北岸為丘陵。武山湖主要承納梅川河、大金河、鐵石河以及黃泥湖墾區來水。湖底一般高程13.2米,正常水深2.2米,汛期最大水深4.5米,可以四季通航。據2012年全省“一湖一勘”資料,湖泊水面面積為16.3平方千米,相應容積5343萬立方米。

武山湖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包括數十種名貴魚類。湖區經濟以工業、農業生產和旅遊開發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山湖
  • 外文名:Wushan Lake
  •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穴市武穴城區北郊
  • 水面面積:16.3平方千米
  • 容積:5343萬立方米
  • 湖底高程:13.2米 
  • 正常水深:2.2米 
  • 最大水深:4.5米 
  • 平均水深:3.1米 
  • 地理坐標:東經116°35′14″、北緯29°54′44″ 
  • 古稱:青林湖 
形成演變,位置境域,水文特徵,流域特徵,地質地貌,氣候特點,自然災害,湖區水系,資源狀況,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名稱由來,民歌民謠,文人詩賦,傳說故事,湖區人物,社會生活,經濟,交通,管理,

形成演變

大別山造山運動中,其尾脈向南成直角擺動後,在武穴市北境形成海拔600~1100米數十座高山,截斷武穴市的境外水源,使武山湖水系僅有三條河進水,造成上遊資源性缺水。
明永樂二年(1404年),修築長江大堤時,為跨越青林江口“穴下”深水區,築成千米見方“凹”字形江堤。“穴下”堤段因其區位好,遂成長江避風港灣、深水良港,並迅速發展成新興的商埠。“穴下”堤段建成,該地更名武穴,該湖同時更名武山湖。
清康熙丁未(1667年),《廣濟縣誌》引《水經》“青林水……分為二水,一水東通大雷一水西南流注於江”。
1989年後,武穴市由原來2平方千米向北擴大至26平方千米,城區邊緣已與湖岸接壤武山湖由城郊湖變成城腳下湖。

位置境域

武山湖位於武穴市武穴城區北郊,地處武穴街道辦事處、刊江街道辦事處、田鎮街道辦事處、四望鎮、石佛寺鎮之間。湖泊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6°35′14″,北緯29°54′44″。湖西岸為黃泥湖墾區,東南岸為平地,北岸為丘陵。
武山湖
武山湖
1988年,湖區經過治理,水面擴大到16.1平方千米。當平均水深3.1米時,相應容積5000萬立方米。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資料,湖泊水面面積為16.3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20世紀90年代,中心城區生活污水和城東工業企業廢水直接排入武山湖,東西港水體污染嚴重,為劣Ⅴ類水體。東、西港入湖口為Ⅳ類水體,武山湖心基本為Ⅲ類水體。2013年,武山湖周邊沒有廠礦企業排污口,主要環境污染來自連線武山湖的河網化港排入的農業面源污染,武山湖漁業養殖場的投肥養殖污染,以及經東港、西港等港渠排入來自武穴中心城區的部分生活污水污染。
21世紀後,武穴市投入環保資金,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收集工業廢水,處理達標後排入長江。由此,排入武山湖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大量減少,武山湖水質逐步改善,達到Ⅲ類水體。2011年,武穴市在武山湖周邊10個村莊進行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減少排入的農業面源污染。
2009~2012年,根據武穴市環境保護監測站對武山湖水質監測數據分析,除總磷超標外,其他指標達《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的Ⅲ類水質標準,水質呈中營養化。據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資料,湖泊相應容積5343萬立方米。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湖區地貌大致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屬低山丘陵,平原湖區地貌。湖區除西距陽城山及盤塘一帶約2千米、北靠四望鎮、東靠石佛寺鎮一帶為低山丘陵外其餘為長江沖積平原帶。湖區平原一般地面高程13.5~18米。武山湖區除邊緣少露基岩外,主要為第四系鬆散堆積,至武穴城區,第四系厚度深處約52米,大部分地方低於50米,形成於約64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此沖積平原西部的盤塘,至平原內下臥第四系地層之上第四系地層從老至新,其下部為棕黃色、褐黃色半成岩狀粉砂夾砂土壤或含礫黏土,一般厚度10~30米;上部為壤土、黏土、淤泥質土夾粉砂、沙壤土等,厚2~20米,其成因以沖積為主,廣泛分布於沖積平原,構成Ⅰ級階地,或高低漫灘。湖底一般高程13.2米,正常水深2.2米,汛期最大水深4.5米,可以四季通航。

