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新聞案:中國事件見證與親歷

歐亞新聞案:中國事件見證與親歷

這部優秀的新聞作品集不僅記錄、見證了影響當代中國發展趨勢的重大歷史,而且折射了作者本人親歷這段歷史的心路歷程,他的興奮、他的感嘆、他的思考、他的疑問、他的憂慮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歐亞新聞案:中國事件見證與親歷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252頁
  • 開本:16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作者:張歐亞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3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96571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每條獨立的微博,字數是有限制的。有人認為,出於這種考慮,是因為國內老式手機的簡訊是70字,70個漢字其實是足夠表達一個簡單的語義的。
70個字元承載的信息究竟夠不夠?微博剛好是兩條簡訊的長度,這就能夠進一步擴展博主的思想。
關於此,還有其他一些見解與討論。我在想,加上以上原因,網路公司之所以將微博設定在140字以內,是否由於這是人們在閱讀中所能承受的最恰當的耐性?
這本集子所列篇目,最早就是以微博形式呈現,並以140字概述某一篇或某一策劃案的動機。但這不足以表達作者的立場與觀點,部分篇章在跟帖中又稍稍作了補充,但仍不夠充分。
本書在結集時保留了這一原始形態。
您現在看到的,就是作者在個人微博中的情形:第一部分為作者陸續所發微博的原貌,第二部分為同時所附的稿件原文,第三部分為網友跟帖。

作者簡介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首屆“楚天名筆”,《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兩報第一位也是長達9年時間唯一首席記者。歷任《楚天金報》機動記者部主任、《楚天都市報》深度報導部主任。現任《湖北日報》今日視點主筆、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助理,高級記者。
致力於新聞深度調查報導。曾參與三峽截流、國慶閱兵、北京奧運,神舟系列及嫦娥一號、天宮一號發射,九八抗洪、汶川地震、煙臺海難、大連空難,以及張君搶劫案、劉漢涉黑集團審判等重大事件的報導。曾獲中國新聞獎,四次獲全國省級晚報新聞一等獎,多次獲湖北新聞獎。
在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真相再報告——與18位中國知名記者對話》中,他說:作為記者的採訪行為,決不可失去人格和所代表的媒體的尊嚴。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見證與親歷
澎湃億萬斯年,三峽驚濤終成絕唱/3
作別最後的歸州/8
三峽將照亮半箇中國?/10
135米線蓄水量不抵一個鄱陽湖/13
三峽大壩壽命有多長/16
物化數字,直觀生動/18
一份守約,一份信任,一份友情/20
奔向各拉丹冬,穿越死亡的握手/27
穿越戈壁八千里路雲和月/33
我們,回家!/36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基地實錄/38
中國地方媒體首次走進軍營千里大演習/43
松潘三千米高空親歷空投/58
不屈的西川/62
“5·12”大地震原點探訪/70
借宿避震帳篷/74
茂縣與世隔絕的45小時47分鐘/77
李振波:茂縣上空第一隻雄鷹/81
餘震還在持續,希望已經種下/88
四川地震災區最後的穿越/93
追訪兩年半:採訪張君案險誤捕/99
南非世界盃,是否成就英雄光榮與夢想?/104
京城48小時浮光掠影/107
北京:從亞運到奧運的記憶/111
第二部分情感與人文
候鳥含悲的草原/117
傷心漫過那片海/119
是悲情融化了草原的冰雪?/125
另一種責任:採訪為何總受阻/129
採訪受阻,智取或強攻?/131
洪水非典冰雪,江珊的淚和笑/134
精神聖火生生不息/137
突圍與狙擊:武漢霧霾調查/139
第三部分策劃與思考
出火車站能否不查票/151
老外考中國英語試卷/155
砸車窗玻璃逃生試驗/159
武漢取暖方式調查/165
湖北天鵝洲麋鹿生存危機調查/171
貼身近訪50小時記者手記:李敖的狂狷與落寞/174
李敖上海記者見面會圖文實錄/179
李敖:你因何不錦衣夜行?/182
李敖和張歐亞有個“約會”/184
謹防無意淪為“告密”者/189
西昌: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191
落葉繽紛,春天裡的一道奇景/200
我們能否拒絕高考狀元/203
第四部分突破與寫作
疾駛列車神秘黑手狂掃路人/209
2009大閱兵·探訪/212
簰洲灣潰口15周年——我的1998/215
微博早期主導最大一次闢謠/218
三赴戈壁採訪神舟系列,見證發射總指揮大漠詩情/225
新聞報導策劃與搶占新聞制高點/230
大武漢到底有多大/234
本報記者親歷奧運開幕式/238
8年風雨兼程:我們在路上/242

