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刊物,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合作交流,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使命目標,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8年1月8日,中央決定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九局。2月,改稱二機部九局。
1958年7月,經中央批准,開始建設定名為221廠的核武器基地,廠址選定青海
海晏縣 金銀灘 。
1958年10月10日,二機部黨組決定成立北京第九研究所;28日,啟用“北京第九研究所”公章,該日被定為建院紀念日。
1963年3月,在221基地具備了科研、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之後,集中在北京的科研人員放棄首都的優越生活、工作和學習環境,陸續遷往大西北,創造了中國“
兩彈 ”的輝煌業績。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學技術館 1964年2月,二機部黨組批覆,將九局、九所機構撤銷後成立“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221基地為“221研究設計分院”。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
核子彈 爆炸成功。
1965年3月6日,九院機關和221分院機關合併,院領導機構轉到221基地。
1967年12月1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九院轉歸軍隊系統,由
國防科工委 領導。
1968年2月,被授予軍隊番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九研究院”。
1965年5月,中央專委會批准建設代號為“九〇二工程”的核武器研製基地,分布在四川省的山區。
1969年10月,九院開始由青海搬遷至四川九〇二地區。
1973年7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取消九院軍隊番號,仍劃歸二機部建制。12月,二機部決定九院使用“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名稱。
1982年5月,
二機部 改名為核工業部,九院名稱變更為“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
1985年1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九院對外名稱使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
1987年6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撤銷青海221廠。
1988年4月9日,全國人大決撤銷核工業部,成立核工業總公司,九院名稱改為“核工業第九研究院”。
1983年9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九院建設布局進行調整,相對集中到綿陽,在四川綿陽開始建設新的科研基地,工程代號為“839工程”。
1990年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調整中物院管理體制,由國防科工委歸口管理,在國家計畫中單列戶頭,成為相對獨立的國防科研事業單位。同年,開始逐漸向新基地
綿陽科學城 (839工程新區)調整搬遷。
2000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國發40號文,調整國家相關部委對中物院管理的分工。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17年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共有在職職工約23000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10000人,技能人員近9000人,擁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 14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15人。
截至2015年2月,研究院入選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 ”第一、二層次人選33名。截至2015年6月,研究院入選國家“
千人計畫 ”57人。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擁有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傅思祖、胡海波、吳強、應陽君、姚軍、翁繼東、莫則堯等
科研部門 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擁有12個研究所,2個新型科研中心,100餘個科研室和30多個生產車間,有7個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研究院建有科技與信息中心、西南計算中心、成都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計量測試中心、環保工程研究中心等。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衝擊波物理與爆轟物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高功率微波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電漿物理國防重點實驗室等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核技術工業套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城市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煙氣脫硫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首批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重點實驗室 :中子物理學重點實驗室、高能雷射重點實驗室、複雜電磁環境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等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工程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電子工程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雷射聚變研究中心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套用電子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計算機套用研究所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雷射電漿研究所
設施資源 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擁有3萬多台(套)各類設備儀器。物理學主要科學裝置有:腫瘤治療用介質壁質子加速器、抗爆容器研製技術、液晶多光譜成像技術、超光譜成像技術、抗輻照X光CCD相機、高速攝影、PET配套質子回旋加速器、全光纖雷射干涉測速技術、特種電源、脈衝X光機等。力學與數學主要科學裝置有:超重環境模擬試驗裝置等。化學與材料主要科學裝置有:飛行時間模式極化中子反射譜儀、中子三軸譜儀、中子粉末衍射譜儀、高分辨中子衍射譜儀、中子應力譜儀、中子小角散射譜儀等。信息科學與電子科學主要科學裝置有:ZPJ40高速轉盤離心機等。
2009年成立的國家X射線數位化成像儀器中心擁有160kV顯微CT系統、450kV雙源雙探測器工業CT系統、6MeV高能工業CT系統、9MeV高精度大型工業CT系統、管道焊縫檢測系統等系統。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05年,研究院與中國科學院聯合申報的《神光Ⅱ高功率雷射實驗裝置》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截至2009年底,研究院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87項(含特等獎6項)、全國科學大會獎72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3200多項。截至2012年6月,研究院共獲國家技術發明獎71項,其中二等獎6項、三等獎32項、四等獎33項。
2013年,研究院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與