氣候特點

武山湖區屬鄂東南沿長江平原氣候區,屬亞熱帶大陸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夏熱冬冷。降水集中於春夏,洪澇災害較多。武山湖年均日照時數1829小時,年均氣溫17.2℃。以7月份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9.1℃。1月氣溫最低,平均氣溫4.5℃。極端最高氣溫40.3℃,極端最低氣溫-13.8℃,年無霜期約274天。
1954~201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136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深680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812.8毫米。年際降水量極不均勻,最多的為2402.8毫米(1954年),最少的為895.8毫米(1968年)。2001的8月9日,一天最大降水量為249毫米。最長無雨為1988年10月25至12月7日達44天。最長連續降水天數出現在1992年3月3~18日,總降水量236.3毫米。

自然災害

  • 低溫冷凍
1959年至2012年,春寒、秋寒、冬寒均有出現。1968年年底、1969年年初武穴市出現低溫極值。1969年2月6日,氣溫降至-13.8℃,湖面冰凍,可以行人。1990年2月連陰雨21天,3466公頃夏收作物受漬凍。2005年3月寒潮,最低氣溫降至-9℃,因災病傷62人。1965年9月秋寒,氣溫突然降至20℃以下,致5000多公頃晚稻不抽穗。
  • 冰雹
1993年4月19日,武山湖沿長江一線發生大風冰雹,大如雞蛋,作物成災11500公頃倒塌房屋31688間,折斷樹木53000株,傷433人。
  • 洪災
1954年、1983年、1991年、1998年、1999年都是受災嚴重的年份。1954年7月17日,黃廣大堤黃梅縣小池鎮盛家灣堤段潰口,江水倒灌,淹沒武山湖及武穴城區,損失慘重。1998年6~7月連降暴雨8次,總降水量991.6毫米,武山湖水位高17.52米。1999年1~10月總降水量2206.9毫米,比常年平均降水量1489.1毫米多700毫米,6月30日武山湖水位17.72米,市境受災嚴重。2005年9月2~4日,3天降水328.2毫米。
  • 旱災
武山湖區一般春季無旱,夏、秋、冬季常有旱災發生。其中1988—2012年湖區有9年發生旱災。1955年南部大旱77天,1959年北部大旱57天,1966年南部大旱83天,1967年南部大旱57天,北部大旱58天,1978年南部大旱125天,北部大旱156天,平均約6年一遇。2001年6月15至8月7日未下過透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又出現秋旱。2007年秋後氣溫偏高,9月1日至10月28日,降水量僅22毫米,部分村灣飲水困難。

湖區水系

  • 水系構成
武山湖承接梅川、大金、鐵石等河來水及黃泥湖墾區來水,出水經官橋大港排入太白湖,或經武穴大閘排入長江。
武山湖位於華陽水系源頭,上集梅川河(169.78平方千米)、大金河(57.17平方千米)鐵石河(55.06平方千米),以及城區東港、西港、黃泥湖墾區截流港來水,官橋以上控制流域面積479.8平方千米,下經官橋大港(源頭在武山湖口官橋,又稱豐收大港)連通太白湖,經梅濟港流入黃梅縣龍感湖,再經安徽省華陽閘入長江。

資源狀況

土地資源

武山湖區有土地資源8260公頃,其中,武穴城區擴建24平方千米,合2400公頃,用於耕作的土地面積2360公頃,其餘約3500公頃土地資源分配於農村房屋、道路、森林、果園等。

植物資源

武山湖有高等植物88科272屬410種,其中,類12科16屬22種,裸子植物3科7屬10種,被子植物73科249屬378種,包括單子葉植物16科57屬85種,雙子葉植物57科192屬293種。

