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宏生,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高級記者,全國首屆“十佳”廣播電視理論工作者。先後在地方、中央媒體從事采編、管理和研究工作。
2001年引進四川大學,次年擔任博士生導師。主持了兩項國家社科重點課題,一項部級重大課題,13項國家一般和省部級課題。發表論文200多篇,出版15部著作,主編2部國家重點規劃教材,4項成果獲國家級社科獎勵、8項成果獲省人民政府獎勵。兼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中國廣播電視學術委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傳媒經濟與管理學會副會長,中國紀錄片研究會副會長等學術職務。多年來一直被聘請為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國際紀錄金熊貓獎、中國電視藝術金鷹獎、國際生態紀錄電影獎、中國新聞獎、長江韜奮獎等國際及國家大獎評審。擔任多所重點大學兼職教授,西南政法大學講座教授,廣播影視與新媒體研究院院長,多家衛視顧問,《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新聞與傳播》(人大複印資料)等多家期刊編委。他80年代在我國較早將人文社會學科用於傳媒研究,拓寬了新聞研究路子;90年代作為帶頭人與其他學者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視理論;21世紀開創和建設了一門新的學科——電視批評學。他關於傳媒文化、電視藝術、紀錄片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創新性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陽宏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職務:四川大學教授、新聞傳播研究所所長
個人簡介
![歐陽宏生教授 歐陽宏生教授](/img/9/f9d/nBnauUTOkZGMzUWM4MDOygDM1ADMjBjZlFjM4YDZ3gjY4ETYxAzN4MWMyI2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學術科研
歐陽宏生教授的學術影響力跨廣播電視業界和學界,先後200多次應邀到媒體、高校、學術機構、政府機關等進行講學或學術活動。他在電視批評、紀錄片、電視文化、電視藝術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富有套用性、創新性和前沿性,對指導廣播電視實踐有著現實意義,為我國廣播電視理論發展及學科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相關科研成果如下:
著作情況:
《新聞寫作學概論》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2 年 6 月
《電視批評論》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0 年 6 月
《廣播電視學導論》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6 月
《紀錄片概論》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6 月
《電視批評學》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12 月
《電視文化學》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6 月
《電視傳播核心價值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中國電視批評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
《電視藝術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21世紀中國電視文化的重構》 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
《電視文藝學》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
《廣播電視概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論文情況:
2、《電視傳播優勢的發揮》,《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1 年第 9 期
3、《中國電視批評的發展》,《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1 年第11 期
4、《中國電視批評的四個階段》,《現代傳播》(CSSCI)2002 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5、《論中國電視批評的正確方向》,《當代電視》(核心期刊)2002 年第 5 期
6、《用創新理念關注現實與未來》,《電視研究》(CSSCI)2002 年第 5 期
7、《論中國電視批評的性質與任務》,《電視研究》(CSSCI)2002 年第 7 期
8、《論中國電視先進文化》,《當代電視》(核心期刊) 2002 年第9 期
9、《實現紀錄片創作的可持續發展》,《電視研究》 (CSSCI)2002 年第 10 期
10、《論中國電視批評的科學立場》,《當代電視》(核心期刊)2002 年第 11 期
11、《傳播先進文化是中國電視的責任》,《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1 年第 12 期
12、《樹立鮮明的人民民眾利益觀》,《電視研究》 (CSSCI)2002 年第12 期
13、《2002 :中國電視理論研究述評》,《電視研究》 (CSSCI)2003 年第3 期
14、《電視批評:影響比較研究》,《現代傳播》 (CSSCI)2003 年第 3 期
15、《中國電視批評:審思與前瞻》,《電視研究》(CSSCI)2003年第12 期
16、《走出電視紀錄片創作的低谷》,《新聞界》 (CSSCI)2003 年第 6 期
17、《紀錄片創作如何尋求突破》,《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3 年第 12 期
18、《由電視大國向電視強國邁進》,《電視研究》(CSSCI)2003 年特刊
19、《電視批評:端正和指引方向》,《新聞傳播》(核心期刊) 2003 年11 期
20、《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國電視批評》,《電視研究》(CSSCI)2003年11 期
