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碑(武則天無字碑)

無字碑(武則天所立無字碑)

武則天無字碑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乾陵無字碑,為武則天所立。位於陝西鹹陽市區西北方五十公里處的乾陵,在乾陵司馬道東側,北靠土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

乾陵,位於陝西鹹陽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或稱述聖紀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

無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乾隆年間《雍州金石記》有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

基本介紹

石碑簡介,位置簡要,制式概況,無字原因,民間說法,發現推斷,後世題字,地圖信息,

石碑簡介

位置簡要

乾陵,位於陝西鹹陽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危臘辨是唐高宗李治武則天的合葬陵,陵前並立著兩塊巨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述聖碑(或稱述聖紀碑)”,東側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
“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東側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自秦漢以來,帝王將相無不希望死後能樹碑立傳,而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正統女皇帝的石碑卻沒有刻一個字。

制式概況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是中國歷代群碑中的巨製,給人以凝重厚實料盛套愉,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
無字碑
無字碑
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線刻而成,龍騰若翔,栩栩如生。
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
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因而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
作為乾陵地面的主要大型石雕——辨喇槳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
無字碑雖未刻錄任何文字,但形制、紋飾已表達或者遠遠超過了文字所能表達的更為深層的政治社會含義。
碑上用一些藝術符號,比如用碑石超常規的巨大體量,用首方趺超越古今的奇特形制,用專屬皇帝的九尊龍紋來表明武則天的政治地位,這或許正是武則天或者唐中宗的明智之舉,故而使“無字碑”得以保留至今。

無字原因

民間說法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民間出現了四種說法。
無字碑
武則天
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
武則天從公元655年做皇后開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後參與朝政和掌握最高權力達五十年之久。
如果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二十一年。
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
她在政治上打擊豪門世族,並通過發展科舉制度,使得大量人才進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門壟斷;她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並整頓均田制,使社會經濟不斷上升,民戶數不斷增長;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並虛心納諫,職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
她加強封建國家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
無字碑
無字碑 乾陵
總之,武則天是屑蘭一個富有政治才幹和理想的人,在她統治期間做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
第一,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後竊居皇位。
第二,培養黨羽、建立宮廷奸黨集團,並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
第三,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會經濟發展呈馬鞍形,而武則天當政時處於最低處。
第五,在其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危害了國家的統一。職是之由,武則天無法為自己立傳,而只能以“無字碑”來為後世定基調
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
無字碑
無字碑
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複雜局面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士,為之讚嘆不已。
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
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
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後人去評價。
第四種:為維護道家統治,防止儒家登台,把儒生殺頸戲辣汗的血流成河,武則天知道歷史多數是儒家編寫,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聲將徹底成黑。
另外,還有幾種說法認為:
一是,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對武則天無法稱謂,是稱武則天為先帝呢?還是稱其為太后?二是,唐中宗雖然是武則天的兒子,卻曾被廢而復立,因而心懷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進一個21年的“武周”更是奇恥大辱,為了雪恨,故意立碑,讓她難堪、出醜。三是,如何撰寫碑文,評價武則天,一直爭論不休,由於沒完沒了,那碑就始終空著。這三種說法可信之處在於,帝王一般不會死前下詔對如何撰寫碑文評踏放鑽論自己發表意見的。
還有一說,武則天離世後,付墓肯政局動盪,無人過多關注,待人們重新關注,他的那段歷史早已眾說紛紜,真假難辨。

發現推斷

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厘米,寬5厘米,排列整齊。只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么,為什麼已經準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無字碑
無字碑碑額
歷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吒風雲幾十年,但“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周”恢復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只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後世題字

宋金(公元960—1234年)以後才有遊人題字於碑,成為有字碑。但是這些人大都沒有正統觀念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只顧自己宣洩,逮著一塊地方就舞起文來,弄的諾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前面的文字漫漶不清,後面的文字又鐫刻上去,疊床架屋,一盆糨糊。有感慨莫名的:“女主前朝事,千年恨未平”;有感慨當地百姓對武氏懷念和尊重的,詩云:“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青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郭沫若《詠乾陵》云:“千秋公案翻雲雨,百頃良田變土田。無字碑頭鐫滿字,誰人能識古坤元。”
無字碑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由於年代久遠,前人後人無法溝通、協調和照應,搞的雞零狗碎,毫無章法,其中惟有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旁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巍巍無字碑,歷經宋、金、元、明、清各代,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說得形象一點,它的確稱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質巨書。這可能正符合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幹和理想的人,在她統治期間做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歷史推進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
第一,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后,最後竊居皇位。
第二,培養黨羽、建立宮廷奸黨集團,並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
第三,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會經濟發展呈馬鞍形,而武則天當政時處於最低處。
第五,在其當政期間,曾失掉了安西四鎮,危害了國家的統一。職是之由,武則天無法為自己立傳,而只能以“無字碑”來為後世定基調
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
無字碑(武則天無字碑)
無字碑
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複雜局面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士,為之讚嘆不已。
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面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
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
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後人去評價。
第四種:為維護道家統治,防止儒家登台,把儒生殺的血流成河,武則天知道歷史多數是儒家編寫,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聲將徹底成黑。
另外,還有幾種說法認為:
一是,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對武則天無法稱謂,是稱武則天為先帝呢?還是稱其為太后?二是,唐中宗雖然是武則天的兒子,卻曾被廢而復立,因而心懷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進一個21年的“武周”更是奇恥大辱,為了雪恨,故意立碑,讓她難堪、出醜。三是,如何撰寫碑文,評價武則天,一直爭論不休,由於沒完沒了,那碑就始終空著。這三種說法可信之處在於,帝王一般不會死前下詔對如何撰寫碑文評論自己發表意見的。
還有一說,武則天離世後,政局動盪,無人過多關注,待人們重新關注,他的那段歷史早已眾說紛紜,真假難辨。

發現推斷

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時,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厘米,寬5厘米,排列整齊。只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面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么,為什麼已經準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
無字碑(武則天無字碑)
無字碑碑額
歷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吒風雲幾十年,但“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周”恢復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只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後世題字

宋金(公元960—1234年)以後才有遊人題字於碑,成為有字碑。但是這些人大都沒有正統觀念和尊重歷史的態度,只顧自己宣洩,逮著一塊地方就舞起文來,弄的諾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前面的文字漫漶不清,後面的文字又鐫刻上去,疊床架屋,一盆糨糊。有感慨莫名的:“女主前朝事,千年恨未平”;有感慨當地百姓對武氏懷念和尊重的,詩云:“乾陵松柏遭兵燹,滿野牛青草齊。惟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郭沫若《詠乾陵》云:“千秋公案翻雲雨,百頃良田變土田。無字碑頭鐫滿字,誰人能識古坤元。”
無字碑(武則天無字碑)
《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
由於年代久遠,前人後人無法溝通、協調和照應,搞的雞零狗碎,毫無章法,其中惟有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旁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巍巍無字碑,歷經宋、金、元、明、清各代,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說得形象一點,它的確稱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質巨書。這可能正符合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地圖信息

地址:乾陵風景區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