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核材料與工藝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武勝(核材料與工藝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武勝,1934年9月23日出生於黑龍江阿城縣,核材料與工藝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60年武勝從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畢業,同年10月回國後的到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工作;1964年轉戰青海221,同年10月作為技術組組長承擔了氫彈中非常關鍵的氫(氘)化鋰部件成型技術攻關任務;1971年轉入三線著手新型號的研製定型;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4年擔任表面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勝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黑龍江阿城縣
  • 出生日期:1934年9月23日
  •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
  • 主要成就: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人物經歷

1934年9月23日,武勝出生於黑龍江阿城縣一戶闖關東的貧民家庭。
1948年9月,武勝考入松江省立行知師範學校。
1950年,國家對貧困家庭的學生髮放國家助學金,這讓曾經吃不飽穿不暖的武勝不再為生計而發愁,可以安心讀書。同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投身於抗美援朝運動中。
1952年6月,武勝復員回校,進入阿城第一中學高中二年級開始高中階段的學習。
1953年8月,武勝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阿城一中十分鮮見的學生黨員,多次被評為優秀學生、模範優秀學生幹部。同年作為唯一的一名學生代表當選阿城縣第一屆人大代表。
1954年9月,武勝保送留蘇預備部,開始了為期一年的俄語學習。
1955年9月,武勝踏上前往蘇聯的求學之旅,來到了位於烏克蘭第二大城市第聶泊爾彼得羅夫斯克冶金學院。
1956年9月,武勝轉入莫斯科有色金屬與黃金學院有色金屬壓力加工專業學習。
1960年6月,武勝完成4年學業,在同學中率先申請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畢業答辯,當場獲得冶金工程師稱號。隨後他立即向大使館提出回國申請。同年10月,回國後的武勝來到二機部北京第九研究所報到,開始第一顆核子彈核部件熱處理研製攻關。
1964年3月,武勝轉戰青海221,繼續進行核心部件的研製。同年10月,武勝轉入了熱核部件成型技術攻關工作,在技術負責人宋家樹的領導下,武勝作為技術組組長承擔了氫彈中非常關鍵的氫(氘)化鋰部件成型技術攻關任務。
1971年,武勝轉入三線著手新型號的研製定型。
1982年,武勝在中國核材料學會任常務理事。
1999年,武勝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武勝任中國核材料學會副理事長。
2004年,武勝任表面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1981年起,武勝在30餘年的時間裡,開創性地組織了高性能鈾合金研製、特種材料相容性與表面改性研究、材料表面防腐蝕保護技術研究、氚(氫、氘)及氦在材料中的行為研究等工作。
  • 科研成果獎勵
武勝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國防科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人才培養

20世紀80年代,核材料研究隊伍一度面臨青黃不接與後繼乏人的困境。在武勝及老一輩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成功組建並逐步發展壯大了核材料(1998年改為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點,他還親自擔任碩士和博士導師,為特種材料研究領域培養了一批科研骨幹和學術帶頭人。
為推動核材料及其部件研製的基礎研究與套用基礎研究的開展,吸引並培養研究所需的高端人才,1994年,武勝開始組織策劃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經過數年的努力,實驗室最終於2003年獲得國家批准建立。該實驗室是中國在金屬材料學科領域建立的第一個專門針對特種材料相容性研究的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擔任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後,在武勝的主持下,實驗室明確了以錒系材料與環境相容性研究、表面改性研究以及數值模擬套用研究等重點攻關方向。通過十餘載卓有成效的工作,實驗室不僅與國內一流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關係,各研究方向取得了諸多重大進展和科研成果,部分成果甚至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為國防裝備的研製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武勝對年輕科研人員尤其是自己的學生要求甚嚴,強調最多的就是“學習”。他說做學問的態度首先是嚴謹,其次是眼光要放長遠;他說不要盲目崇洋、崇拜國外專家,年輕人應該有自己的思考和創新;他說要密切關注材料學科前沿動態,結合實際大膽創新,中國人有智慧、有能力,也有信心把自己的事情乾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