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李希顏同知登吳山有惑

次韻李希顏同知登吳山有惑是明代力金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次韻李希顏同知登吳山有惑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力金
作品全文,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鳳舞龍飛運已更,江流難挽幾傷情。
荒陵鳥雀聲如怨,故國風雲氣不平。
冠蓋偶然尋勝地,旌旗且莫指邊城。
登高別醉黃花酒,更擬重陽一日晴。

注釋

次韻
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也稱步韻。世傳次韻始於 白居易 、 元稹 ,稱“元和體”。 唐 元稹 《酬樂天餘思不盡加為六韻之作》:“次韻千言曾報答,直詞三道共經綸。”原註:“ 樂天 曾寄予千字律詩數首,予皆次用本韻酬和,後來遂以成風耳。”一說始於 南北朝 。 明 焦竑 《焦氏筆乘·次韻非始唐人》:“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載 王肅 入 魏 ,舍 江 南故妻 謝氏 ,而娶 元魏帝 女,故其妻贈之詩曰:‘本為薄上蠶,今為機上絲。得路遂騰去,頗憶纏綿時。’繼室代答,亦用絲時兩韻。是次韻非始 元 白 也。”
希顏
(1).仰慕 顏淵 。希,仰望; 顏 , 顏淵 。《晉書·虞溥傳》:“夫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驥之馬,亦驥之乘;希 顏 之徒,亦 顏 之倫也。”按,希, 漢 揚雄 《法言·學行》作“睎”。
(2). 顏淵 為 孔子 最賢能的弟子。後以“希顏”泛指仰慕賢者。《隋書·隱逸傳·崔頤》:“本無意於希 顏 ,豈有心於慕 藺 。” 宋 朱熹 《教思堂作示諸同志》詩:“詠歸同與 點 ,坐忘庶希 顏 。”
(3).窺察他人顏色。《北齊書·陳元康傳》:“ 元康 便辟善事人,希顏候意,多有進舉。”
同知
(1).共知。《莊子·知北游》:“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是人之所同知也。”
(2).猶參佐。《北齊書·高隆之傳》:“儀同三司 崔孝芬 以結婚姻不果,太府卿 任集 同知營構,頗相乖異, 瀛州 刺史 元晏 請託不遂,前後構成其罪,並誅害之。”
(3).官名。稱副職。 宋 代中央有同知閣門事、同知樞密院事,府州軍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軍事。 元 明 因之。 清 代唯府州及鹽運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為官稱,州同知稱州同,鹽同知稱鹽同。《文獻通考·職官十二》:“ 淳化 二年, 王顯 出鎮, 張遜 知樞密院事,始以 溫仲舒 、 寇準 同知院,同知之名,自此始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知樞密院、同知院並正二名,知院掌佐天子執兵政,而同知院為之副。”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楔子:“小生姓 王 名 文舉 ,先父任 衡州 同知。”《紅樓夢》第二回:“這位 璉 爺身上現捐的是個同知,也是不肯讀書。” 王闓運 《陳景雍傳》:“ 漢陽 同知 張曜孫 者,以文學有重名於世。”
見解相同。知,“ 智 ”的古字。 漢 王充 《論衡·死偽》:“與世俗同知,則死人之實未可定也。”
吳山
(1).山名。在今 陝西 隴縣 西南。參見“ 吳岳 ”。
(2).山名。又名 胥山 。俗稱 城隍山 。在今 浙江 杭州 西湖 東南。 南宋 初, 金 主 亮 南侵,揚言欲立馬於此。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金 海陵 ( 海陵王 ,即 金 主 完顏亮 )閱 柳 ( 柳永 )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遂起 吳山 立馬之思。”
(3). 吳 地的山。 三國 吳 故地的山。《文選·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詩:“鵲起登 吳 山,鳳翔陵 楚 甸。” 李善 註:“ 孫 氏初基 武昌 ,後都 建鄴 。” 清 陳維嵩 《卜運算元·阻閘瓜步》詞:“風急 楚 天秋,日落 吳 山暮。”
(4). 吳 地的山。 春秋 吳 故地的山。 唐 賈島 《送朱可久歸越中》詩:“ 吳 山侵 越 眾, 隋 柳入 唐 疏。” 明 徐渭 《三茅觀觀潮》詩:“ 吳 山石頭坐秋風,帶著高冠拂雲霧。”
