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笑的金沙江

歡笑的金沙江

李喬的代表作。第一部《醒了的土地》描寫的是涼山彝族解放初期的生活與鬥爭,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作品中較早反映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勝利的長篇小說,曾被譯成俄文、英文介紹給外國讀者。第二部《早來的春天》描寫的是涼山地區1956年的民主改革運動,展現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奴隸與奴隸主之間的階級鬥爭。第三部《呼嘯的山風》,描寫的是彝族幹部、民眾密切配合,粉碎國民黨殘部勾結反動奴隸主發動的叛亂。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圖書鑑賞,作者介紹,

內容簡介

《歡笑的金沙江》,1956年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初版。《歡笑的金沙江》是一幅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廣闊歷史畫卷。充分反映鬥爭的複雜性,是《歡笑的金沙江》(第一部)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兄弟民族的人物形象是《歡笑的金沙江》又一突出成就。《歡笑的金沙江》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歡笑的金沙江》的主要缺點是:在情節結構上,“平順有餘,波俏不足”;在人物刻劃上也比較粗略。
50年代初,中國西南地區解放時,有一小部漏網的胡宗南殘匪,從成都逃進川西的彝族聚居地涼山里,直竄入靠近金沙江的這一地區。解放前,因為民族隔閡,很少有外人到過那裡;解放後,因為情況特殊,人民政府還沒派幹部到那裡去工作。那些土匪就在那裡利用民族隔閡,造謠欺騙,有幾個頭人就上了他們的當,收留了他們,讓他們在那裡活動起來。他們成立了偽江防大隊,封鎖起金沙江,同江這邊對立起來。
《歡笑的金沙江》自1955年7月1日修改完畢,1956年2月份第一版的出版發行至今已整整40年。40年來文學的發展和人們對文學的認識與40年前已經大不相同。用今天的眼光看《歡笑的金沙江》這樣一個歷史性的文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這關係到怎樣閱讀歷史文本和給作品定位的問題。如果我們不急急忙忙地給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行為活動做簡單的價值判斷,而是心平氣和地、理性地重新回到歷史的語境,尤其是把《歡笑的金沙江》這樣的歷史文本放在中國當代文學發展的背景上看,才有可能真正讀解歷史文本,並給它以科學的、合理的定位。

圖書鑑賞

這是李喬根據親身經歷寫成的一部長篇小說。在此之後,他又寫出了這部小說的兩部姊妹篇:《早來的春天》和《呼嘯的山風》:有些人將此三部小說合稱為《歡笑的金沙江》三部曲。只說這第一部,它被稱為當代文學史上“十七年”中“表現少數民族的生活勞動和鬥爭的傑出的代表作之一”。
選材
這部小說在選材上是比較有特色的,寫解放涼山,並沒有去寫戰鬥場面(只是在結尾很虛地、筆墨極節省地點了幾句),而是著重寫在兩岸對峙的情形下,共產黨的政策如何過江。這樣的選材有利於作品寫得更細膩、更緊湊、更深刻。使人閱讀起來也總有箭在弦上的緊張感。
歡笑的金沙江
人物形象
李喬是個生在彝族、長在彝族的彝族作家,對彝族有著深刻的了解,所以他對人物性格的描寫很準確、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彝族幹部丁政委,還是黑彝磨石拉薩、沙馬木札,還是涼山奴隸阿火黑日,都寫得較為形象,並且也有一定的深度。丁政委是經過長征鍛鍊的黨培養多年的彝族幹部。
小說注意從他性格的豐富性中表現他堅持黨的政策的原則精神。他受黨委派,主持涼山分工委會的工作,可謂責任重大,客觀上需要他具備很強的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他被攔在金沙江對岸,眼見親人在江對岸艱苦地生活、受土匪的欺騙與蒙蔽,心情是很矛盾、很複雜的。
從感情上講,他“巴不得馬上帶著部隊跨過江去,消滅那些土匪。”但理智和黨的政策紀律告訴他絕不能感情用事。他首先自己和自己激烈地鬥爭,然後又頂住下面幹部的壓力,堅持在政策過江以前不使用武力。而一旦時機成熟,他又立刻揮師過江、果斷而迅速,表現了他審時度勢、巧妙靈活的採取措施的領導能力。他趁深夜指揮部隊過江,卻不去驚動磨石拉薩他們,又表現出他極其自信的一面。
沙馬木札和磨石拉薩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較成功。他們同是頗有實力的黑彝,同是受到了土匪們的蒙蔽,但是作者寫出了他們各自性格的特點來:沙馬木札更機靈,腦子轉得更快一些,所以他沒去喝血酒;過江後讓娃子從側面打聽解放軍將來斗不鬥黑彝。磨石拉薩比較起來就較憨厚、直爽、感情用事,決定下得往往倉促,不經細緻考慮,所以他反覆多次才過江去找解放軍。娃子阿火黑日在這部小說中雖然占的筆墨不多,但由於作者抓得準確,寥寥數筆,輪廓就出來了:質樸、厚道、勇敢、誠實、敢愛敢恨。總之,這部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較為成功的,也是小說最大的特色所在。
敘述結構
小說在敘述結構上採取的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方式,涼山里和解放軍這邊交替進行,兩者又以來回過江為聯結線,而且緊扣書名當中的“金沙江”,敘述技巧掌握得比較嫻熟。小說的語言非常質樸,沒有絲毫的華麗辭藻,明白如話,但在這種表面的樸素、隨意下邊,又可看出作者的匠心所在、功夫之深:因為書中幾乎沒有什麼浪費的筆墨,每個段落,每句話都很精練。人物對話既樸素、精練,又符合人物,感染力較強。
特色
另外這部小說還有一難能可貴之處:雖然全篇都是在寫少數民族,卻絲毫沒有那種為表現所謂的民族特色而獵奇逐異的描寫,沒有那種為引人注目而故作驚人的渲染。作者憑他對自己民族的深厚情感和豐富的生活知識、經驗,用質樸的語言老老實實地記述了涼山的解放過程。那些看似平凡的事件,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緊湊地聯繫在一起,達到了藝術的真實,這要比那種奇異風俗胡亂拼湊、堆砌強千百倍。當然,這部小說現在看來也有一些缺陷;比如在深度上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個別地方尚可再精練一些。

作者介紹

李喬,原名李橋安,雲南石屏人。少年時曾到箇舊當礦工,國中畢業後在東陸大學(雲南大學前身)預科讀過一年書。1929年流浪到上海,在窮苦生活中讀了魯迅、茅盾、郭沫若等作家的名作,被吸引走上左翼文學創作的道路。處女作中篇小說《未完成的鬥爭》,獲創作社出版之《現代小說》無名作家處女作徵文獎(共3篇)。第一個長篇《走廠》反映箇舊礦工生活,經茅盾介紹編為《天馬文學叢書》,因瀘戰爆發未出版,巴人將稿帶到南洋被毀。
他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中國西南地區涼山彝族人民的生活風貌。長篇小說《歡笑的金沙江》是其代表作,反映解放初期在黨領導下,消除民族隔閡,團結對敵的鬥爭,文筆樸實、自然,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破曉的山野》反映大小涼山民主革命(由奴隸制到社會主義)的複雜尖銳鬥爭,曾發生一定影響。近年又有新作長篇小說《未完的夢》即將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