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城

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城

本書《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城》在畫頁上挽留文明的消失。全書1000餘幅實拍彩色美圖,全景展現五千年古老中國的古村、古城、古橋、古道、古關、古民俗等風物人情。用一冊書,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文明全彩呈現,讓歷史不再黑白,歷史因此變得鮮活而靈動!

基本介紹

  • 書名:《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古城》
  • 又名:Vanishing 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 作者:李敬東 黃義軍
  • ISBN:978-7-5150-0369-6;7-5150-0369-3
  • 類別:科學與自然
  • 頁數:216頁
  • 定價:29.80元
  • 出版社: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07-30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叢書:北京時代華語圖書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目錄,

編輯推薦

拯救消失文明國家工程,圖文全紀錄。
1、這不是聳人聽聞!也許你能看到,但你的子孫不一定能看到!
這是比故宮更難保護的文明記錄,驚心的數字還在變大:中國有129種語言,但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活力未被激發,而且還有二三十種語言處於瀕危狀態;長城已有近三分之二被腐蝕;幾乎每天都有優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失傳和消失;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古村落7年銳減兩千個……古城、古村落、古橋、古道、古關隘、古河渠、古民俗,這些曾經輝煌燦爛的中華古文明,正在悄無聲息地離我們遠去……
2、在風物中駐足的省思之旅,我們不能用含淚的目光與它們在凋謝之路上同行!
這是一次傷感的文明巡閱,歷史的標本就在我們身邊,展現了我國朝代更迭的頻繁、帝王居所的繁華、百姓生存的智慧,在現代化的咆哮中和城鎮化的機器轟鳴聲中,河道遭淤積、城牆被風蝕、祖屋遭強拆、古橋被泥掩.....在把五千年文明留於書案的同時,我們又該做何感想和擔當!
3、在畫頁上挽留的文明消失,1000餘幅實拍美圖,五千年文明全彩呈現,讓歷史不再黑白!
全書1000多幅彩圖,全景展現古老中國的古村、古城、古橋、古道古關、古民俗等風物人情。用一冊書,把五千年文明搬回家,歷史因此變得鮮活而靈動。
4、經濟實惠,物超所值,免費帶您領略英雄凱歌的悲壯、帝王居所的繁華、百姓生活的智慧!
不足兩百元,搬回華夏根。這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濃縮了華夏文明的精粹,既可給中小學生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也為資金不足旅遊的俊男靚女免費導遊,同時也是規劃設計人員的決策高參。

內容簡介

這可能是一次傷感的巡閱,歷史的標本在身邊,我們同它一起老去。正在消失的中國古文明系列以恢弘的視野,高度的文明自覺,用充滿情趣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圖片,從古村落到古城、從古河渠到古橋、從古道到古關隘、從古民俗到古文明,帶你在歷史和民俗的畫廊中詩意行走。一千多幅美圖,權威考古專家的解讀,展現了朝代更迭的頻繁、帝王居所的繁華、百姓生存的智慧。歷史因此而變得鮮活靈動。從洞穴走向平原,再從聚落走向城市,在人類向文明邁進的步履中,有過輝煌與夢想,也有過苦難與艱辛。或許在我們生活的城市的某一個角落,有一方碑石,或者一間古亭,一段古木,它們並不起眼地站立於此,卻一定蘊藏著長長的故事,它們或許並不美麗,但那是關於我們自己的城市的故事,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共同的記憶。讓我們走進那些消失中的古城,去了解、去發現、去留住它的歷史勝跡吧。