(5). 吳 地的山。常泛指 江 南的山。 宋 張孝祥 《水調歌頭》詞:“ 吳 山 楚 澤行遍,只欠到 瀟 湘 。”
見“ 吳坂 ”。
傷情
傷感。 漢 班彪 《北征賦》:“日晻晻其將暮兮,睹牛羊之下來;寤曠怨之傷情兮,哀詩人之嘆時。” 唐 元稹 《寄樂天》詩:“閒夜思君坐到明,追尋往事倍傷情。” 宋 孫光憲 《浣溪沙》詞:“落絮飛花滿帝城,看看春盡又傷情。”
鳥雀
泛指小鳥。《左傳·文公十八年》:“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 唐 劉長卿 《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句當苗稅充百官俸錢》詩:“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 魯迅 《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好。”
故國
(1).歷史悠久的國家。《孟子·梁惠王下》:“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
(2).已經滅亡的國家;前代王朝。 南唐 李煜 《虞美人》詞:“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宋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詞:“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三:“﹝ 南宋 遺民詞﹞多悽惻傷感,不忘故國。”
(3).本國;祖國。《戰國策·燕策三》:“昔者, 柳下惠 吏於 魯 ,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 柳下惠 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故國爾。’” 南朝 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於疇昔。”《花城》1981年第6期:“怕忘了自己是 中國 人,生活習慣基本上保持故國的一套。”
(4).故鄉;家鄉。 唐 曹松 《送鄭谷歸宜春》詩:“無成歸故國,上馬亦高歌。” 宋 葉適 《故知樞密院事施公墓志銘》:“祈歸故國,草木華潤;世韙其退,有考其進。” 蘇曼殊 《吳門依易生韻》之十:“故國已隨春日盡,鷓鴣聲急使人愁。”
(5).舊都;古城。《史記·穰侯列傳》:“ 齊 人攻 衛 ,拔故國,殺 子良 。” 司馬貞 索隱:“ 衛 之故國,蓋 楚丘 也。” 唐 劉禹錫 《石頭城》詩:“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6).從前的封邑。《漢書·孔光傳》:“ 光 復為御史大夫,二月為丞相,復故國 博山侯 。”
風雲氣
(1).指變易無常的局勢。 唐 杜甫 《中夜》詩:“故國風雲氣,高堂戰伐塵。”
(2).猶言英雄氣。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士人·沉祖量》:“余謂柔情亦吾輩佳事,何至卑下委媟乃爾。此君雖有才名,其如風雲氣短何! 沉 未幾以貧郁早世。” 梁啓超 《雷庵行》:“蟄龍起蟄萬靈從,神州十載風雲氣。”
不平
(1).不均平;不公正。《詩·小雅·節南山》:“昊天不平,我王不寧。” 鄭玄 箋:“責三公之不均平,不如山之為也。”《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 為天下宰,不平。”《新唐書·逆臣傳下·黃巢》:“ 仙芝 妄號‘大將軍’,檄諸道,言吏貪沓,賦重,賞罰不平。” 許傑 《放田水》二:“天地間不平的事情,每每是這個樣子。”
(2).指不公正的事或人。 唐 司空圖 《馮燕歌》:“未死勸君莫浪言,臨危不顧始知難。已為不平能割愛,更將身命救深冤。” 明 陶宗儀 《輟耕錄·扶箕詩》:“殺盡不平方太平。” 沙汀 《航線》:“波濤洶湧著,血和火洶湧著,好象就要吞滅掉這一切的不平。”
(3).憤慨,不滿。《楚辭·九辯》:“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唐 盧照鄰 《劉生》詩:“ 劉生 氣不平,抱劍欲專征。”《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 莊生 卻其銀釵,受其紈扇。婦人欣然而去。 莊子 心下不平。” 柳亞子 《嵐山渡月橋有感》詩:“何緣 渡月橋 邊水,長向人間訴不平。”
(4).不適,欠安。《漢書·王嘉傳》:“今聖體久不平,此臣 嘉 所內懼也。”《北史·藝術傳下·徐謇》:“ 孝文 遷 洛 ,稍加眷待,體小不平,及所寵 馮昭儀 有病,皆令處療。”
