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藏經樓

正定藏經樓

正定藏經樓建於明萬曆丁未(1607年),位於正定城內北門裡街南側路西,是崇因寺內的建築遺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藏經樓
  • 地理位置: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城內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發展歷程,建築特點,
正定作為我國古代北方佛教文化的重鎮,境內曾寺院林立。據清光緒版《正定縣誌》載,縣城內共有大小寺院46座。其中以隆興寺和崇因寺為首的八座寺院規模宏大,僧徒眾多,並稱為正定的“八大寺”。如今隆興寺仍以規模宏大、國寶眾多而馳名中外,而同是“敕建”的崇因寺卻因時代的變遷而面目全非,所剩無幾了。為了探尋這座曾備受封建皇室青 睞、佛事活動盛極一時的佛教寺院的歷史及現狀,筆者查閱了有關史料,並走訪知情人士,現對這座古剎作一考述。
崇因寺位於正定城內北門裡街南側路西。據光緒版《正定縣誌》記載,“明萬曆丁未(1607年)僧無疑募建。內貯佛經新舊個一藏,乾隆丙午發帑重修。”而據寺內萬曆年間的碑文所記“粵崇因禪林,古之天王蘭若,罹兵燹,興廢弗稽於何代也。”說明此處早在明代之前就已經有寺廟香火,後毀於戰火,只是經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的重建,並命名為崇因寺才迎來了寺院的復興。
據史料分析,崇因寺的興盛與萬曆皇帝及其生母慈聖皇太后的扶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明中葉以後,隨著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佛教寺院重新興盛起來。萬曆年間,神宗皇帝的生母、慈聖皇太后十分崇佛。據載,李太后(即慈聖皇太后)有許多好佛之舉,如將北京房山雲居寺內雷音洞所藏佛舍利一定迎入慈寧宮供奉①;結交高僧德清(即憨山大師);在英華殿內做佛事並親手種植菩提樹等。由於李太后的崇佛,萬曆朝各處建造佛寺常得到朝廷的支持。如阜外八里莊的慈壽寺及永安塔,就是李太后為“穆考薦冥祉,神宗祈胤嗣”而修建的;浙江普陀山上的鎮海寺即為萬曆八年(1580年)建造,並得到皇帝所賜“護國鎮海禪寺”額;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對普陀山上的普濟寺撥款修復後賜額“護國永壽普陀禪寺”;還有位於上海南郊的龍華寺在萬曆年間受賜毗盧佛像、金印等物後,成為天台宗十剎之一②。據張居正文集所記的敕建承恩寺、敕修東嶽廟等碑文曰“出內帑銀若干”、“出宮中供奉金若干兩”等,可見李太后崇佛之心,其工程所費也就可想而知了。許多寺院都留下了與之相關的建築與碑文。正定崇因寺現存一通“敕諭一道”碑,此碑刻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二月。碑陽刻聖旨全文,內容記述了萬曆皇帝“敕諭敕賜護國崇因寺開山第一代住持性定僧眾人等”。特賜崇因寺“佛氏藏經舊刻六百三十七函”,並特差“太監王忠齋請前去彼處供安”。碑陰之募緣疏中又記“今安圓回三級千佛金像”(即今毗盧佛像),我當今皇上同聖母慈聖皇太后老娘娘御製所造。今展拓重修,建四方大殿(即毗盧殿)。”由此可見,崇因寺的興建即是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寺內所供主尊毗盧佛也應是萬曆皇帝及其生母為了表明皇恩浩蕩、“光明遍照”、“遍一切處”而敕賜的。綜合碑文及上述資料推測,崇因寺當年建好後的寺額應為萬曆皇帝所賜的“護國崇因寺”。自萬曆年間奉敕重修後,崇因寺成為當時香火鼎盛、僧徒雲集的佛教活動場所。
入清後,崇因寺依然受到皇室的重視和青 睞,乾隆皇帝曾經三次駕臨崇因寺,並留下了御碑和詩文.據寺內原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御碑所記,乾隆帝曾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展謁五台,途徑正定,時隆興大佛寺落成瞻禮之暇訪崇因遺蹟”,因見“禪宇荒蕪,經幢就圮,爰發帑命吏重葺新之”。五十一年,崇因寺已修葺完工,乾隆帝第二次來到寺院,見“門殿樓閣奐如翼如,垣墉仡如,堂舍櫛如……毗盧寶幢、須彌石座體相莊嚴,一一湧現,壞著成之,故者新之……”遂御筆寫下碑文。五十七年(1792年),乾隆帝駕臨正定,又一次巡幸崇因寺,他作詩感悟“崇因”曰:(壬子孟夏崇因寺作)崇因寺久廢,丙午為葺成。葺成雖實果,崇因乃虛名。阮思因為所,則其果號能。能所本是幻,因果又豈誠?崇者復屬誰?金仙默弗評。乾隆帝三臨崇因寺,使該寺名聲大震,成為正定府顯赫的佛教寺院。
清代後期,在國力漸衰的情況下,崇因寺仍然保持著北方佛教名寺的地位。據載,道光年間,正定知府沈濤令人遍訪州縣寺觀,抄錄、拓印各地碑碣,並將一些珍貴的佛教經幢、碑碣遷入崇因寺內妥善保持。但隨著國衰民窮的日益加劇,崇因寺逐漸冷清下來,尤其是民國以後,軍閥混戰、戰火摧殘,至解放初期,崇因寺已經是殿閣圮敝,雜草叢生了,建國後,崇因寺先後被華北軍區後勤部製鞋廠、正定二中、教師進修學校等單位占用。為了便於保護那尊精美絕倫的御製銅鑄毗盧佛,1959年,經河北省文化局批准,將寺中尚存的毗盧殿及毗盧佛像一同遷建於隆興寺保管。20世紀90年代,恆山東路的修通,更是將崇因寺攔腰切成兩段,南半部又建起住宅樓,至此,崇因寺遺址僅存琉璃照壁、藏經樓兩座建築,已無寺院模樣了,可說是名存實亡了。
關於崇因寺鼎盛時期的規模已無資料可考,筆者通過走訪四位知情老人(原崇因寺僧人劉慶福,原崇因寺僧人之兄米大本及與寺院相鄰而居的武雲路、楊夢熊),並根據現場測量可知:寺院南北長170米,東西寬86米,占地14620平方米,約22畝地。寺院主體為中軸線布局,自南而北依次為:琉璃照壁、石獅、無梁殿、鐘樓、鼓樓、天王殿、東西配殿、毗盧殿、藏經樓,是佛事活動場所。在主體的東側建有僧舍、方丈院,俗稱東跨院。西側俗稱西跨院,為長工住所,牲口棚以及農具存放地,大門西側建有關帝廟,面闊3間,布瓦硬山頂,供有伽藍神關羽。在大門前東西兩側各建有南北走向牌樓一座,東側牌樓前即為南北大道(北門裡街),大道之東尚有一照壁與牌樓相對應。
崇因寺的建築雖然已所剩無幾,但它在歷史上曾是正定八大佛教寺院之一,也是正定佛教寺院興衰史的歷史見證,值得一書。

發展歷程

崇因寺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據《正定縣誌》載,明萬曆三十五年僧無疑基建,清乾隆五十一年重修,因年久失修,現已出現險情。1982年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藏經樓為崇因寺內的建築遺存,為二層灰瓦硬山頂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二間,通面覽23米,進深9.5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