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奉,1950年生,山東省泰安市肥城人。為中宣部新聞宣傳局副局長、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家奉
- 出生地:山東省泰安市肥城
- 出生日期:1950年
- 主要成就:中宣部新聞宣傳局副局長
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個人履歷,主要事跡,
個人履歷
1970年底入伍,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戍區政治部宣傳部幹事、警衛第4師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85 年調經濟日報社,任總編室副主任、采編部主任、高級編輯。2002年1月年調任中華新聞報社社長。後調《經濟日報》內參室主任。2007年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閱評中心主任、新聞局副局長。 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現為中國文化名人詩詞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華祖先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
武家奉從小就不善言辭、憨厚木訥,為使其揚長避短,有眼光的父親,用省吃儉用的一塊一毛錢,從縣城裡買回一本曲波寫的長篇小說《林海雪原》,培養他的文學細胞。讀完後,武家奉一發不可收,很快讀完了《苦菜花》、《紅旗譜》、《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踏平東海萬頃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大部頭小說,朦朧中產生了當作家的願望和理想,在國小、中學裡,他的作文常被當做範文。
1970年末,武家奉穿上了綠軍裝,從當時的汶陽公社機關大院內,第一次進行軍事列隊後,乘卡車到肥城火車站,被裝進了悶罐火車皮,一下子拉到北京西南郊長辛店二老莊的坦克自行火炮三九四團的營房裡。新兵連受訓後被分到了指揮連通信班,以機車為工具執行送檔案、傳軍令的通信聯絡任務。當時的他頗為自豪,在給家裡的信中曾這樣寫道:父親趕馬車到城裡用一天,我開機車只用一頓飯工夫。身穿綠軍裝,寫作未敢忘。在軍營,武家奉逐漸顯露出了一個小秀才的特長,細心的指導員選其當了連部文書,後又到團政治處做了報導員。
吳家奉揣著一大摞新聞作品轉業到《經濟日報》社後,武家奉開始做起了默默無聞的新聞資料工作。這給了他一個休養生息、再次深思的良機。在此期間,他得益於著名報人范敬宜的薰陶,跟范敬宜訪東歐,聽范敬宜講業務,獲益匪淺。他參加報社舉辦的業務比賽,居然多次取得了優秀編輯、記者,被提拔為總編室副主任。處理稿件、製作標題、規劃版面,這是他的日常工作。憑藉自己長期積累的理論和實踐根基,在處理稿件和版面時,心中有了一桿秤。得益於這桿秤,在對鄧小平逝世、香港回歸、黨的十五大召開等重大事件的版面處理時,能夠做到莊重大方,得體適度,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領導同志的好評。2005年初,武家奉被評為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進入21世紀以來,武家奉與時俱進,開始關注網路新聞,使用網路辦公,參加網路、媒體舉辦的一些新聞活動。去年,黨的十六大期間,北京地區重點新聞網站千龍網,商業網站新浪、搜狐、網易、TOM、FM365、焦點網、中華網等專題新聞,總發布量達到1.7萬條,新聞圖片總量為4000幅,FLASH新聞1萬多字,訪問量累積達3.5億人次。
2002年1月,武家奉調任《中華新聞報》社社長,2004年3月調任《經濟日報》內參室主任,2007年口月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閱評中心主任、新聞局副局長。武家奉是一位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編輯、記者,是一位讓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的新聞負責人。長期以來,他在在國內外一系列重大經濟的採訪報導中,政治堅定,立場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經受了鍛鍊和考驗,作出了突出貢獻。他敬業奉獻,自覺按照三貼近的要求,用新聞精品謳歌時代,服務人民,取得了突出業績。堅持職業操守,弘揚職業精神,自覺維護新聞工作者的良好社會形象,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的稱讚。武家奉人品、文品俱佳,是全國新聞工作者的傑出代表。
主要事跡
飲汶河水長大的武家奉,從小就不善言辭、憨厚木訥,為使其揚長避短,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趕了一輩子大馬車略有些眼光的父親用省吃儉用的一塊一毛錢從城裡買回一本《林海雪原》,培養他的“文學細胞”。讀完後,武家奉一發不可收,很快讀完了《苦菜花》、《紅旗譜》、《鐵道游擊隊》、《烈火金剛》、《踏平東海萬頃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大部頭小說,開始了解了小說世界的ABC,朦朧中產生了“當作家”的願望和理想,在國小、中學裡,他的作文常被當作範文。
1970年末,武家奉穿上了綠軍裝,從當時的汶陽公社機關大院內第一次進行軍事列隊後,乘卡車到肥城後裝進了“悶罐”火車皮,一下拉到北京西南郊長辛店二老莊的坦克自行火炮394團的營房裡。新兵連受訓後被分到了指揮連通信班,以機車為工具執行送檔案、傳軍令的通信聯絡任務。當時的他頗為自豪,在給家裡的信中曾這樣寫道:“父親趕馬車到城裡用一天,我開機車只用一頓飯工夫。”
身穿綠軍裝,寫作未敢忘。在軍營,武家奉逐漸顯露了一個“小秀才”的特長,細心的指導員選其當了連部文書,又到團政治處做了報導員。
部隊那種團隊精神、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他,使他做什麼都想做得最好。他所在的團原來在通訊報導上幾乎總是空白,年年排隊總是“副班長”,有一年只見了半篇稿(與外單位合寫),而他挑上這個團新聞報導重擔後的當年就翻了身,師里為此在該團召開現場會,宣傳推廣他們的經驗。