跋/251

文摘

媒體責任在於,社會哭時,不能讓大家哭的太傷心;社會笑時,不能讓大家笑的太狂妄

序言

序 鑽 入 深 處

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在《楚天都市報》,在湖北日報社,在湖北新聞界,碰上急難險重的採訪活兒,我們總會想到一個人——張歐亞。
他的新聞採訪功夫,一流。
就像一隻金剛鑽,飛旋著,挺進,嗤嗤嗤,嗞嗞嗞,直抵現場,切入核心。
(一)
鑽入深處,靠膽識,更靠思想。
三峽電將照亮半箇中國?三峽庫能擋千年一遇洪水?三峽大壩壽命有多長?這是張歐亞三峽報導的“問題導向”。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就是思想。
“發現問題是水平,揭露問題是覺悟,正視問題是膽識,解決問題是能力。”
直面矛盾、梳理難題、解決問題,是我們推動科學發展、做事興業的起點。
湖北省委宣傳部部長尹漢寧同志認為,問題導向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具體化和重要載體,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推動力。古往今來,人類總是在不斷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科學史上的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在遭遇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完成的,任何一個組織總是在應對問題中發展壯大,在忽視和迴避問題中瓦解消亡。離開了對問題的思考和解答,就無所謂真正的學習,人類發展的腳步也將停頓。
新聞工作者,“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面對紛繁複雜的現實社會,既要處在眾多矛盾的風口浪尖,接受嚴苛的考驗,又承擔著探明事實真相、正確引導輿論的重任。這,沒有膽量不行,僅憑膽量更是不行。靠膽識,更靠思想。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曙光認為,思想是有方向的,一個叫“尋根究底”,一個叫“超凡脫俗”。“尋根究底”表達的是我們從哪裡來,“超凡脫俗”就是要回答我們向哪裡去。
張歐亞立志做一個有思想的記者。從他的三峽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點;從他的許多以提問為標題、為主題的報導中,《南非世界盃,是否成就英雄光榮與夢想?》、《李敖:你為何不錦衣夜行?》、《大武漢到底有多大?》……更能證明這一點。
思想的敵人,是我們自身的庸俗。
有句話說得好,平庸的人只有一條命,叫性命;優秀的人有兩條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則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三者分別代表著生存、生活、責任。
(二)
鑽入深處,靠毅力,更靠學養。
隨時準備出發,歸來木椅上即可入睡,與五行八作均能親近如家人,親歷甚至親為,構成張歐亞鮮明的採訪風格。他常說:“你看到我的時候,我在紙上;你沒看到我的時候,我在路上。”
可苦、累,既不是掙扎,也不是蠻橫;既不是呻吟蹣跚,也不是血肉橫飛。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成功總是眷顧學有所長、胸有成竹的人。
真正說,張歐亞不是作家型記者。雅文秀辭,雕章琢句,乃或玄則妙構,非他特長。但他的文字迸發出的激情,總能深深打動人——他的網路冬粉之眾,就證明此言非虛。
貼近社會,貼近民眾,貼近生活。他在“三貼近”中汲取並積聚起濃厚的學養。
我意中的學養,不是學問,不是教條,不是死的知識,是活的知識、智慧、思想與情感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鑽進讀者意念之中,達成“心與心的交流”。