動物資源

餌料生物錄2007年測定值:浮游植物33.5萬/升,浮遊動物6.353萬/升,底棲動物212.3克/平方米。
湖泊名貴魚種有團頭魴、長吻鯿、鱖魚、鰻鱺(俗名白鱔)等,一般魚種有青魚、草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翹嘴紅鮊、赤眼鱒、鱤魚、蒙古紅鮊、細鱗斜頜鯝、鮎魚、烏鱧、黃顙魚、䱗鰷、黃鱔、泥鰍。其他水生類動物有烏龜、鱉、中華絨鱉蟹、褶紋冠蚌、三角帆蚌、背角無齒蚌、湖螺、方形環螺、烏蘇里圓田螺、中華大蟾蜍、虎紋蛙、金錢蛙。
脊椎動物有23目38科105種,其中,兩棲類和爬行類4目8科17種,鳥類12日19科67種哺乳動物7目11科21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白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種:虎紋穿山甲、水獺、松雀鷹、普通鷲、短耳鴞、雕鴞、草鴞。

旅遊資源

  • 自然風光
武山湖位於北緯30°線上,處古彭蠡澤神秘乾涸消失的西端。武山湖中武山在今北域察山附近,山長1000餘米,天光雲影與青翠相映,為難得的自然景觀。
武山湖屬活水湖,湖區上有三條小河來水,下有官橋大港及時排出,雖有武穴城區工業、生活水的污染,仍能保持一湖清潔。
  • 武山
武山林木鬱鬱蔥蔥,青翠欲滴,武山湖處於世界候鳥遷徙中線位置,是南來北往候鳥中轉站點和停歇處。
  • 禹跡人工北江故道
武穴市東南原為北江故道,古彭蠡澤一角。南部和東南部沿江地區為長江水域一派,稱為北江。先秦時,長江出武穴之後,擺脫兩岸山地約束,以武穴為頂點,北至黃梅(縣),南至九江,形成巨大扇形狀分汊水系,汊道甚多,《禹貢》謂之九江。至東漢初,因揚子淮地槽新構造南向傾斜,九江南合為大江。長江主泓道南移後,由於泥沙淤積,北江故道分割為許多湖泊。公元6世紀鴻腦洲(今武穴市龍坪鎮)靠岸,北江許多汊道漸淤,縣南和東南平原形成,大江(南)流過洲外。宋代,境內先民在沿江濱湖灘地圍堤作壩,墾荒種植。明永樂二年(1404年)江堤築成以後,北江故道與長江的聯繫最後割斷。
  • 武山寨和英布王城遺址
先秦時英布據兵鄂東潯陽水泊的武山寨,與江西吳芮相呼應,雄踞一方。後隨項羽反秦,漢元年(前206年)封九江王,“都六”,按《太平寰宇記》“蘄之廣濟,為秦漢之六”,先秦時武穴行政治屬於“古六(安)國”。英布“王城”和“王府”遺址位於武穴市武山湖東岸石佛寺鎮胡羅玉村,城基面積7.5萬平方米。清何紹基於1871年所作《長江圖說》稱,廣濟縣城梅川鎮“西南八十里又東為武山湖,湖濱有武山,舊有樊噲城,相傳為九江王英布宅”。

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武山湖原名青林湖。魏晉時期,因湖臨青林山(今程家林山)得名。青林湖距長江3.5千米,有水道與長江相通,通江處名為青林口。青林口建商鋪後,更名青林埠。明永樂二年(1404年)修築長江大堤時,為跨越青林江口“穴下”深水區,築成千米見方“凹”字形江堤。“穴下”堤段因其區位好,遂成長江避風港灣、深水良港,並迅速發展成新興的商埠。青林埠靠近青林湖中的武山,“穴下”堤段建成,該地更名武穴,青林湖同時更名武山湖。
武山湖歷史文化沉澱豐厚。夏禹時,人工疏浚“北江”,武山湖為北江上游處。先秦時,武山為英布起義發祥地。英布封九江王后,將九江王治所遷到武山,於湖畔建有王城和王府。民間傳說:劉邦封賞英布之後,隨派樊噲的女兒到武山湖東岸修築女兒城,監視英布起居。英樊兩家勢同水火,經常兵戎相見。湖區東面流傳萬仗湖、公主墳、鼓田等地名。