作者簡介

黃義軍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歷史地理、歷史考古與古陶瓷研究。

序言

尋訪古代城市的源頭
——從“萬國林立”的古史傳說時代開始

中國人都稱自己為炎黃子孫,炎帝與黃帝是傳說中上古的兩個偉大的部落首領。炎帝與黃帝生活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真正意義上的文字,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一樣,這一時代的歷史只通過“口耳相傳”的辦法流傳下來,因此,有的學者稱之為古史傳說時代。直到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人們大概對上古的這段傳說仍然深信不疑,所以,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將黃帝等五個上古人物的事跡寫進了他不朽的著作《史記》中,將他們作為信史的開篇。據說五帝時代,天下戰爭連綿不斷。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黃帝部落逐漸強大,傳說他曾與炎帝在阪泉作戰,又與蚩尤在涿鹿較量,他以武力東攻西討,南征北戰,終於統一了黃河中游的廣大地區,建立了中原大聯盟,奠定了華夏古國的基礎。
《史記》記載:“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這五城十二樓究竟在何處,已無從考證。但考古學家還真的找到了距今五六千年的古城,這些城址表現的功能及出土遺物反映的文化面貌,與史書記載的炎黃時代有著驚人的相合之處,也證明在其後的大禹時代,天下萬國林立,絕不是無稽之談。
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生命之源,最早的城址也在它們的懷抱中得以孕育。
早在20世紀20年代,考古學家在山東章丘城子崖發現了一座公元前2600年的龍山文化古城。近五十年來,史前城址已有眾多的發現,這些遍布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古城址,大都建於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一段時間,集中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華北平原地區、長江中下游兩湖平原以及太湖平原、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和內蒙古高原河套地區。
這些城址普遍面積不大,一般建在河流兩岸的高地上,絕大多數古城有土築的城圈,在城圈外面還挖壕溝,有些城垣本身就是用開挖壕溝的土堆築而成的。由於南北方自然環境的不同,古城也顯示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黃河流域的史前古城以方形居多,先民們利用黃土的直立性,將城垣修築得又高又陡,還用石塊或捆綁在一起的棍棒夯打土層,有些地區還出現了先進的版築法。這種險峻而堅固的城圈成為護衛古城的第一道防線。
在中國文明的另一個發源地——長江中下游地區,由於這裡湖網密布,地形複雜,史前古城一般不太規整。南方粘濕的土壤無法像黃河流域一樣夯打成陡峭的城垣,所以先民們巧妙地利用水鄉澤國的地理環境,在城外缺乏自然水域的地段,挖出寬大而深陷的壕溝,並使它們與附近的河流或湖泊相通,類似後來的護城河。有人稱這類城為“水城”,因為這裡的一切都離不開水的作用,壕溝保護著古城的安全,水門供城內的人出入並提供自然飲水。
在內蒙古中南部河套地區發現的石城,則是另外一番景觀。先民們從這一帶發達的基岩中就地取材,將城建於河流兩岸地勢險要的崗阜或山峁之上,根據地勢險阻修建城垣,只在一些不利防禦的地段以大石砌出城垣,在形狀不規則的石城內多見石砌房屋。
如今走在無人的曠野,看著突兀其間的土垣,環抱它的是斷斷續續的水域,農家的炊煙在不遠的前方裊裊落落。你很難將眼前的這一幅景觀與一個民族的文明史聯繫在一起。然而,當考古學家揭開它們那厚重的沉埃,把一幕幕驚奇的發現展示眼前,我們分明看到這些雛形中的城市,書寫著一段中華民族從蒙昧走向文明的歷史。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新的設防城市周圍屹立著高峻的圍牆並非無故,它們的壕溝深陷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們的城樓已經聳入文明時代。”
成排的房基,成為龍山文化城址的標誌之一,奠基坑與祭祀遺存已經習見,燒制陶器的窯址和冶鑄青銅的遺存也時有發現。河南淮陽是傳說中的東方民族首領“太昊”的根據地——史稱“太昊之墟”,淮陽平糧台古城的南城門兩側發現了門衛房,在門道下及城內多處還發現鋪設有陶製排水管道,這種形成規模的排水系統,是這個時代出現的新事物。史前古城成為集居住、生活、宗教禮儀、生產、交通和埋葬功能於一體的新的人居環境。
鯀是上古治洪專家禹的父親,傳說他只會用一種叫“息壤”的神物堵水,卻不會疏通河道,弄得天下泛濫,以致遭到天帝的懲罰。雖說他治水無方,卻能造城。古人說“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不管他是不是城的創始者,衛君和守民的確是史前古城的兩大功能。
商和西周時期通過分封制產生了一批據點式的城邦國家,它們星羅棋布地呈點狀分布在中國大地上,城邦國家之間是大片無主的空地。商人將統治地域根據距離國都的遠近分成五個不同的部分,即五服,首都附近五百里的地區叫作“甸服”,在地理秩序中是最高的一級;其次每五百里一個等級,依次為侯服、綏服、要服,最偏遠的地區則稱之為“荒服”,在地理秩序中是最低級的。這是一種基於血緣政治的空間布局。
到了東周時期,一些諸侯國開始設立郡縣,郡縣的出現標誌著地緣政治對血緣紐帶的取代,一些擺脫了分封制約束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規模的造城運動由是展開。在它們成長的初期,多以一種小型軍事城堡的面目出現。出於征戰的需要,列國都城可能在一些主要的城市間遷徙不定。如楚國曾先後在郢(今湖北江陵)、陳(今安徽壽春),魏國曾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大梁(今河南開封),晉國曾在晉陽(今山西太原)等地定都。早期城邦間的隙地被列國瓜分,疆域的觀念得以強化。
隨著統一的中央集權王朝——秦朝的建立,郡縣製作為一種成熟的制度得到了推廣。東周時期眾多的列國都城統統被納入了郡縣制系統,它們不再是防衛森嚴的國君處所,而成為一座座失去特殊光環的地方城市。在一個統一王朝里,都城與地方城市已經有了明確的分野。東周時期各封國內大大小小的城市,構成了秦帝國龐大的城市網路的基礎。它們被劃分為郡、縣兩級,其官員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新興的地方城市如眾星捧月一般拱衛著都城,它們都有著悠久的歷史,便利的交通或豐富的物產,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而日益繁華。
