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歙縣棠樾石牌坊群
- 牌坊:慈孝里坊、鮑燦坊
- 家族:鮑氏
- 房間:4柱3間
歷史起源,慈孝里坊,鮑燦坊,樂善好施坊,矢貞全孝坊,節勁三冬坊,驄步亭,
歷史起源
自以來,棠樾村一直是鮑氏聚族而居的地方。數百年來,歷經程朱理學的薰陶和徽商經濟的刺激,村中科舉入仕、經商致富的達觀巨賈代不乏人,人文空前鼎盛,經濟實力雄厚。為宣揚封建禮教和光宗耀祖、造福鄉梓,族人熱心於鄉里建設,營建了許多宗法建築、公益建築和紀念性建築。棠樾牌坊群也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慈孝里坊
卷草紋頭脊式,4柱3間,通面闊8.57米,進深2.53米,高9.6米,上面鐫刻的是“御製”、“慈寺里”,明永樂年間修建。此坊明間額仿較低,平板枋以上為仿木結構的一排斗拱支撐挑檐,明間兩柱不通頭,墊拱板樸質無華。慈寺里坊是為旌表宋末鮑宗岩、鮑壽孫父子的父慈子孝而建。據《宋史》載,宋末,群盜四起,岩、壽孫父子避亂山中,不幸為賊所俘。賊將宗岩縛在樹上,準備殺掉,壽孫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願意代父死。宗岩則說:“我老了,僅有一個孩子奉先祀,怎么能讓他死呢?我願意死。”賊被感動,放了宗岩、壽孫父子。
鮑燦坊
為卷草紋頭脊式,4柱3間,坊闊9.54米,進深3.54米,高8.86米,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十一年重修。此坊近樓的欄心板鐫有精緻的圖案,梢間橫坊各刻三攢斗拱,月樑上有高浮雕獅子滾球飄帶紋飾。4柱的碩墩,安放在較高的台基上,整個牌坊典雅、質樸而厚重。此坊是為旌表兵部右侍郎鮑燦的孝行而建的。《敏縣誌》載:鮑燦,讀書通大義。母親余氏年90,兩腳潰爛,多方求醫無效。鮑燦為了治好母親的病,晝夜用嘴吮吸余氏腳上的潰肢,終於將其病治好。
命渙絲綸坊,沖天柱式,建於明天啟二年,乾隆六十年重修。4柱3間,坊的背面鎊有“官聯台斗”4個大字。此坊為旌表明嘉靖兵部侍郎工部尚書鮑象賢效忠明王朝而立。鮑象賢,進士出身,先後鎮守雲南、廣東、廣西和山東,為明王朝對內鎮壓叛亂,對外平定倭寇,安定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
樂善好施坊
清嘉慶二十五年建。均為沖天柱式,4柱3間,通面闊11.82米,進深2.85米,高11.70米。大小柱額都不加紋飾,唯挑檐下的拱板鐫刻花紋圖案,月樑上的環與雀替也相應雕刻了精緻的紋樣。粗大的樑柱平琢璋磨,不事雕飾。此坊為旌表諾授通奉大夫議敘鹽運使司鮑淑芳同子鮑均而建。鮑淑芳為大鹽商,嘉慶八年集眾商輸餉,奉旨議敘鹽運使職銜;洪澤湖決堤時,集議公捐米6萬石;淮河、黃河水災時,捐麥4萬石;開六塘河歸海,集眾輸銀300萬兩,疏浚芒稻洞,捐銀6萬兩;助設沙河閘,捐銀5000兩;在家鄉修祠社,辦義學,修橋鋪路,濟困扶貧等等,義舉很多。但臨終卻沒見一座施表自己的碑坊,只得囑咐兒子鮑均,克守祖訓,造福鄉里。徽州府督撫被鮑淑芳、鮑均父子的諸多義舉所感動,請命於朝廷,以樂善好施得旨施表建坊。
矢貞全孝坊
清乾隆四十一年建。背鐫“立節完孤”,旌表鮑文齡妻汪氏節孝。汪氏年25喪夫,45歲病故,20年孤燈寒影,晝操夜作,守節完孤。牌坊結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
節勁三冬坊
清乾隆三十二年建。旌表故民誥朝議大夫鮑文淵妻諾封恭人吳氏節孝,背鐫“脈存一線”。結構同樂善好施坊。
天鑒精誠坊,清嘉慶年建。旌表孝子鮑逢昌,背鐫“人欽真孝”。明末大亂,鮑逢昌父親避亂外出。清順治三年,逢昌剛滿14歲就走上艱辛的尋父之途。逢昌沿途乞且食,遍訪父親下落,終於在雁門一個古寺里將父親找回。母親生病,逢昌攀懸崖尋藥草為母治病。乾隆三十九年奉旨施表。牌坊結盟構與樂善好施坊相同。
驄步亭
是一座路亭,四角攢尖式,翼角飛翹,靈巧精緻。門額上有清朝著名書法家鄧石如題“抱步亭”3個篆字。建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這座小方亭不僅為行人休息提供了方便,更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建築空間顯得生動,建築形象更加豐富,為牌坊群增色不少。
棠樾石牌坊群,忠、孝、節、義俱有。乾隆皇帝曾為棠樾的鮑家祠堂親筆書了“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的對聯,稱讚棠撼人的慈孝忠義。棠樾牌坊群作為歷史的見證,記載了鮑氏族人的顯貴和榮耀;刻下了孤兒寡母的血淚和辛酸;記錄了封建制度的虛偽和殘忍。棠樾石牌坊群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徽州石材建築的珍品,是研究古典建築和明清社會的重要實物資料,同時還在旅遊事業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