民歌民謠

十二月占歌(一月)歲末天黑四邊天,大雪紛紛是早年,若是立春晴一日,農夫不用力耕田。(二月)驚蟄鳴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終但得逢三卯,處處棉花豆麥萁。(三月)風雨相交初一頭,千村瘟疫萬人愁,清明但得南風遂,定是農家得豐收。(四月)立夏東風少病疴,時逢初八果子多,雷鳴甲子庚辰日,防止蝗蟲損稻禾。(五月)端陽有雨是豐年,芒利鳴雷美亦然,夏至風從西北起,防止瓜蔬受熬煎。(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熱,五穀田中多癟葉,此時若不顯災情,定主三冬多雨雪。(七月)立秋無雨足堪憂,萬物耽心只半收,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收。(八月)秋風天氣白雲多,處處歡心好稻禾,只防此時雷電閃,冬來米價漲奈何。(九月)初一飛霜定損民,重陽無雨一冬晴,月中帶暗人防病,若遇秋風菜價增。(十月)立冬之日莫逢寅,來年高田枉費心,此時更逢寅子日,災傷疾苦損黎民。(冬月)初二西風盜賊多,更兼大雪有災魔,冬至天晴無陰色,來年定唱太平歌。(臘月)初一東風六畜災,若逢大雪旱年來,但得此日晴明好,令我農人放心懷。

文人詩賦

青林山(清)金德嘉
青林山下水淙淙,東注大雷南九江。禹跡星羅桑酈手,一編晨夕此松牕。
青林湖(清)舒漸鴻
一葉隨輕風,蕩漾青林水。釣得鯽魚肥,醉酌雲波里。戰爭何時平?我欲訪童子。
武湖舟晚一陣鶴飛過(清)饒家軮
暮色武山下小船,送人狂喜鶴翩翩。趁連冬晚瓊枝現,浮閃湖天雪浪懸。
裊繞短衣參皓皎,遄遙極目涉昏煙。緣知落日攜歸急,笑伴雙傭不可眠。
再避湖上(清)劉子壯
烽煙偷辟武湖邊,乃在清明寒食前。暴漲澹浮踈濫月,歸帆滿徹一汀煙。
虛將湖海供殘病,浪把弦歌學昔年。寥落秋懷誰是侶?柳絲搖翠草芊芊。
晚渡武湖(清)周定颺
寒天落木捲風沙,野水連村看雁斜。新路半坡黃葉里,荒煙一谷白雲遮。
夕陽倒影迷深樹,殘棹孤飛趁晚霞。欸乃棹歌梅浦外,隔溪燈火有人家。

傳說故事

  • 青林湖的傳說
相傳,宋明帝派沈攸之討伐晉安王劉子勛,來到潯陽古湖邊,攀上一座青山,忽遇一位穿著華麗的童子開口問他:“你來乾什麼?”沈攸之答道:“來討賊哩!”童子說:“下月就會自動平復,何勞此舉呢?”童子說完,轉眼不見人影。之後,人們稱此山為青林山,稱青林山所在的湖為青林湖。青林湖水域以在轄區為限,出了湖的水叫青林江。青林江水匯入長江有兩個出口,一條向東經大雷,一條向西南流向馬口湖的通江源。
  • 府與相府的傳說
反秦起義期間,今武穴市境內,先後遷入淮南王英布和承相舞陽候樊噲。英布在武山湖邊建有王城王府,樊噲則在武山湖東為女兒修“女兒城”,與英布王城成掎角之勢。民問口傳兩家相鄰,視同水火。樊噲家人說英布是“起義將領”,雖封為“淮南王”,不如我們侯王是漢王的姨丈尊貴;英家人鄙視樊噲仗著呂后靠裙帶關係吃飯。女兒城前有塊莊稼地叫鼓田,相傳是兩家打仗擊鼓進兵的地方。又有一小丘名公主墳,傳說是樊噲的女兒突圍搬救兵時殉身墓葬處。
  • 朱元璋武山遇救
相傳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兵敗沿長江逃至武山湖中。面對煙波浩渺的湖水,朱元璋一籌莫展,仰天長嘆。危急關頭,一條巨鯉游至面前,將朱元璋馱上小島,化險為夷。
  • 張獻忠武山寨濫殺無辜
相傳張獻忠軍由黃梅進入廣濟,居民因避亂兵,縣城空無一人。張獻忠惱羞成怒,拆除武山湖邊民房,殺人放火,百姓死傷無數。至今師承相傳的道士念《祭亡文》,仍吟唱“蓋聞:昔日武山寨上,傷心痛不堪言。癸未之歲三月初八,流寇引兵來破寨,兵卒濟濟以成群。賊寇一到,殺戮男女無存。屍身填道路,白骨滿荒墳。獵獵悲風掃地,哀哀怨氣沖旻,只只木排破圍城。”