到了漢代,被分封的諸侯王們多從中選擇一些基礎較好的城市作為國都。西漢初期各諸侯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在封國內享有很高的自主權,作為諸侯國首府的城市,客觀上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洛陽、邯鄲、臨淄、宛(河南南陽)、成都和番禹(今廣州)在當時都是聞名全國的大城市,薊(今北京)、陽翟(今河南禹州)、江陵、壽春(今安徽壽縣)等也稱得上一方都會。西漢中期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和海上航線的拓展,對外貿易發達起來。急劇增加的人口與社會財富,為城市的成長與繁榮創造了條件,已有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一些地處交通要道的村聚也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20世紀以來,中國的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發現近百處漢代城址。考古發現表明,它們或沿用或改建了東周以來的舊城址,或在毀棄的戰國城址旁另建新城,或從前代聚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在許多城址附近發現了冶鐵、制陶和鑄錢遺址,一些城址的外圍辟出了專用公共墓地,密集的墓群和豐富的隨葬品蘊含著城市生活的信息。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在河南洛陽西郊的澗河東岸小屯村,發掘了深埋於地下的漢河南縣城,它是在周王城故址上修建的,位於周王城中部。城址平面近方形,有夯土築造的城牆,在城內中部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半地穴房址,房址內堆積了瓦當、筒瓦、板瓦和殘陶器。殘陶器上有“河南”、“河市”、“河亭”等戳印字樣。房址附近出土了“河南太守章”、“雒陽丞印”的封泥,表明這裡可能是官衙所在。在城內中部偏東,清理出了一處東漢時期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居住區。內有石子路、水井、水道、糧倉和石磨等加工糧食的工具以及鐵制農具、紡輪等。
在秦漢長城沿線,還存在一類特殊的城市——邊城,它們規模普遍不大,但一般有土築的城垣。在一些較大的城址中,可辨認出官署、民居、街道,有的還附有城郭和烽火燧。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金塔縣境內的居延烽燧遺址,是公元前1世紀初至公元2世紀初的邊塞屯戍遺存。20世紀30年代以來,考古學家在此發現了大量的漢代簡牘,經過釋讀,發現這些簡牘絕大部分是漢代邊塞上的屯戍檔案,一小部分是書籍、歷譜和私人信件。由於數量巨大且內容豐富,居延漢簡被稱為繼敦煌漢簡發現以來,最重要的漢代邊塞屯戍文書。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由統一走向了分裂。一些擁有武力的漢族官吏或邊疆民族部落首領,在各地的中心城市建立起割據政權。戰國秦漢以來的郡縣城,如武昌(今湖北鄂州)、成都、建鄴(今南京)、鄴城(今河北臨漳)、平城(今山西大同)第一次登上了都城的舞台。
分裂時期頻繁的戰事和政權變更,使得城市在功能上更多地體現了軍事防禦的需要。這一時期的地方城市一般規模不大,但大都修建了較為完備的防禦設施,如馬面、女牆、瓮城等。
公元6世紀末,隋統一中國,一個新的繁榮時期到來了。這一時期,不僅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長安城,而且由於工商業的發展,一些區域性的政治中心和水陸交通要衝,成長為較大的商業城市。唐代最著名的城市,除了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還有揚州、益州(今成都)等地方中心城市。
宋、元、明時期是中國城市經濟大發展的時期,地方城市從數量和規模上都大大超過了前代。舊有的州縣城市在這一時期繼續沿用,且規模擴大。尤其是南方地區的一些州城,進入宋以後,城區均向四周有了較大的擴展。在一些兩河交匯處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現了許多日出而聚、日落而息的商品集散地——墟市,隨著定居人口的增多,逐漸形成市鎮。純粹以經濟生活為主的市鎮與作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傳統城市截然不同,它們是中國城市舞台上生機勃勃的新生事物。
在金元統治區內也出現了大量新的地方城市。據統計,僅考古發現的金代城市就達200座以上,它們分布於主要交通線沿線,或分布於都城周圍,城市規模一般不大,這些城市如今多已廢棄。
這一時期的地方城市中還有一類專門用於軍事防禦的城堡。例如,在南宋後期的宋蒙戰爭中,為抵禦元軍的進攻,各地修建了大量的軍事性城堡。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些城堡大多成為廢墟。明代則在東南沿海一帶,為抗擊倭寇入侵,修築了一些小型的城堡,位於深圳龍崗區的大鵬古城,就是其中保存完好的一座。
從文明早期林立的小國,到東周秦漢時代的郡縣,地方城市走上了歷史的舞台。如果說作為政治中心的古代都城是一國經濟、文化與藝術成就的最高體現,那么遍布於中國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地方城市,則以其繽紛的個性裝點著中國古代城市的大觀園。在這些城市裡,也同樣誕生著名垂青史的人物、偉大的發明、醉人的藝術,它們或許留在現代城市的腳下,或許已經成為廢墟,但作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載體,卻是我們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從洞穴走向平原,再從聚落走向城市,在人類向文明邁進的步履中,有過輝煌與夢想,也有過苦難與艱辛。或許在我們生活的城市的某一個角落,有一方碑石,或者一間古亭,一段古木,它們並不起眼地站立於此,卻一定蘊藏著長長的故事,它們或許並不美麗,但那是關於我們自己的城市的故事,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共同的記憶。