(5).不和;不睦。《後漢書·龐參傳》:“ 參 素與 洛陽 令 祝良 不平。”《隋書·滕穆王瓚傳》:“ 瓚 妃 宇文 氏,先時與 獨狐 皇后不平。”《資治通鑑·晉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 西秦 涼州 牧 軻彈 與 秦州 牧 益州 不平, 軻彈 奔 涼 。”
冠蓋
(1).泛指官員的冠服和車乘。冠,禮帽;蓋,車蓋。《史記·魏公子列傳》:“ 平原君 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 。” 南朝 梁 沉約《少年新婚為之詠》:“自顧雖悴薄,冠蓋曜城隅。”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書劍 洛陽 城,決崢嶸一朝冠蓋 長安 道。”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青梅》:“女奴數輩,捧一麗人出,僕從煊赫,冠蓋甚都。”
(2).指仕宦,貴官。 漢班固《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唐杜甫《夢李白》詩之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謝絕了這些冠蓋,他雖是小官,也懶和他相見。” 葉楚傖《陶然亭》詩:“瘡痍滿 京 洛 ,冠蓋自翩翩。”
(3).特指使者。《後漢書·章帝紀》:“吾詔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職,其咎安在?” 元耶律楚材《和冀先生韻》:“開夷逾 漢武 ,平叛跨 周宣 。冠蓋通窮域,車書過古埏。” 陳毅《感事》詩:“國慶十五周,萬國冠蓋來。”
(4).猶冠族。官宦之家。《後漢書·酷吏傳·陽球》:“ 陽球 字 方正 , 漁陽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蓋。” 宋 王讜《唐語林·豪爽》:“顧其言語清楚,宛有冠蓋風儀,遂於賓榻中,選士嫁之。”
(5).象帽子樣蓋著。 晉葛洪《抱朴子·暢玄》:“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偶然
(1).事理上不一定要發生而發生的。與“必然”相對。《後漢書·儒林傳·劉昆》:“詔問 昆 曰:‘前在 江陵 ,反風滅火,後守 弘農 ,虎北度 河 ,行何德政而致是事?’ 昆 對曰:‘偶然耳。’” 唐李德裕《周秦行紀論》:“歷既有數,意非偶然,若不在當代,必在於子孫。” 宋蘇軾《芙蓉城》詩:“此生流浪隨滄溟,偶然相值兩浮萍。” 巴金《秋》十七:“ 覺民 搖搖頭,充滿著自信地說:‘這只是偶然的事。做父親的人倒是頑固的居多。’”
(2).間或;有時候。 唐元稹《劉氏館集隱客》詩:“偶然沽市酒,不越四五升。”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魯迅 迭文《隨感錄》:“愛國者雖偶然懷舊,卻專重在現世以及將來。”
尋勝
游賞名勝。 唐 李復言《續玄怪錄·張逢》:“策杖尋勝,不覺極遠。” 清陳維嵩《月華清·為蔣元膚催妝》詞:“怪何處北 阮 疏狂,約來朝 西山 尋勝。” 茅盾《虹》:“春三月間遊客帶了酒肴來‘尋勝’,這裡便是臨時的雅座。”
旌旗
(1).旗幟的總稱。《周禮·春官·司常》:“凡軍事,建旌旗。” 漢 應瑒《弈勢》:“旌旂既列,權慮蜂。” 漢枚乘《七發》:“旌旗偃蹇,羽毛肅紛。” 三國 魏曹植《懷親賦》:“步壁壘之常制,識旌旗之所停。”《宋書·謝晦傳》:“旌旂相照,蔽奪日光。” 宋劉過《沁園春·御閱還上郭殿帥》詞:“旌旗蔽滿寒空,魚陣整,從容虎帳中。”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故一·土魯番表文》:“旌旂閃爍,超越乎 墨烏戚爾 。”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詞:“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2).借指軍士。 唐王昌齡《青樓曲》之一:“白馬金鞍從 武皇 ,旌旗十萬宿 長楊 。” 陳毅《梅嶺三章》詩之一:“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 閻羅 。”
且莫
千萬不要。 宋梅堯臣《達觀禪師歸隱靜寺古律》之二:“且莫似 杯渡 ,滄波無去蹤。”《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我兒且莫出門便了。”《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 九公 老人家且莫動手,聽晚生一言告稟。” 劉大白《秋扇》詩:“越名貴也越是無能,且莫把秋風怨!”
