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注釋
[1]擎(qíng):舉。缽(bō):原指
佛教徒盛飯的用具。此指飯碗之類。
作品鑑賞
這首詩於
民國四年(1915)五月作於南京,此時南京剛經歷了北洋軍閥軍隊攻入的戰亂。詩人選取生活中的一個場景,通過親眼所見一群無家可歸、露地晚餐的流民的遭遇,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前二句描寫了難民的飲食和晚餐的情景,他們所食的飯菜是麥屑、野菊根等,“分羹擎缽倚籬門”點明詩題“晚食於露地”,寫出了他們的無家可歸。後兩句,以頭條巷為例,通過具體的數字寫出因為戰亂造成人民民不聊生,十室九空的殘酷現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見出詩人對國計
民生的關心。
作者簡介
陳三立(1851—1937),字伯嚴,號散原,
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
進士,官吏部主事。曾參加強學會,參與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後,以遺老自居,所作詩也表現這種
政治態度。1937年,日軍攻占北平,他在北平不食而卒,表現了民族氣節。其詩好用僻詞拗句,流於艱澀,是同光體的主要作家。有《散原精舍詩、續集、別集》及《散原精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