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02年11月2日,陽翰笙出生於四川省高縣羅場的一個絲茶商家庭。1915年,就讀於高縣城關第一高等國小堂。1918年,陽翰笙在敘府聯中(現宜賓一中)寫了他的第一篇小說《竹村烈女》。
1920年,進入成都省立第一中學學習。在校期間,受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與李碩勛等自發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領導學潮,反對尊孔讀經和軍閥委派的官僚校長。學潮失敗後,他被開除學籍,並被政府通緝。
1922年,陽翰笙與童庸生等人在望江樓公園開會,決定成立四川省社會主義青年團,又在成都成立學生聯合會;9月,執導話劇《塔》。
1924年,考取了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同年,正式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月,陽翰笙在上海外棉八廠的罷工活動中幫助劉華搞宣傳工作;6月1日,與李碩勛被分配到全國學總會,籌備全國學總第7屆代表大會,做宣傳工作;10月底,擔任閘北區委書記。
1926年5月14日,陽翰笙參加四川革命同志會成立大會並被選為監察委員。1927年,“四·一二”事變以後,他先後被派到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第四軍政治部,協助
林伯渠等工作。“八一”南昌起義爆發後,他參加起義軍南征,被委任為所屬第二十四師黨代表,參加了兩次會昌戰役,後又調任為起義軍政治部秘書長。起義失敗後,由海陸豐經香港轉回上海;年底,與
李一氓參加創造社,共同編輯了《流沙》周刊和《日出》旬刊。
1928年3月15日,陽翰笙發表了個人第一篇小說《馬林英》;7月,發表短篇小說《女囚》;8月1日,編寫中篇小說《暗夜》;8月16日,編寫短篇小說《血戰》,載《創造月刊》第2卷第6期;10月6日,編寫短篇小說《躉船上的一夜》,載《創造月刊》;
1929年1月12日,編寫短篇小說《十姑的悲愁》;2月1日,編寫短篇小說《奴隸》;2月20日,編寫短篇小說《枯葉》;7月15日,編寫中篇小說《寒梅》;8月,編寫短篇小說《活力》,載《萌芽》創刊號;12月20日,編寫短篇小說《歸來》;冬,上海文藝界籌備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陽翰笙為12人籌備組成員之一。
1930年3月10日,發表短篇小說《馬桶間》;4月,編寫短篇小說《未完成的偉人》;同月,編寫中篇小說《兩個女性》;同月,編寫短篇小說《兵變》;7月,編寫中篇小說《復興》;秋,編寫中篇小說《中學生日記》;10月,出版長篇小說《地泉》。
1931年3月1日,發表短篇小說《最後一天》,載《文學生活》第一期。1932年2月3日,與
茅盾、
魯迅、
郁達夫等43 人聯名發表《上海文藝界告世界書》,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上海和國民黨的不抵抗主義;5月,編寫小說《〈地泉〉重版自序》;10月,編寫中篇小說《義勇軍》。
1933年,取筆名陽翰笙;同年,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編寫電影劇本《
鐵板紅淚錄》,這是陽翰笙創作的第一部電影劇本;5月15日,編寫短篇小說《死線上》。1934年,為藝華公司編寫電影劇本《
生之哀歌》;同年,擔任劇情電影《逃亡》的編劇。
1935年2月,上海黨組織遭破壞,陽翰笙與
田漢等同時被國民黨政府逮捕;10月,雖由
柳亞子、
蔡元培等營救得以保釋出獄,但行動不得自由。1936年5月11日,發表獨幕話劇《晚會》
(與田漢合作);8月,發表為明星影片公司編寫的電影劇本《新娘子軍》;同年,編寫四幕話劇《前夜》;11月29日,由其擔任編劇的劇情電影《
生死同心》上映。
1937年1月,為聯華影業公司寫電影劇本《草莽英雄》;春,為明星影片公司編寫電影劇本《夜奔》;8月,編寫四幕歷史話劇《李秀成之死》;同月,為新華電影公司寫電影劇本《
塞上風雲》;年底,中華全國戲劇界抗敵協會成立,陽翰笙被選為常務理事;此外,還編寫了電影劇本《
八百壯士》。
1938年,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陽翰笙被選為常務理事。1939年,當選“文協”第二屆常務理事;5月,因傷寒病復發在重慶休養;同年,為“中制”改編電影劇本《
塞上風雲》,該劇本根據他的同名電影劇本和話劇劇本改編而成;此外,還擔任了懸疑電影《
日本間諜》的編劇,該片根據《神明的子孫在中國》一書改編。
1940年,為“中制”編寫電影劇本《
青年中國》;10月,文化工作委員會在重慶成立,陽翰笙擔任副主任。1941年9月,創作6幕古裝話劇《
天國春秋》。1943年3月19日,四幕話劇《兩面人》脫稿,載《戲劇月報》第一卷。
1945年3月15日,創作五幕話劇《槿花之歌》。1947年5月,將“聯華”與“崑崙”合併改組擴大為崑崙影業公司,陽翰笙擔任編導委員會主任;10月,與於伶、田漢等人集體創作的三幕話劇《清流萬里》出版;同年,接受韋布、陳鯉庭的建議,將張樂平的連續漫畫《三毛》改編成電影劇本《
三毛流浪記》。1948年,擔任劇情電影《
萬家燈火》的編劇,該片由
上官雲珠、
藍馬合作主演。
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在北平召開,陽翰笙為南方代表團第一團代表,被選為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團成員,章程及重要檔案起草委員會委員,劇影組委員,劇音演出委員會副主任。1950年,擔任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兼文化部電影指導委員會委員。