《穿越戈壁八千里路雲和月》,起始為一篇“見聞”發在部落格中而已。如是浮皮潦草的浮光掠影,會被《蘭州日報》發現並選載么?如何立體呈現採訪地的特色與風情?張歐亞筆下,從武漢出發,到航天城昔日荒漠與今日綠洲,到酒泉現代化現狀與歷史美名,到航天奇蹟與創造奇蹟的人,以茅盾先生“白楊禮讚”始,至“倘若在今天,茅盾如果能夠踏足這片綠洲,面對這座由不平凡的白楊覆蓋著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都市時,又該發出如何的禮讚和感慨呢?”告終,首尾相顧,一氣呵成,有廣度、有深度,有力度、有溫度,知理雙重,情趣盎然。
《候鳥含悲的草原》,篇目即不俗。瑟瑟寒風,慘死事故,碎片殘骸,驚心奪目。但“在災難面前,愛情和母愛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偉大,這是一種多么讓人震撼的力量”!驟臨現場,張歐亞選取的,不是包頭空難的慘死全景以圖唏噓不已賺人眼球,而是選取典型細節、情節著意表現人性的偉大。有網友贊其“有人性的媒體人”的經典表達:當地歷史典故、人文景觀、地理位置、現場慘景、人性化操作,面面俱到,情意綿長。《傷心漫過那片海》與《候鳥含悲的草原》異曲同工,報導大連空難,其結語“每一起事故都有偶然的因素,但這種偶然孕育在必然之中;每一個建造,都得歷盡千辛萬苦,但每一次毀滅,就在彈指之間”,血淚凝成警句,振聾發聵,叩擊人心。
採訪寫作中真正融進思想情感始能感懷他人——此永遠靠學養支撐。
(三)
鑽入深處,靠技藝,更靠品格。
張歐亞是幸運的。投身媒體,好時代給了他大舞台。大舞台亮出了他的好身手。
他說,突破封鎖現場,有過“智取”,也有“強攻”。從本書可以清晰地清點他的足跡: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空降兵千里軍事演習,“5·12”大地震原點,洛陽大火,洪水、非典、冰雪……
突破、突破、突破,凡有重大新聞發生,沒有請柬,沒有鮮花,沒有歡迎,縱有冷漠冷語銅牆鐵壁,他都會千方百計進入現場。駕馭事件,首先得“征服”採訪對象。這,是深為同行欽羨的一種能力。
但我以為,藝高膽大,好身手,並不總能代表成功。小勝靠力,中勝靠智,大勝靠德。
他由衷地說,先做人,再作文。“達到目的的方式多種,但決不能失去人格和所代表的媒體尊嚴。”
且看,一份守約,一分信任,一分友情。“記者的天性、天職是發稿,但我們克制了這一欲望……4年後再訪‘嫦娥二號’……承諾千斤重,即或為新聞‘事業’也不可打誑語。”這是他能一再進入西昌的“通行證”——人格保證。
李敖驚訝於當年張歐亞居然能和他一起乘坐頭等艙,“你的做派堪比特工”。五年後,素以狂狷桀驁著稱的他“一眼認出”這位姓張的記者。李敖說:“他們很了不起,我覺得他們的新聞精神、採訪精神非常優秀,我特別讚美你和你的報紙。”——惺惺相惜,才有溝通交流、心心相印之可能。
從事新聞工作,“誘惑不止,止於誘惑”。有膽氣,有俠氣,還要有風骨,有品格。
我曾見過,有那么幾位“調查記者”、“深度記者”的確有一身好的採訪功夫,但為了蝸角小名、蠅頭小利,劍走偏鋒,結果走火入魔,害人也害了自己。
德有恃,才是真正的強。
就拿選擇採訪題材來說,我就覺得大有學問。如何當一個冷靜的觀察者、踏實的記錄者、忠實的報導者、著實的建設者?國際新聞界人士約翰·耶馬說,壞訊息多喧囂,好訊息乃主調,“世上的好訊息要比壞訊息多得多。但是壞訊息可日行千里,還奪人眼球。好訊息則像是流水雕琢山谷,樹木慢慢發出新枝。好訊息還像個學童,日日累積點滴知識,或者猶如一家企業,於無聲處發展壯大。我們幾乎注意不到它”。張歐亞在談到“把新聞事件作成典型報導”時就坦言,“需要媒體從‘小人物’命運入手,發掘出極具社會意義和時代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可以說,他的這種自覺、這種理念,尤其值得我們關注與重視。
所謂金剛鑽,辭典介紹:純淨,無色透明,有光澤,有極高的折光率,是已知最硬的物質。用作高級切削和研磨材料等。以此喻之勉之,願歐亞當無愧之。

蔡華東作者為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總編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