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歡喜地
- 外文名:pramudita-bhūmi
- 別名:無
- 音譯:作波勒穆底得普弭
- 感受:心多生歡喜
- 來源:據《十住毗婆沙論》
名詞解釋,詳細說明,
名詞解釋
梵語pramudita-bhūmi,音譯作波勒穆底得普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極喜地、初歡喜地。略作初地。菩薩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階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證真如平等聖性,具證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歡喜,故稱歡喜地。
詳細說明
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二載:菩薩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為難事,修集無量福德善根,並於無量恆河沙劫往來生死,教化剛強難度之惡眾生,心不退沒。 (二)不好諍訟,菩薩樂於寂滅之道故,而不與人諍競。(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軟,心得安隱;又能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悅,於轉法輪時,心得踴悅;又心安隱無患。(五)樂於清淨,離諸煩惱垢濁,於一切深經、諸菩薩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淨。(六)悲心愍眾生,深切愍念眾生而予其救護。(七)無嗔恚心,菩薩雖結使未斷盡,然嗔恨少而心常樂慈行。又同書載:初地菩薩與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歡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薩念諸佛有無量功德,並確知當來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歡喜;凡夫雖勤念諸佛,然不能作‘我必當作佛’之念,故其歡喜異於初地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