湖區人物

  • 張步雲
張步雲(1523~?年)今武穴市武山湖人,字子龍。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舉人。官至太平知府,回鄉後長居武山湖邊。明萬曆三十六年(1607年)江堤彭塘以下全部潰缺。張時年84歲,上書撫按兩台朝廷救濟,得巡撫張公、巡按史公資助。五月,堤復告成。
  • 吳亮嗣
吳亮嗣(1572~1623年)字明仲,今武穴市人。明萬曆三十二年(1603年)進士,初任南充令,後升兵部給事中。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初六大水破堤重災。吳亮嗣上《疏》論水災,引起朝廷高度重視,得濟湘楚數百萬生靈。
  • 潘本登
潘本登(1864~1930年)今武穴市武山湖區倉頭埠潘秀二灣人,幼讀經館。民國十六年(1927年)由潘丹桂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人黨時賦詩言志:“世道滄桑亂似麻,蹉陀歲月枉咨嗟。六十除開方四歲,枯木逢春發新芽。”民國十九年(1930年)八月被捕,9月4日從容就義。
  • 翟竹如
翟竹如(1908~1983年)今武穴市武山湖畔西畈灣人。早年在湖區自設蒙館教書,土地革命時從事宣傳工作,以後長期在中國銀行和人民銀行工作。1964年退休後,精研先秦鼎彝及兩漢隸書,1981年參加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並在廣交會展銷。其作品深受日本、東南亞各國及港、澳地區人士喜愛。

