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歇尾詞
- 類型:語氣詞
- 分類:虛歇、實歇、順歇、逆歇
- 意義:肯定、疑問
- 定義:即語已之詞
義隨音轉,異字同音通用,疑問語氣之義,舒緩平落,真味愈雋永,
義隨音轉
清袁仁林說:“語已之辭,則各隨其語句之首,反正輕重而一一副之,而其情各異,故變態多。”又說:“語已之辭,不過隨語帶其聲以見意,其所帶之聲,或足之,或拖之……或直來而了之,語意借是聲氣以圓成。”(《虛字說·虛字總說》)這就是歇尾詞,即變化多端和所謂“意內而言外”之義。文中之意,是“從言外冉冉而出。此以有聲有字處,逼出無聲無字之意,乃語句之玲瓏而耐思者”(同上,“得非”條)。換言之,即義隨音轉,是虛詞,特別是歇尾詞的特點。
異字同音通用
下面分說歇尾詞中決定詞也、者、矣、焉等詞。也——也字在發展過程中,在語氣上、運用上,都有變化。它的語氣,強烈果斷,用在句尾,當作肯定語氣詞,主要用於陳述句中,比其他同類詞意義明顯。《史記·孫子傳》:“願勿斬也。”《史記·淮陰侯列傳》:“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語氣強烈,都表示肯定之義。由於也字讀音和邪耶同,有時把它當作疑問語氣詞的乎、耶(邪)用。《國語·周語下》:“敢問天道乎,抑人故也?”此句“乎”與“也”互文通用。《莊子》:“然則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晏子》:“景公曰:此君子之服也?小人之服也?”《晉書·魏舒傳》:“主人妻夜產,俄而聞車馬之聲,相問曰:‘男也?女也?’”《魏書·崔浩傳》:“……先攻城也?先略地也?”《魏書·劉芳傳》:“(王)肅曰:‘此非劉石經耶?’”故郭忠恕《佩+集序》有邪也弗殊之說,《顏氏家訓》曰:“邪者未定之辭……北人即呼為也字。”(《唐韻》正卷九“也”字條)可見古音邪、也為異字同音通用。這裡也、耶(邪)雖同作疑問語氣詞用,但並不意味著它們是同義詞。“耶”的本義屬疑問語氣詞,而“也”的本義則屬肯定語氣詞。所以,也字不能隨便當耶字用,只有在句中豈、焉、安、何等字為之先,它才能當作耶字用,如“何為者耶”,可以作“何為者也”,而“是耶”、“非耶”不能作“是也”、“非也”。
疑問語氣之義
也字具有疑問語氣之義,是有條件的,即它須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例如上例中《晉書·魏舒傳》“……相問曰:‘男也?女也”’一句,也字受句中前置詞的影響,才成為疑問語氣詞,它一般用於選擇問句中。我國古書無標點符號,虛詞往往具備標句語的性質,並受句文中的影響,表示其詞性。所以,也字在這裡成為疑問語氣詞,而在別處,則成為其他詞性,其用法靈活廣泛。也字讀音如上說為羊者切,又讀邪音,也讀兮音。但上古時為悲音。(清陳僅《捫燭脞存》卷七)和移音(《唐韻正》卷二“馳”字)音讀如此多,義隨音轉,它是最突出的虛詞,虛詞依聲注義,也字自然有肯定與疑問正反兩用的變化。也字亦有兮、哉之義。《詩經·挪風·君子偕老》:“邦之媛也!”《鄭風·羔裘》作:“邦之彥兮!”又《詩經·+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而《淮南子·詮言》引《詩經》作:“其儀一也,心如結也。”說明也、兮同義通用。《論衡·刺孟》:“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也。”《韓非子·解老》:“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兩個也字,前“也”,《孟子·公孫丑》作“哉”。後“也”,《老子》作“哉”。可知也字亦有疑問語氣詞“哉”字義。這是由於句中也字前面有何、奚等疑問詞搭配,從而形成它的變性。上句中如將“何”字換成“不”字,即“今以燕伐燕,不為勸之也”,則也字仍作它的本義肯定語氣詞解,而與疑問詞哉字義不同。另外,也字也可用於感嘆句中作感嘆詞。例如《史紀·叔孫通傳》:“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此也字即作感嘆詞用。
舒緩平落
也字到了唐、宋時,使用最為活躍。它的語氣,不似以前那樣強烈肯定,而變為舒緩平落。清張文炳說:“凡文勢平平落下,高不太揚,低殺太煞者,用之(也)。”(《虛字注釋》)唐、宋古文中,用也字特別巧妙,例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蘇東坡的《酒經》,都以用也字為絕句,前者一篇短文用21個,後者用16個。歐陽修曾說:“平生為此文最得意……吾不能為退之畫記,退之又不能為吾醉翁亭記。”而東坡《酒經》:“每一也字,上必押韻,暗寓於賦,而讀之者不覺其激昂淵妙,殊非世間筆墨所能形容。今盡載於此,以示後生輩,其詞雲廠…·此餅之良者也……此面之精者也……尚有五升之贏也……足以散解而勻停也……以吾酒之萌也……故吾酒三十日而成也。”
真味愈雋永
元代陳秀民稱“此文如太牢八珍,咀嚼不嫌於致力,則真味愈雋永”(以上均見元末明初人陳秀民著《東坡文談錄》)。讀者看過《醉翁亭記》和《酒經》,對於古文用也字之妙,自必更有一番體會。也字依聲注義,有如之、而、亦、者、矣、焉、耳等字的義,以及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