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俞氏易集說

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俞氏易集說

《俞式易集說》是2005年吉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元)俞琰。

該書是清乾隆年間編纂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中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書名: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俞氏易集說
  • 作者:(元)俞琰
  • ISBN:9787807202745
  • 頁數:401頁
  • 定價:58.00元
  • 出版社:吉林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年5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叢書簡介,

內容簡介

俞琰,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他自幼承其家學,刻苦研《》三十餘年,未嘗倦輟,旁及丹道。《俞式易集說》,寫於元朝至元甲申迨至大辛亥,歷時四年,期間四易其稿。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其於周易之學“覃精研思,積三四十年,實有冥心獨造,發前人所未發者”。“意所獨契,亦往往超出前人”。
俞琰的易學理論,本於朱熹《周易本義》,又力圖有所創新。認為易之義理與象數密不可分,他在《周易集說·序》中稱:“夫《易》始作於伏羲,僅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辭。文王作上下經,乃始有孔子作《十翼》,其辭乃備。當知辭本於象,象本於畫;有畫斯有象,有象斯有辭。《易》之理盡在於畫,詎可舍六畫之象而專論辭之理哉?舍畫而玩辭,舍象而窮理,辭雖明,理雖通,非《易》也。”故他每每先釋卦象、爻象,次之明理,由乾、坤父母之象,而震、坎、艮、巽、離、兌六子之象,推之六十四卦,無不如此。
在《周易集說序》中俞琰接著說:“漢之去古未遠,諸儒訓解多論象數,蓋亦有所本。……逮乎紫陽朱子《本義》之作,發程、邵之未發,辭必本於畫,理不外於象,聖人之本旨,於是乎大明焉。”這段話似乎是針對程頤重理輕象的主張而發的。根據易經形成過程來說,是先有卦畫的出現,歷經聖人比類神明之德、萬物之情,而衍生許多卦象;又經商周之際的聖人重為六十四卦,再繫上卦爻辭,而完成現在所見的周易經文。魏代王弼研究易學卓有成就。他體會易經的方法是「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所謂「言」指的是文辭,體會得易辭而不拘泥其中,才能盡得易象;體會得易象而不拘泥其中,才能盡得易意。這是王弼體會易經的進程。宋代程頤則另有體會。他在〈易傳序〉中說:「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無所不備。……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其意,則在乎人焉。」在程頤的體會下,象是明顯可見的,理是隱微難知的。懂得推辭考卦,就可了解易變的道理,進而掌握易象與易占。故程頤強調的是「由辭以得其意」。俞琰則認為,辭是由象而來,象是由卦畫而來,有卦畫才有象,有象才有文辭。所以研究易經是不可以舍卦畫、易象,而專研文辭的。再者,以時間而論,漢人較接近聖人的時代。他們研究討論的內容也都圍繞在象數,其中必定是有其淵源的。故俞琰主張義理、象數應該等同視之,不應偏廢。
俞琰的義理易學,是以張載「一物兩體」說、程顥「天人一本」論、程頤「隨時取義」說為主脈絡展開的。在象數易方面,則承襲漢易系統,明確肯定「對體」、「覆體」、「互體」、「伏體」、「積體」之說,並對「天地之數」、「大衍之數」提出新觀點,建立自己在象數易學上的地位。而丹道易學,則兼宗魏伯陽《周易參同契》、邵雍「先天圖」學、朱熹《參同契考異》而成,為宋末元初頗具代表的道教易學家,對後來道教易學的傳播與發展,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圖書目錄