揣著一大摞新聞作品轉業到經濟日報社後,開始做起了默默無聞的新聞資料工作。這給了他一個休養生息、再次深思的良機。在此期間,他得益於著名報人范敬宜的薰陶,跟范敬宜訪東歐,聽范敬宜講業務,獲益匪淺。他參加報社舉辦的業務比賽,居然多次取得了優秀編輯、記者,提拔為總編室副主任。 他的工作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領導同志的好評。2005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新聞工作者。
從一介“武夫”到一名“秀才”,武家奉順利地完成了轉折。得益於15年“武夫”之旅,他養成了堅韌不拔的個性;得益於25年“秀才”之職,他又涵蘊起溫水柔墨的靜質。以後的路還長,他決心將“文武之道細細研”下去,一直研到他所追求的那種境界。 [1]
在進入新世紀後,他“不用揚鞭自奮蹄”。他寫下“魯國一武夫,隻身闖京都。識得幾個字,一發不可收。嚼文啜墨事,日作夜還芻。此生無他念,文武道不休”的自勉小詩,掛在自己案頭。在他的記者生涯中,堅持深入實際,反映火熱生活。他曾採訪過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發表了《“福”到福州》長篇通訊。他既採訪過江澤民、朱鎔基、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採訪過張瑞敏、柳傳志、李東生、褚時健等著名企業家,更採訪過成名後的董家耕、郭鳳蓮、郭明義等一代勞模典型。他登上過青藏高原,徜徉於青海湖畔,浸泡在鹽湖池中,奔跑于震災現場,寫出了底層生活的酸甜苦辣,反映了祖國大地的驚人巨變。他無限熱愛自己長期從事的編輯工作,處理稿件、製作標題、規劃版面,這是他的日常工作。憑藉自己長期積累的理論和實踐根基,在處理稿件和版面時有了一桿“秤”。得益於這桿“秤”,在對鄧小平逝世、香港回歸、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等重大事件的版面處理時,能夠做到莊重大方,得體適度。特別是對鄧小平逝世報導經濟日報版面的安排及處理,他積極出謀劃策,親自操作,做出了符合政治要求、新聞要求、讀者要求的版面,該版面大氣隆重,肅穆疏朗,既寄託出廣大幹部民眾對一代偉人的沉痛哀思,又準確客觀記錄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2006年10月,他受聘於中共中央宣傳部,擔任了中宣部新聞閱評小組的專家。全新的新聞閱評工作擺在面前,他認真學習、理解這項神聖工作的重大意義及自己肩負的責任。他深深明白,黨的新聞閱評工作是新聞報導發表後對報導所進行的評議、評價或推介的一種科學機制和方法。它作為黨對新聞報導的一種檢驗、反饋、服務和監督手段,是我們黨掌握和調控新聞輿論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努力學習、掌握新聞閱評的時代特徵、調控功能、歷史由來及發展趨勢,新聞閱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理和社會效益,新聞閱評的要素、價值和寫作要求,以及新聞閱評的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知識,並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編寫了超過5000份新聞閱評件,呈送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成員、中宣部領導以及有關省市委書記、宣傳部長和所涉及到的媒體主要負責人。他所參與的新聞閱評工作,為我們新聞媒體的健康發展起到了“護林員”和“啄木鳥”的推動作用。對於好的策劃、好的報導,他會通過自己參與的新聞閱評手段給以肯定、支持和褒揚;對於我國新聞媒體迅猛發展中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如某些政治性錯誤、違紀違規現象、片面追求轟動效應和市場賣點,品位低下,格調庸俗;道聽途說,亂登亂轉,刊發虛假失實報導等問題,得到了及時克服和糾正,保證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保證了正確的輿論導向。新聞閱評促進了媒體人進一步嚴把政治關、導向關、質量關,更好地唱響主旋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抓重大報導、典型報導、批評報導,注意發掘“新苗”,警惕“噪音”露頭和“沉渣”泛起,支持發展健康輿論,及時校正導向偏差。對於新聞隊伍,鼓勵“三貼近”,頌揚好榜樣,鞭韃假醜惡,弘揚正確的新聞自由觀等,這些為新聞單位領導關注的重大課題,他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加以關注和褒抑。他推薦過大量新聞采編中好的實例。例如,導遊文花枝在旅遊車被撞時,不顧個人傷勢嚴重,卻要救護人員先救遊客。媒體關於從事山區教育工作29年的民辦教師田沛發、優秀司法助理員侯殿祿、青島港橋吊隊隊長許振超、“以殘缺之軀書寫美麗人生”的丁曉兵等報導,熱情洋溢地予以肯定。近年來有違歷史定論的文章在一些媒體上不時有所出現,文章為降清的明末將領吳三桂、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袁世凱翻案,吹捧汪偽政權高官漢奸胡蘭成,誣衊岳飛、吹捧秦檜、貶低魯迅、郭沫若等等。對這些, 都及時指出其錯誤。這些實例值得媒體采編人員借鑑。
2009年以來,他又被全國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聘請為全國社科研究課題招投標評審委員會委員,每年都要用一定時間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課題申報情況和需要資助的研究人才申報情況進行調研、分析,拿出自己的意見,在評標時投出自己莊重嚴肅、認真負責的一票。
對於新時期出現的新媒體,他滿腔熱情擁抱歡迎,並以實際行動給予支持、參與、使用、維護。他在新浪網、網易網都開了自己的微博、輕博和部落格,辛勤耕耘其中,不斷織織“圍脖”,。發表的一些人生感悟、時局感想等,常被“冬粉”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