社會生活

經濟

  • 工業企業
湖南岸武穴街道辦事處在武穴市中心城區,除原市屬工業企業外,1988年僅有處辦16家工業企業和15家村辦工業企業。1992年,辦事處工業企業境至69家,1995—2003年,連續8年獲得湖北省鄉鎮企業十強鄉鎮稱號。
湖南岸刊江街道辦事處的團山工業園區,起步於2002年。工業園區面積200公頃,先投資5300萬元,修築道路65千米,安排排水、供電、通信設施,建標準廠房15萬平方米。到2007年,入園企業36家,固定資產1.9億元,提供就業5000人,年創產值3.75億元,完成利稅0.38億元。
湖北岸石佛寺火車站工業園區,2003年以農產品加工起步,尤其以大米加工業為主。石佛寺鎮區8號路,2003年形成米業加工一條街,建米廠56家,年加工稻穀5萬多噸,增值400多萬元。該鎮工業園區規劃面積600公頃,相繼落戶的有11萬伏電力變電站等。2007年,工業產值7.87億元。
  • 特色產業
20世紀70年代初,湖北岸陳德雲村改白菜型種為甘藍型種,改撒播為移栽,改淺溝為深溝,每公頃產量2250千克以上,並推廣種植面積7400公頃。
濱湖的武穴街道辦事處經過十年調整農業結構,形成糧食棉花、家禽養殖、水產養殖、蔬菜大棚等“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建成農產品生產四大基地。
2012年,武山湖周邊四個鎮、街道辦事處,共種雙低油菜7100公頃,產量1.98萬噸,占武穴全市總產量7.26萬噸的27.2%。
成魚養殖
武山湖屬敞水湖,是魚類繁殖的天然場所。1949年前,武穴市鮮魚轉運上海年銷量100噸以上。1952年,原廣濟縣成立武黃湖國營漁場,養殖水面初為1000公頃,後因圍湖造田縮小至670公頃。1971年前,年產成魚85~470噸。1971年後,年產量減至90~185噸。1987年,養殖水面回升至1000公頃。1998年後,年產成魚1500噸。21世紀初,湖區採取捕大留小、輪捕輪放、活捕活賣等養殖方法,到2007年鮮魚產量上升至3640噸。
蚌珠養殖
武穴市蛙珠養殖從1971年開始。1987年,年產蛙珠3850千克。武穴珠珠粒大,色彩好,質量優。受國際價格下跌的影響,1995年停產。2000年,香港東海珠寶公司租賃武山湖養珠水面100分頃。2007年,武山湖珍珠養殖基地成為湖北省示範樣板。武穴市養珠水面發展至800公頃,產珠達9000千克。
  • 旅遊開發
武山湖旅遊度假村
1999年建成。位於武山湖濱,離武穴市中心城區7千米,北接京九鐵路和滬蓉高速公路出口。度假村為國家二星級賓館,主樓1棟,標準客舍2棟,歐、韓式別墅5棟;濱湖垂釣中心有豪華釣台15間,配有畫舫遊船和快艇,可同時接納130位賓客食宿遊樂。
魏高邑生態農業園
湖北岸重點農業科技示範企業。1998年開始建設,面積2400公頃。到1997年,該園有水果104公頃,精養魚池68.67公頃,大棚蔬菜23.33公頃,花卉23.33公頃,瓜果8.67公頃。
湖北武山湖國家濕地公園
2012年12月12日,武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獲批。重點是加強水環境治理,提高武山湖水質,最佳化強化區域內動植物配置,尤其是水禽類和湖濱植被。

交通

  • 水運
《廣濟縣誌·水運航道》載:“通往黃泥湖的港道有西港。西港起自(城區)港嘴上,經月塘、大橋邊、朱木橋,至石滾橋入黃泥湖,是古代刊水故道,也是明清時武穴通內湖的主要航道。”清光緒十七年(1901年)武穴事業家郭鼎存(1854~1932年)發起疏通西港,航運得便。古刊水改名“西港”,由武山湖直抵武穴城區月塘碼頭,可通載重幾十噸貨物的木船。清鹹豐三年(1853年)武穴穴下堤段由“凹”字形改直後,月塘中形成大橋邊和麟趾橋等三處內湖轉運貨物的碼頭,以吞吐舶來和運出的土特產品。三碼頭日平均泊靠民船200隻左右,碼頭工人達800多人。
1978年,官橋大港擴建工程完工。港底高程12米,沿港南北均築高6米,頂程高18米河壩,南壩寬4米,北壩寬7米,中修車行道。在全長19千米距離上,修機耕橋4座,公路橋3座。工程1974年開工。1984年,西港改道直入武山湖,形成長9500米,港底寬20米,長年水深3米,可通50噸重載的機動船的重要交通水道。1997年後,陸路交通發達,城區建設港道封閉。
  • 公路
1999年,湖區建成村路,梅武線上分修至朱華村公路,長2.126千米。2007年建成簡易路,石佛寺至武山寨公路,長3.344千米。2010年建成簡易路,武新線公支修至紫石村,長3.264千米。

管理

清初,武山湖為公湖。之後,湖區張、廖、郭、朱、魏等宗族各占一方。
1949年後,武山湖收歸國有。1952年,設立武黃國營漁場,管理武山湖水面養殖。1975年,成立官橋電排站工程管理處,定編職工40人,負責官橋電泵站、官橋大港及童司牌節制閘等樞紐工程的管理。1988年,武穴市設立漁政管理站,統一管理轄區內江段和內湖漁政。2001年,設立漁政執法中隊,實施漁政法規。2008年,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官橋電排站管理處定性為純公益性事業單位,定編29人。武山湖圍堤及周邊二級排水泵站由所屬鎮、村管理2012年12月12日,武山湖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濕地公園。武穴市設立地公園管理處,對武山湖的保護和治理開發實行統一管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