卷首
上經
下經
象辭
彖傳上
彖傳下
爻傳上
爻傳下
文言
繫辭傳上
繫辭傳下
說卦
序卦
雜卦

作者簡介

俞琰為宋末元初道教學者。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其生卒年諸說不一。俞琰幼好博覽,聞友人有奇書異傳,必求借抄錄,以致廢寢忘食而成疾。後專業科舉之學。業成而時異事殊,自嘆“平時刻苦竟為畫餅”、“時不我逢,奈之何哉?”入元,隱居不仕,著書立說。以詞賦見稱,尤好鼓琴、作譜。一生熟讀經、史、子、集,以詞賦聞名,雅好鼓琴,尤精於易學。他自幼承其家學,刻苦研《易》三十餘年。
俞琰在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間曾作《玄牝之門賦》,在道友中傳誦。又著有《周易集說》、《易圖纂要》、《周易參同契發揮》、《易外別傳》、《陰符經注》、《呂純陽真人沁園春丹詞註解》、《爐火監戒錄》以及《林屋山人集》、《書齋夜話》、《月下偶談》、《席上腐談》等。
青年時期的俞琰,正值南宋敗亡之際,此時學界思想漸有朱陸合流,並向北宋復歸的態勢。此態勢在易學上最明顯的呈現,便是從後天八卦向先天八卦的回歸。另,社會人心則由於蒙古人的嚴刑侵逼,使生命的無奈表露無遺。此一無奈,逐漸轉化成對個人自身生命的關懷,進而觀象推數,以求知天明命;養生內修,以期益壽延年。俞琰便是處在這一象數易學正待勃興、養生煉丹正成風氣的時代。他說:“予自德佑宋恭帝元年(1275年)後,文場掃地,無所用心。但閉戶靜坐,以琴自娛,讀易,讀內外二丹書,遂成四癖。
二十六歲時,俞琰遇異人傳授先天之極玄及讀易之法,開始撰寫《周易參同契發揮》和《悟真衍義》等書。第二年開始下筆註解《周易》上下經、〈爻傳〉、〈彖傳〉、〈象傳〉、〈文言傳〉等篇章,至大辛亥年陸續寫就〈繫辭傳〉、〈說卦〉、〈序卦〉及〈雜卦〉,而完成《周易集說》一書。
在這前後近三十年的讀易、作易生涯中,還撰有《易經考證》、《易傳考證》、《讀易須知》、《易圖纂要》、《六十四卦圖》、《古占法》、《卦爻象占分類》、《易圖合璧連珠》及《易外別傳》等書。惟今可見僅《易外別傳》、及散見於《永樂大典》之《易圖纂要》、《讀易舉要》,後由館臣輯存於《四庫全書》,其餘皆亡佚,只見存目於《通志堂經解 石澗俞氏周易集說序》及《經義考 易類》中。

叢書簡介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詔開設四庫全書館,委派紀昀等著名學者160餘人,開始編纂《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館征書,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歷時7年,共徵集圖書12237種;然後由四庫館臣對內府藏書以及從各地徵集的圖書進行校訂,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其中,應抄、應刻之書被認為是合格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而應存之書則不能收入《四庫全書》,僅僅是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存目。《四庫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收入圖書3457種,凡79070卷,裝訂成36000餘冊,6752函。成為中國歷史上卷帙最多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的編纂抄寫歷時10餘年,共抄出7部,全書底本藏於翰林院,第一部抄本藏於文淵閣,其他六部分別藏於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熱河文津閣,是為北四閣;鎮江金山文宗閣、揚州大觀堂文匯閣、杭州西湖文瀾閣,是為南三閣。
當乾隆帝下詔開館征書時,他已是63歲高齡的老皇帝了,這項浩大的工程能否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自己也沒有把握。用他自己的話說“朕臨御已三十餘年,亦望望歲矣,斯事體大物博,時略嫌遲”,於是乾隆帝便有了依照全書體例,另編一套卷帙較少的叢書的想法。同年五月初一,乾隆帝頒下諭旨,以全書卷帙浩如煙海,不易檢索為由,命在《四庫全書》中“擷其菁華,繕為薈要,其篇式一如全書之例。”隨後,便另外設立了《欽定四庫全書薈要》修書處。至乾隆四十三年,《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第一部繕寫完畢,保存在坤寧宮後御花園內的摛藻堂。兩年以後又繕出第二部,存於長春園味腴書屋。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陷北京,焚圓明園,味腴書屋所藏《薈要》被焚毀。藏於摛藻堂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則成為世間孤本。庚子事變八國聯軍進北京,京城再遭劫掠,《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或存或亡竟至毫無訊息。
1924年,北洋政府組織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接收清點清廷文物圖書,清點過程中,在故宮內發現了與其他字畫雜物放置在一起的《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所幸該書不僅完整無缺,而且觸手如新。在戰亂頻仍的年代,這部世間孤本竟得以保存下來,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抗日戰爭爆發以後,國民黨政府把《欽定四庫全書薈要》連同故宮文物運至西南,全國解放前夕,又把《薈要》運到台灣。1985年,台灣世界書局將此書影印出版,精裝十六開本,共500冊。由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的編纂宗旨不似《四庫全書》那樣面向民間,而僅供皇帝御覽,所以,《欽定四庫全書薈要》有著《四庫全書》無法與之相匹的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