邊城
(1).指靠近國界的城市。《管子·度地》:“當冬三月,天地閉藏,暑雨止,大寒起,萬物實然,利以填塞空郤,繕邊城,塗郭術。” 漢 桓寬《鹽鐵論·擊之》:“往者縣官未事 胡 越 之時,邊城四面受敵,北邊尤被其苦。” 唐杜甫《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邊城有餘力,早寄從軍詩。” 明馮夢龍《邯鄲夢·天山勒石》:“拓邊城,功非小。”《人民日報》1981.8.2:“邊城 烏魯木齊市 今天雨後初晴。”
(2).指靠近兩個地區交界處的城鎮。 沉從文《邊城》三:“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
登高
(1).升至高處。《荀子·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三國 魏阮籍《詠懷》之十五:“開軒臨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劉基《旅興》詩:“登高望四方,但見山與河。” 郁達夫《采石磯》:“這樣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動了登高望遠的心思。”
(2).指農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風俗。 南朝 梁吳均《續齊諧記·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隨 費長房 遊學累年。 長房 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 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 長房 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寄小讀者》二三:“九月九重陽節,古人登高的日子,我們正好有遠足旅行,遊覽名勝。”
(3).指農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晉陶潛《移居》詩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南朝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登高賦詩。”《隋書·元胄傳》:“嘗正月十五日,上與近臣登高。” 清 顧張思《土風錄》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陽。 石虎《鄴中記》:‘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會。’ 桓溫 參軍 張望 有《七日登高》詩, 韓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詩,蓋即《老子》所云‘眾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
(4).錦的別名。 晉 陸翽《鄴中記》:“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數,不可勝計也。”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 鄴 地登高之錦,自濯江波; 平陽 採桑之津,躬勞蠶月。”
黃花酒
菊花酒的別稱。 唐杜甫《九日登梓州城》詩:“伊昔黃花酒,如今白髮翁。” 宋王十朋《九日寄昌齡弟》詩之三:“此日黃花酒,深期酌弟兄。” 元丁復《九月一日游昭亭》詩:“半生九日黃花酒,多在西風 白下 橋。”
重陽
(1).指天。《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 洪興祖 補註:“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漢 張衡 《西京賦》:“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陽之清澄。”《後漢書·馬融傳》:“超荒忽,出重陽。” 李賢 註:“重陽,天也。”
(2).古代中醫謂周身發熱,脈象旺盛。《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周身熱,脈盛者,為重陽。”
(3).節日名。古以九為陽數之極。九月九日故稱“重九”或“重陽”。 魏 晉 後,習俗於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樂游苑應令詩》:“獻壽重陽節,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詩之一:“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宋 張孝祥 《柳梢青·餞別蔣德施粟子求諸公》詞:“重陽時節。滿城風雨,更催行色。” 清 陳維嵩 《醉花陰·重陽和漱玉韻》詞:“今夜是重陽,不捲珍珠,陣陣西風透。” 楊朔 《鐵騎兵》:“一過 雁門關 ,氣候顯然不同了,重陽前後,天就飄起大雪來。”參見“ 重九 ”。