21、《電視批評: 社會學 研究方法》,《新聞傳播研究》 2003 年第1 期
22、《我國報業研究的一項可喜成果》,《新聞戰線》(CSSCI)2003 年7 月
23、《2003 :中國電視理論研究年度報告》,《電視研究》(CSSCI)2004年 2 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24、《電視民營製作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4 年第 5 期
25、《中國電視專題片:遵循個性創作》,《新聞界》 (CSSCI)2004 年第 3 期
26、《鄧小平與中國電視新聞傳播》,《電視研究》(CSSCI)2004 年第8 期
27、《堅持中國電視的科學發展觀》,《電視研究》(CSSCI)2004 年第9 期
28、《鄧小平與中國電視改革》,《電視研究》 (CSSCI)2004 年專輯
29、《傳媒經濟的再發展之路》,《當代傳播》(核心期刊) 2004 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轉載
30、《堅持中國電視批評的誠信原則》,《中國藝術報》 2004 年 6 月 4期理論版
31、《說故事:在現象和現實之間》,《中國電視》 (CSSCI)2005 年 1 期
32、《社會製作發展探微》,《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CSSCI)2005 年 2 期
33、《2004 :中國電視理論研究綜述》,《電視研究》 (CSSCI)2005 年 2 期
34、《西部紀錄片:光榮、迷茫與夢想》,《當代電視》 2005 年月 3 期
35、《混合與重構:媒介文化“球土化”》,《現代傳播》 (CSSCI)2005 年 2 期
36、《追求個性的辦刊風格》,《電視研究》 (CSSCI)2005 年3 月號
37、《市場區隔應三位一體》,《中國廣播影視》 2005 年 6 期
38、《中國傳媒市場的細分化運作》,《當代傳播》 2005 年 2 期
39、《和諧社會建構與中國電視》,《電視研究》 (CSSCI)2005 年 5 期
40、《論電視文本的結構主義批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5 年6 期
41、《論電視文本的比較研究》,《成都大學學報》 2005 年 4 期
42、《紀錄片多重價值的實現》,《電視研究》 (CSSCI)2005 年11 期
43、《多樣化的題材多元化的風格》,《電視研究》(CSSCI)2005 年 12 期
44、《2005 :中國電視理論研究年度報告》,《電視研究》 (CSSCI)2006年 2 期
45、《2005 :中國電視劇創作年度報告》,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6 年 2 期
46、《2005 :中國卡通片創作年度報告》,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6 年 2 期(申生)
47、《充分發揮東西部電視區域傳播優勢》,《現代傳播》(CSSCI)2006年 1 期
48、《中國電視文化多元化的文化建構》, 《現代傳播》 (CSSCI)2006 年 2 期
49、《論中國電視批評可持續發展》,《今傳媒》 2006 年 5 期
50、《中國電視發展的必然之路》,《市場觀察》 2006 年 5 期
51、《論新聞調查的媒介品質》,《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CSSCI)2006年 7 期
52、《制播分離分三步走》,《媒介方法》 2006 年第 4 期
53、《中西記錄片審美范型研究》, 《電視研究》(CSSCI)2006 年 11 期
54、《打造電視頻道文化品牌》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CSSCI)2006 年 12 期
55、《在求實創新中不斷探索》,《電視研究》 (CSSCI)2007 年2 期
56、《社會與時代的全方位紀錄》,《電視研究》 (CSSCI)2007 年 2 期
57、《多樣化的題材·多元化的風格》,《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7 年 1 期
58、《理性追求·深度追問》,《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7 年1 期
59、《用創新理念影響傳媒》,《西部廣播電視》 2007 年 1 期
60、《論中國電視批評理論體系的建立》, 《現代傳播》 (CSSCI)2007 年 2 期
61、《2007 中國影視傳媒教育高峰論壇綜述》, 《現代傳播》(CSSCI)2007 年 3 期
62、《電視文化:一種大眾的消費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社科版( 核心 )2007 年 3 期
63、《傳媒操守·公信標桿·傳播秩序》,《中國廣播影視》 2007 年5 期
64、《認知與認同:中國電視文化身份》,《國際新聞界》 (CSSCI)2007 年 7 期
65、《高校影視人才培養:多目標追求》,《西部廣播電視》 2007 年7 期
66、《堅持中國廣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廣播》 2007 年 8 期
67、《21 世紀中國電視批評發展現狀研究》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7 年 10 期
68、《“用事實說話”》, 《電視研究》 (CSSCI)2007 年 11 期
69、《堅持西部地區廣播電視的持續協調發展》,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2007 年 12 期
70、《2007年度中國電視理論年度報告》,《電視研究》CSSCI 2008年3期
71、《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電視理論體系》,《現代傳播》CSSCI 2008年2期
72、《中國電視批評五十年》,《電視研究》CSSCI 2008年9期
73、《媒介融合與中國廣播電視產業創新》,《當代傳播》CSSCI 2008年6期
74、《中國電視批評的史學建構》,《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 2008年第11期
75、《西方電視傳播構建社會核心價值的實踐》,《國際新聞界》CSSCI2008年11期
76、《中國電視文化的多種視角》,《廣西師大學報》CSSCI 2008年8期
77、《中國電視理論研究五十年發展歷程 》,《現代傳播》CSSCI 2009年2期
78、《從“七、五事件”報導看媒體的輿論引導》,《當代傳播》CSSCI 2009年5期
79、《電視批評研究的新開拓》,《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 2009年9期