1953年9月23日,全國第二次“文代會”在北京召開,陽翰笙被推為主席團成員和秘書長,擔任全國文聯黨組書記。1954年5月3日,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成立,陽翰笙擔任副會長、黨組書記。1955年6月1日,中國科學院學部舉行成立大會。經國務院批准,與
郭沫若、周揚等為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常委會會員。
1956年2月初,擔任中國亞洲團結委員會副秘書長。1958年7月,發表四幕話劇《三人行》,載《劇本》第4期。1959年4月,被選為人大代表出席第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963年11月,發表電影劇本《北國江南》,載《電影劇作》第6期;同年,擔任劇情電影《
北國江南》的編劇,該該片由
沈浮執導。1964年3月31日,中國文化部舉行1963年以來優秀話劇創作及演出授獎大會,《三人行》獲得創作獎。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運動全面鋪開,陽翰笙回到北京後便失去了自由,隨即他被關進“牛棚”,並常被揪出進行批判鬥爭。
1977年,編寫電影劇本《贛南遊擊讚歌》。1979年1月,陽翰笙獲得徹底平反;6月,擔任政協常委,出席全國政協5屆二次會議。1984年5月,發表文章《陽翰笙日記片段》,載《紅岩》第2期;8月,發表文章《陽翰笙土改日記片段》,載《烏江》第4期。
1986年12月,發表影事回憶錄《泥濘中的戰鬥》。1987年9月3日,發表與趙清閣的通信《燈下談心》,《人民日報》。1988年1月3日,發表散文《我的生活與電影文學創作》,載《電影藝術》第一期。1991年8月,發表回憶錄《李碩勛犧牲前後》,載《黨史縱橫》第3期。
1993年6月7日,陽翰笙在北京辭世,享年91歲。
主要作品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63年 | 《北國江南》 | 電影 |
1949年 | 《三毛流浪記》 | 電影 |
1948年 | 《萬家燈火》 | 電影 |
1945年 | 《槿花之歌》 | 5幕話劇 |
1942年 | 《塞上風雲》 | 電影 |
1941年 | 《天國春秋》 | 6幕歷史話劇 |
1940年 | 《青年中國》 | 電影 |
1939年 | 《日本間諜》 | 電影 |
1938年 | 《八百壯士》 | 電影 |
1937年 | 《李秀成之死》 | 4幕歷史話劇 |
1937年 | 《夜奔》 | 電影 |
1936年 | 《前夜》 | 4幕話劇 |
1936年 | 《晚會》 | 獨幕話劇 |
1936年 | 《生死同心》 | 電影 |
1936年 | 《新娘子軍》 | 電影 |
1935年 | 《逃亡》 | 電影 |
1934年 | 《生之哀歌》 | 電影 |
1933年 | 《中國海的怒潮》 | 電影 |
1933年 | 《鐵板紅淚錄》 | 電影 |
文學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91年 | 《李碩勛犧牲前後》 | 回憶錄 |
1988年 | 《我的生活與電影文學創作》 | 散文 |
1986年 | 《泥濘中的戰鬥》 | 影事回憶錄 |
1984年 | 《陽翰笙土改日記片段》 | 文章 |
1984年 | 《陽翰笙日記片段》 | 文章 |
1963年 | 《北國江南》
| 電影劇本 |
1958年 | 《三人行》 | 四幕話劇 |
1933年 | 《死線上》 | 小說 |
1931年 | 《義勇軍》 | 小說 |
1931年 | 《最後一天》 | 小說 |
1930年 | 《地泉》 | 小說 |
1930年 | 《中學生日記》 | 小說 |
1930年 | 《復興》 | 小說 |
1930年 | 《兵變》 | 小說 |
1930年 | 《兩個女性》 | 小說 |
1930年 | 《未完成的偉人》 | 小說 |
1930年 | 《馬桶間》 | 小說 |
1929年 | 《歸來》 | 小說 |
1929年 | 《活力》 | 小說 |
1929年 | 《寒梅》 | 小說 |
1929年 | 《枯葉》 | 小說 |
1929年 | 《奴隸》 | 小說 |
1929年 | 《十姑的悲愁》 | 小說 |
1928年 | 《血戰》 | 小說 |
1928年 | 《躉船上的一夜》 | 小說 |
1928年 | 《暗夜》 | 小說 |
1928年 | 《女囚》 | 小說 |
1928年 | 《馬林英》 | 小說 |
1918年 | 《竹村烈女》 | 小說 |
導演作品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64 | 中國文化部優秀話劇創作獎 | 《三人行》 | 獲獎 |
人物評價
陽翰笙作品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其他左翼進步文藝創作,特別是電影創作最大的不同,在於他的早期革命經歷、創作出發點和創作理念的獨特性,是一種自覺地以革命藝術創作為己任,以創造符合現實鬥爭需要的、真實表現和反映現實社會和鬥爭實際的藝術形式為探索目標,同時實現自己用藝術表達理想的情感意願的創作歷程。他的小說、電影、戲劇及一些文論作品都體現了濃厚的革命現實主義的氣質。如果說陽翰笙的戲劇電影劇作在社會意識和文化表達上帶有一種革命理性和戰鬥感性體驗相融合的話,那么在藝術表現上則體現了一種民族傳統藝術方法包容這種革命敘事的獨特手法(《當代電影》評)。
後世紀念
2012年,四川省高縣開展紀念陽翰笙誕辰110周年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