一日
(1).一晝夜;一天。《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漢 司馬遷 《報任安書》:“是以腸一日而九回。”《書·洪範》“三曰日”唐 孔穎達 疏:“從夜半以至明日夜半,周十二辰為一日。” 宋 真德秀 《夜氣箴》:“故冬為四時之夜,而夜乃一日之冬。”《紅樓夢》第二回:“便在下也和他家來往非止一日了。”
(2).一個白天。《法苑珠林》卷四六:“故一念來一念去,一日一宿有八億四千萬念。”《水滸傳》第四五回:“一個財主家,雖然十相俱足,一日有多少閒事惱心,夜間又被錢物掛念,到三更二更才睡。”參見“ 一日一夕 ”、“ 一日一夜 ”。
(3).猶昨日。《後漢書·獨行傳·李充》:“同坐 汝南 張孟舉 往讓 充 曰:‘一日聞足下與 鄧將軍 說士未究。’” 李賢 註:“一日,猶昨日也。”《後漢書·李固傳》:“一日朝會,見諸侍中並皆年少,無一宿儒大人可顧問者,誠可嘆息。” 惠棟 補註:“一日,猶昨日也。”
(4).某日,過去的某一天。 晉 葛洪 《神仙傳·董奉》:“ 奉 一日竦身人云中去。” 唐 蘇鶚 《杜陽雜編》卷上:“一日,花木方春,上欲幸諸苑。”《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恰好一日 安老爺 偶然走到書房裡,見他正在那裡擬了幾個題目。” 魯迅 《吶喊·故鄉》:“一日是天氣很冷的午後,我吃過午飯,坐著喝茶。”
(5).他日。指將來的某一天。《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人主不可佯愛人,一日不可復憎;不可以佯憎人,一日不可復愛也。”
(6).整天;成天。《水滸傳》第四五回:“又有那一等小百姓們,一日價辛辛苦苦掙扎,早晨巴不到晚,起的是五更,睡的是半夜。”《紅樓夢》第九七回:“ 寶玉 一日家和我們姑娘好的蜜裡調油,這時候總不見面了,也不知是真病假病。”《紅樓夢》第一一七回:“ 妙玉 這個東西是最討人嫌的!他一日家捏酸,見了 寶玉 就眉開眼笑了。”
(7).副詞。一旦。表示忽然有一天。《韓非子·五蠹》:“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史記·孟嘗君列傳》:“客見 文 一日廢,皆背 文 而去,無顧 文 者。” 唐 杜甫 《莫相疑行》:“憶獻三賦 蓬萊宮 ,自怪一日聲烜赫。”
(8).副詞。一旦。表示如果有一天。《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夫物,物有其官,官脩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職,則死及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日發兵,使人即刺殺大將軍 青 。”《後漢書·翟酺傳》:“一日即位,天下曠然。”
(9).謂短暫;一時。《荀子·大略》:“ 柳下惠 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 楊倞 註:“非一日之聞,言聞之久矣。” 漢 班固 《答賓戲》:“彼皆躡風塵之會,履顛沛之勢,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朝為榮華,夕為憔悴。”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二·鄉試遇水火災》:“何惜一日之費,不成此盛舉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武技》:“少年喜勝,思欲敗之,以邀一日之名。”

作者簡介

西白法師 諱力金。字西白。吳郡姚氏子。其母周氏夢一龐眉僧趨闈遂娠。臨育奇芬馥郁滿庭。其容方顙圓額白晢如工琢。見者歡愛。逮七歲穎悟異常。凡書一覽即能記憶。見佛像即拜。請於父母求出家。依道原衍師祝髮受具。研三觀十乘之旨。衍公主秀之德藏。師為綱維之職。謁徑山古鼎銘公。觸機有契。至正間出世蘇之瑞光寺。興復嘉興之天寧寺。帝師聞師之賢。授以圓通普濟之號。築孤雲庵以養母。仿陳睦州之意焉。洪武改元有旨。起師住持大天界寺。師至闕見上於外朝。慰勞優渥賜以御饌。時召入禁庭奏對稱旨。師於內外典籍淹貫。與縉紳談論霏霏如吐玉屑。故樂與游。四年春詔建廣薦法會。師總持其事。五年冬詔復建會。大駕臨幸。詔師闡揚第一義諦。公侯庶僚環聽悅服。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示疾而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