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勁松(已故男高音歌唱家)

歐陽勁松(已故男高音歌唱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歐陽勁松,1949年-1992年。生於瀋陽,祖籍河北。生前為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歌舞團男高音,國家一級演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陽勁松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瀋陽
  • 出生日期:1949年
  • 逝世日期:1992年
  • 職業:演員
  • 主要成就:全國獨唱獨奏調演獲優秀演員獎
生前榮譽,從藝之路,藝術特色,

生前榮譽

歐陽勁松1970年考入戰士歌舞團任獨唱演員,先後師從岑冰施鴻鄂周小燕。 在全軍第三、四、五、六屆文藝會演中均獲優秀演員獎;參加全國獨唱獨奏調演獲優秀演員獎;在第二屆羊城音樂花會專業青年歌手比賽中獲一等獎;在由《羊城晚報》,廣東音協,廣東電台、電視台聯合舉辦的“羊城十大歌壇新秀”評比中獲第一名;在全軍中青年聲樂比賽中獲男高音第一名、美聲唱法二等獎;參加全國聶耳、冼星海聲樂作品演唱比賽獲美聲唱法銀質獎章。演唱《無名烈士墓》、《海戀》獲十大廣播金曲“健牌大獎”。 1981年參加“全國青年音樂家巡迴演出小組”,到各地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1982年中央電台以《新中國的同齡人》為題介紹其藝術成就。1986年出版個人獨唱專集《啊,我的太陽》;1987年為中國唱片社錄製中國民歌《五花八門》,暢銷一百萬盒。1991年由音協廣東分會,廣東電視台聯合主辦了“歐陽勁松獨唱音樂會”。

從藝之路

歐陽勁松青年時期就酷愛歌唱。參軍前, 在插隊勞動的日子裡, 歐陽勁松跑幾十里路到瀋陽音樂學院, 從教室的門縫裡“ 偷學”發聲方法和歌唱技巧。參軍後, 他師從原總政文工團著名男高音岑冰, 持之以恆地苦練。為克服舌根僵硬壓迫喉頭的毛病, 他用“ 半聲” 方法練習, 每天練習三次, 每次四十分鐘, 一直堅持了兩年半時間,使得舌根、喉頭逐漸放鬆。堅強的毅力、艱辛喉頭逐漸放鬆的勞動, 使他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 克服了一個又一個難點, 跨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歐陽勁鬆通過向上海歌劇院的施鴻鄂和音樂教育家周小燕學習,努力探索運用義大利美聲學派唱法與我國民族民間唱法相結合。

藝術特色

歐陽勁松是一位肯於開動腦筋的歌唱者,他對自己有個要求: 演唱的每一首歌曲, 都要有自己的處理。因此, 他仔細做案頭工作, 對歌曲的時代背景、內容、特點等做深入的研究,對歌曲的感情和內涵, 細心體會和琢磨。每當演唱一首新產品, 只要有可能, 他就找詞、曲作者談創作意圖和藝術構想。
他的演唱廣為人知的歌曲, 能夠不落俗套, 有別於他人演唱的模式, 另闢蹊徑, 別具一格。《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是一首很多女聲歌唱家都唱過的歌曲。他演唱時注意歌曲情感的細緻和委婉, 使用半聲、輕聲演唱技巧,同時,運用速度快慢的變化, 明顯的力度對比,細膩婉轉的行腔, 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女對邊防戰士的愛戀。他演唱的《在太行山上》, 在他演唱到歌曲後面的樂段時,把前面豪放、激昂的演唱突然轉換為輕聲演唱, 但節奏鏗鏘更富於彈性。這樣的藝術處理, 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使他成為在全國聶耳、冼星海聲樂作品演唱比賽中, 對歌曲演唱有獨創藝術處理的為數不多的選手之一。
在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結合上,他也積極探索,在唱《石頭島上唱新歌》時, 在高聲區, 他試驗用美聲唱法的頭聲和民族民間唱法的吐字行腔相結合, 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唱歌時, 他特別注意科學發聲與我國民族吐字行腔技巧的結合,在語言上下功夫, 在吐字清晰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語氣和感情的表達。他的體會是: 唱歌不但要注意旋律的“ 樂感” , 而且要研究歌詞的“ 語感” 。
藝術家的創新精神和藝術實踐中表現的獨創性, 靠藝術家的智慧和辛勤勞動, 有賴于思想認識、生活積累、業務技巧、藝術知識等方面全面修養的提高, 並要求具有深度和廣度,才能廣擷博採, 融會貫通, 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歐陽勁松在這方面是有心人。他博覽中外名著, 提高文學修養; 主動找老師輔導, 系統學習音樂基礎理論知識; 他會演奏笛子、揚琴、二胡等民族樂器; 拿起手風琴能自拉自唱; 他喜歡繪畫; 還能跳一些簡單的舞蹈......最使他難懷的是: 在他從事歌唱事業不太長的日子裡, 就得到一位老戲劇表演藝術家的幫助, 教他如何分析作品、表現感情、運用聲音、咬字吐字.....甚至手、眼、身、法、步如何表演等等方面, 都對他進行了全面、具體的輔導。這一切都為他演唱創新提供了廣泛深厚的基礎。
歐陽勁松生前演唱的高難度創作歌曲留下錄音的較少,翻唱名曲的錄音較多,且多散落在舊媒體上的居多,轉制為數碼唱盤的極其有限,嚴重干擾了後人對他歌唱技藝的評價。加之他離世過早,還對他留有印象的人,多是經歷過70-80年代資深歌迷。

參考資料

高澤順 熱情 · 創新· 探索 歐陽勁松的演唱藝術 人民音樂 1987年2月號
中外歌唱家辭典
馮光鈺,薛良主編 | 太原市:北嶽文藝出版社 | 1993.08 | 526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