目錄

緒 論 01

第一章 群星璀璨——中國古代的都城

第一節 封邦建國:商周時代的都城 003
商和西周時期通過分封制產生了一批據點式的城邦國家,它們星羅棋布地呈點狀分布在中國大地上,城邦國家之間是大片無主的空地。到了東周時期,一些諸侯國開始設立郡縣,郡縣的出現標誌著地緣政治對血緣紐帶的取代。

第二節 營國之最:統一王朝的都城 023
三代以降,中國歷史進入有確切紀年的時期。自秦始皇建立第一個統一王朝開始,各王朝的更替呈現出創立、發展、興盛到衰落、滅亡的周期性變化。其間,統一與分裂成為兩個交替的主題,但統一終究是中國歷史的大勢。在統一的時代,中國的都城發展以及相應的經濟、文化都達到一個時期的高峰。

第三節 浪花淘盡英雄:分裂時代的都城 037
分裂時期頻繁的戰事和政權變更,使得城市在功能上更多地體現了軍事防禦的需要。這一時期的地方城市一般規模不大,但大都修建了較為完備的防禦設施,如馬面、女牆、瓮城等。

第四節 邊疆民族地區的都城 044
這些城市大都湮沒於沙海,難尋蹤跡,少數城址為後人發現,它們帶有異域風情的文明無不震撼世界,讓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為之痴迷。樓蘭遺址、尼雅遺址就是其中最偉大的發現。

第二章 山川形勝——都城的選址

第一節 高屋建瓴:北京 063
巍巍群山給北京城帶來了君臨天下的王者之氣,涓涓的河流又帶給這座城市以無限的生機。從北部和西部的山地中,永定河、潮白河等大大小小的河流奔涌而出,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北京城市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二節 披山戴河、四塞之固:西安 065
由於造化的情有獨鐘,這塊宜人的土地至遲在公元前一千年就開始了都市的進程,而且一走就是十個多世紀。三面環山的關中平原,東臨黃河,只有函谷關一線開向東方,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山川形勢十分險要。先後有13個王朝在這裡建都,前後長達1140年之久。西安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歷史最久的城市。