中國科學院 聯合申報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神光II多功能高能雷射系統》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截至2016年7月,近五年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國家自然科學獎 等2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570項。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由中物院研製生產的多個武器裝備接受了黨和國家檢閱。建成了
神光 Ⅲ、“
聚龍一號 ”、“
神龍二號 ”等一系列大科學試驗裝置,研發“低空衛士”雷射攔截系統。
學術刊物 期刊主要發表爆炸、爆轟、燃燒、衝擊波、衝擊動力學、高速碰撞、動高壓技術、雷射與電磁驅動的高能量密度動力學、材料動態力學性能、爆炸驅動與爆炸加工、工程爆破、抗爆結構與設計、爆炸力學計算方法和實驗測試技術、爆炸器材、爆炸安全技術等方面的論文、研究簡報以及科技動態等文章。
《
高壓物理學報 》創刊於1987年9月,是由
中國物理學會 高壓物理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承辦的一份學術雙月刊。
《高壓物理學報》 主要刊登高壓物理學科專家學者的最新科技成果,其內容主要有:動態及靜態高壓技術,人工合成新材料,高溫高壓下材料的力學、光、電、磁等特性,高溫高壓下物質的相變及微觀結構研究,動態及靜態高壓研究中的測試技術,以及高溫高壓物態方程等。
《
強雷射與粒子束 》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四川核學會1989年2月創辦的國內外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2003年改為月刊,2008年增加了
中國核學會 為主辦單位。
《強雷射與粒子束》 《
太赫茲科學與電子信息學報 》為電子信息領域的綜合性期刊,其前身為《信息與電子工程》,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主管,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電子工程研究所主辦、
四川省電子學會 協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2003年創刊。
《太赫茲科學與電子信息學報》 期刊於2008年被評為《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被《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 綜合評價資料庫(CAJCED)》、《中國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
CJFD )》、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網)等重要資料庫全文收錄,同時被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波蘭《
哥白尼索引 》(Index of Copernicus)和美國劍橋科學文摘(
CSA )收錄。
《Matter and Radiation at Extremes》是由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多個研究所與科技信息中心聯合創辦的英文期刊,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畫”,主要報導極端條件物理學領域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極端條件下的物理學、雷射與粒子束聚變、磁驅動聚變、脈衝功率技術與高功率電磁學和高壓物理與材料科學等欄目。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9月,研究院開設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
二級學科博士點 :基礎數學、計算數學、套用數學、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電漿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無線電物理、流體力學、工程力學、光學工程、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核技術及套用、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脈衝功率技術及其套用
二級學科碩士點 :基礎數學、計算數學、套用數學、理論物理、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電漿物理、凝聚態物理、光學、無線電物理、流體力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固體力學、工程力學、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光學工程、物理電子學、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套用技術、套用化學、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核能科學與工程、核燃料循環與材料、核技術及套用、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脈衝功率技術及其套用
教學建設 2015年,研究院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獲批為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
29 據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17年
博士研究生 、
碩士研究生 招生章程顯示,研究院2017年擬招收約111名博士研究生、160名全日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
碩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在校生總獲獎比例70%,一等獎學金12000元/學年占比14%,二等獎8000元/學年占比21%,三等獎學金4000元/學年占比35%。
直博生按博士身份繳納學費,入學第一學年享受博士生助學金待遇,免交第一學年學費,根據當年所修課程的層次階段確定身份參與學業獎學金的評定。
博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在校生總獲獎比例70%,一等獎學金15000元/學年占比14%,二等獎10000元/學年占比21%,三等獎學金5000元/學年占比35%。
博士研究生學制3年,學習年限3-5年。基礎課程學習主要在北京進行。
碩士研究生級別學制一般為3年,最長修讀年限(含休學)不得超過4年。第一年基礎課程學習按專業需求分別在北京、合肥、長沙進行。
合作交流 截至2012年4月,研究院先後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派出留學人員和訪問學者共2500餘人次。
2009年12月2日,
上海交通大學 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全面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簽署。
2012年10月21日,雲南省政府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2012年12月15日,
北京大學 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定。
2013年1月28日,
中國科學院 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2013年12月16日,
東南大學 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續簽了戰略合作協定。
2014年4月28日,深圳市政府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簽署的戰略合作框架協定。
2014年5月12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與
南華大學 戰略合作框架協定簽約。
2014年8月16日,
清華大學 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戰略合作協定簽字。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院徽以研究院英文簡稱AEP及包圍AEP的橢圓為元素構成的圖案,主色調為象徵科技的深藍色。
精神文化 核心價值觀: 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樑
中物院原黨委書記姜悅楷題字 兩彈精神: 愛國奉獻、艱苦奮鬥、協同攻關、求實創新、永攀高峰
中物院原黨委書記姜悅楷題字
使命目標 推動國防尖端武器及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確保中國戰略威懾力量始終安全、可靠、有效。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歷任領導 原黨委書記:姜悅楷
1958年10月,北京第九研究所建立,李覺任所長。
1964年2月,二機部第九研究設計院成立,李覺任書記、院長。
2007年8月-2015年9月,
趙憲庚 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