80、《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電視研究》CSSCI 2009年10期
81、《立足節目本體創新成就未來》,《中國廣播》 2009年12期
82、《2008:中國電視新聞報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 2009年11期
83、《大手筆、大情懷、大製作》,《新聞戰線》CSSCI 2009年11期
84、《論電視藝術的學理重構》,《現代傳播》CSSCI 2010年第2期
85、《電視紀錄片:輝煌歷程與當世社會的影像紀實》,《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 2010年第2期
86、《論電視文化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西南民族大學學報》,CSSCI2010年第3期
87、《用人物的力量展現時間的重量——簡析紀錄片《澳門十年》的創作特點》《電視研究》(核心), 2010年第3期
88、《社會核心價值建構中電視的責任擔當與現實境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CSSCI 2010年第5期
89、《影視教育:現狀、問題與出路》,《當代傳播》,CSSCI 2010年第7期,104-105頁
90、《21世紀以來中國電視批評的若干思考》,《現代傳播》CSSCI 2010年第8期
91、《近年來我國電視重大報導的若干反思》,《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CSSCI 2011年第1期
92、《國內偶像電視30年》,《現代傳播》CSSCI 2011年第5期
93、《三網融合背景下視頻產業生存》,《國際新聞界》CSSCI 2011年第8期
94、《論我國電視新聞的人文困境》,《現代傳播》CSSCI 2011年第11期
95、《紀錄片:全球視野與民族審美的多元融合》,《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核心),2011年第1期
96、《2010年中國電視研究關鍵字解讀》,《電視研究》(核心),2011年2期
97、《廣電網站盈利模式困境與突破策略》,《新聞記者》(核心),2011年第7期
98、《歷史題材電視劇的審美接受範式》,《中國電視》CSSCI 2012年第1期
99、《動漫產業:由大到強的探路之旅》,《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核心),2012年第2期
100、《電視劇:創新突破與多元繁榮》,《中國廣播電視學刊》(核心),2012年第2期
101、《論中國電視文藝的學理重構》,《現代傳播》CSSCI 201年第3期
102、《新世紀電視文藝客群理念的嬗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CSSCI 2012年第5期
103、《從法蘭克福批判到大眾文化建構——21世紀中國電視文化研究理念的嬗變和趨向》,CSSCI《山西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5期
104、《論電視傳播中人文精神的重塑》,《電視研究》(核心),2012年第5期
105、《輿論導向與聲音傳播藝術的統一—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廣播獲獎節述評》,《新聞戰線》(核 心),2012年第11期
106、《創新電視新聞主題宣傳報導的途徑例》,《電視研究》(核心),2012年第12期
107、《新媒體時代電視批評的進路與精神》,《新聞界》(核心),2013年第1期
108、《21世紀中國諜戰劇的文化生成》,《現代傳播》CSSCI 2013年第1期
109、《創新新聞報導 彰顯媒體責任——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電視作品評析》,《電視研究》(核心), 2013年第2期
110、《省級衛視專業化定位標準體系設計》,《新聞愛好者》(核心)2013年第4期
111、《災難報導:走向更加成熟的中國媒體》,《新聞戰線》(核心)2013年第5期
112、《論“寓教於樂”——從中國電視娛樂節目泛化說開去》,《貴州民族大學學報》(核心)2013年6月
113、《電視新聞的成熟文風什麼樣?——以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電視作品為例《中國記者》(核心)2013 年第7期
114、《“中新體”塑造媒體風骨》,《新聞戰線》2013年第4期,83-85頁,人大複印資料《新聞與傳播》 2013年第7期
115、《傳媒、公民環境權、生態公民與環境NGO》,《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CSSCI 2013年第9期
116、《21世紀以來我國電視劇創作的問題與反思》,《現代傳播》CSSCI2013年第10期
獲獎情況
1、《經濟寫作大辭典》排名第二 第七屆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
2、《機關寫作大辭典》排名第三 第八屆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
3、《輿論監督的策略》個人成果 第九屆中國新聞獎論文獎二等獎
4、《電視批評論》個人成果 第十一屆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二等獎
5、《 2003 :中國電視理論研究年度報告》排名第一 中國第五屆金鷹獎論文二等獎
6、《四川大學廣播電視學科品牌建設》排名第一 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學科研獎
7、《小平與四川》總策劃人 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紀錄片提名獎
8、《電視批評學》著者 第十二屆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
9、《電視文化學》個人成果 第十三屆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 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國家一級學會) 第四屆學術成果評獎著作類一等獎
10、《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理論與方法》獲得第六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一等獎(2009)
11、《電視傳播核心價值論》獲得第十三屆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
12、《中國電視批評史》獲得第六屆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