第三節 天下之中:洛陽 068
在交通與信息都不夠發達的時代,尋求國土的中心,是古代政治家選擇都城的重要原則。因此,從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起,洛陽就被認為是一處建邦立國的寶地。

第四節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南京 072
長江天塹橫亘西北,東南和南面群山連綿起伏,城內外岡巒林立,河網密布。東郊的鐘山聳入雲天,與西邊的石頭山遙相呼應,恰如兩位守衛著金陵門戶的武士。諸葛亮曾讚嘆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第三章 拂去塵埃——都城的布局

第一節 中原地區都城的布局 077
揭開城市史的篇章,不難發現,中國的都城布局走過的是一段自成體系、獨立發展的道路,就像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城市的血脈也絕無僅有地得到延續。從蒙昧的史前時代到近代社會,當我們透過古都濃妝的外表,會發現她們蘊含著飽滿而鮮活的個性。

第二節 邊疆民族地區都城的布局 118
眾多邊疆民族政權往往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世界交流的紐帶,它們的國都也帶上了中西文化交融的色彩。儘管漢文化在這些城市的某些方面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從它們遺留的廢墟上,更令人驚嘆的是那些富有異域風情的遺存。

第四章 世事滄桑——巍巍古都今安在

第一節 山河為證:飽經風霜的古都 134
一部古都史總是與人類血雨腥風的仇殺、肆無忌憚的摧殘無法分開,非但長安和洛陽,中國古代眾多的都城都走過這樣的路程。

第二節 彼黍離離:沉寂於荒野的古城 141
更多的都城,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它們毀於戰火或天災後,荒草壓徑,城頹宮廢,無人問津。置於荒野的都城遺址,只是考古學家手中的無字天書,通過對他們的解讀,這些沉寂多年的古城方能重返人們的視野。

第三節 黃沙掩埋的輝煌:逝去的綠洲古城 144
尼雅人在不斷追求更富庶的生活時,卻付出了破壞生態環境的代價。綠洲脆弱的生態組合,經不起人們無節制的開發,水源、植被資源的過量使用,負面影響日漸嚴重。土地沙漠化,沙丘位置的變化,導致河流改道,使城市失去賴以為生的水源,人們不得不放棄故城,遠走他鄉。

第五章 人文淵藪——古城勝跡擷英

第一節 西安 152
作為中國文化最悠久的古都,西安有著眾多的歷史遺蹟,涵蓋了從距今六千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各個歷史階段。游古都西安,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多年來的物質文明,可以說是認識中國歷史的一個有趣而實效的途徑。

第二節 杭州 155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讚美。杭州在元朝時曾被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第三節 洛陽 160
這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號稱國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餘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

第四節 開封 162
發生在1127年的靖康之變,結束了北宋在開封167年的統治。在此後的歷史時期中,開封做過金國20年的首都,也做過明王朝早期的陪都。它一直以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行政中心的地位活躍於歷史的舞台。古老的開封給我們留下了不可勝數的名勝古蹟,其中最著名的有鐵塔、龍亭和相國寺。

第五節 北京 168
三千年的城市發展史,近八百年的都城史,給北京城留下深刻的印記。以巨大的廣場和輝煌的古代宮廷建築為代表,北京的人文歷史資源厚實得鋪排不開。

第六節 南京 176
南京是中國南方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都,這裡有鐘山、玄武湖、莫愁湖、棲霞山、秦淮河等眾多的風景名勝區,不僅有江南水鄉的宜人自然風光,而且有著各個歷史時期的名勝古蹟。自古以來,金陵就是文人學士遊歷懷古的佳處。

第六章 群星璀璨的地方城市

第一節 一方都會 185
大約在唐宋之交,集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為一體的傳統城市功能發生了分化。隨著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以獨立的經濟中心的身份閃亮登場。揚州、淮安等城市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二節 海洋城市 199
在內地城市功能發生分化的時候,沿海地區的泉州、廣州、寧波、福州等口岸城市也興旺起來,它們是中國最早接觸海洋文化的城市。這些城市在為封建王朝帶來巨大貿易利稅的同時,也出色地充當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第三節 山水城市 208
山水城市桂林、園林之城蘇州等,無不憑藉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美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中國城市的瑰寶。

第四節 民族古城 221
中國儒家文化的聖地曲阜、納西文化的寶庫麗江以及蒙、藏文化中心的呼和浩特、拉薩等,它們共同構成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多彩的歷史寶藏。

未完的結語 23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