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梅嶺三章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圍。余傷病伏叢莽間二十餘日,慮不得脫,得詩三首留衣底。旋圍解。
其一
斷頭今日意如何?創業艱難百戰多。
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其二
南國烽煙正十年,此頭須向國門懸。
後死諸君多努力,捷報飛來當紙錢。
其三
投身革命即為家,血雨腥風應有涯。
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梅嶺:即大庾嶺。
②斷頭:斬頭。這裡指戰死、犧牲。
③泉台:迷信傳說中的陰曹地府。
④旌旗:旗幟的統稱;這裡代指革命隊伍。
⑤閻羅:梵語譯音。佛教中稱鬼王為閻羅;這裡喻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蔣介石。
⑥南國:祖國的南部。
⑦正十年:從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戰爭至一九三六年冬作者梅山被圍,其間恰好十年。
⑧國門:城門;這裡指大庾嶺上的梅關。
⑨紙錢:舊俗以燒紙錢表示對死者的祭奠;這裡藉以勉勵活著的戰友努力奮戰,以勝利的訊息告慰犧牲的戰友。
⑩血雨腥風:喻指反動派的血腥統治。
⑪涯:邊,盡頭。
⑫取義成仁:這裡指為革命事業而犧牲。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抗擊入侵元兵,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就義前寫《自贊》∶“孔曰成仁,孟雲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而今而後,庶幾無愧!”作者藉此寓以新意,表明自己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1936年冬天,梅山游擊隊根據地遭敵圍困,當時我受傷又生病,在樹叢草莽中隱伏了20多天,心想這次大概不能突圍了,就寫了三首詩留藏在衣底。可是不久,我們又有幸的逃脫了敵人的包圍。
其一
如今即將兵敗身死我該寫些什麼?身經百戰才創立了這番革命事業,是多么的不容易。
這次我要到陰間去召集已經犧牲過的同志。帶領十萬英靈擊敗國民黨反動派。
其二
南方已經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後,我的頭顱要掛在城門上。
那些還活著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勝利的訊息來祭奠我。
其三
革命者四海為家,反動派的血腥統治必定有結束的時候。
今天為正義的事業犧牲生命,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將實現。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堅持鬥爭的紅二十四師和地方武裝共1.6萬人遭到國民黨四十六師殘酷圍剿,大部損失。何叔衡、毛澤覃等黨和紅軍的高級幹部在突圍中犧牲,瞿秋白和劉伯堅被俘後遇害。敵人占領中央蘇區後,殘酷殺戮革命幹部和民眾。突圍出來的少數部隊會同地方武裝和敵人打起了游擊。陳毅因為在興國老營盤戰鬥中負重傷,未能參加長征,於1935年2月來到了位於贛南的油山地區和梅嶺,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情況下,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1936年冬,陳毅舊部陳海叛變,引誘陳毅等下山。陳毅不知是計,一大早來到縣城,當他們距離交通站只有三四十米遠時發現了危險,最後在一婦女的幫助下撤回梅嶺,潛伏莽叢間二十多天。陳毅為擺脫政府軍的圍剿搜捕,藏身於齋坑的岩壁叢莽中,在齋坑的一處山坳里用毛竹支撐一個窩棚,高僅1米,面積只有2平方米。窩棚用藤蔓覆蓋,一條隱蔽山道迂迴即可到達。敵人雖近在咫尺,但終未發現,於是惱羞成怒的放火燒山。陳毅自知難免一死,便寫下《梅嶺三章》,藏於棉衣內層,以示絕筆。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組詩的第一首以設問開篇,一則交代個人的險惡處境,面臨生死考驗;再則振起下文,表示自己的態度。開創革命事業原本就是極端艱難困苦的,百戰沙場,與敵人殊死搏鬥,流血犧牲自然難以避免。言外之意就是個人的生命安危不足掛懷,或生或死,都要義無反顧,將革命進行到底。所以莊嚴宣告:“此去泉台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自己即使魂飛九泉之下,也要把已經犧牲的部下重新集結起來,高擎革命紅旗,與那裡的反動派繼續戰鬥,突出表現了作者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的戰鬥精神。
組詩的第二首,作者首先從緬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鬥爭的歷程方面落筆。“南國烽煙正十年”,涵蓋了“八一”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湘南起義、井岡山會師、紅軍五次反“圍剿”乃至贛南遊擊戰爭在內的整整十年的戰鬥歷程。無數可歌可泣的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壯烈的詩句中,洋溢著作者的這種革命自豪感。作者堅信鬥爭遭受挫折是暫時的,革命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第三首是組詩的結尾部分。前兩句追敘往昔,表述自己自從“投身革命”,即以革命為家,決心為中國的新生、人民的解放而忘我戰鬥,深信敵人的血腥鎮壓勢必徒勞,黑暗統治終有覆滅之日。“取義成仁”一句,轉入眼下嚴峻的現實,與前面的“斷頭”、“此頭”兩句照應,似重而非重。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大都被害前夕,寫下《絕筆自贊》:“孔日成仁,孟雲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認為自己為正義而死,符合儒家倡導的道德規範,所以死而無憾。作者在詩句中化用這一典故,以故為新,自明心跡。陳毅根據“梅山被圍”的險惡局勢,預料犧牲在即,遂毅然表示:縱使落入敵手,面對屠刀,也要堅貞不屈,誓為革命理想捐軀。詩至最後,以“人間遍種自由花”煞尾。詩人通過借喻這種藝術手法,展現光明美好的革命前景。作者認定共產黨人的鮮血斷不會白流,革命者的獻身精神必將在全國播下革命的種子,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一定能開創出一個自由解放的新中國。
《梅嶺三章》是一組政治抒情詩。三首詩均採用七言絕句形式,內容上按時間安排,互相呼應。首章追述往昔,豪情無限;次章面對今日,勉勵戰友;末章展望未來信心滿懷。這種安排讓讀者體察了詩人過去,現在,未來感情的全貌,有很強的感染力。通讀全詩,可知陳毅同志意在人生關鍵時刻,抒寫個人的政治懷抱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全詩貫穿著無產階級革命家臨危無懼,生死不渝的徹底革命的精神,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名家點評
運城學院河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秦建華在《老一輩革命家詩詞鑑賞辭典》中評價此詞:《梅嶺三章》抒發了一位身經百戰的革命將領於“慮不得脫”之際的豪情壯懷,詩中充滿撼天動地之情,迴蕩著風雷浩然之氣。“驚風雨,泣鬼神”未足喻其悲;“挾泰山,超北海”未足喻其力。
作者簡介
陳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樂至縣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第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第六軍政委、第二十二軍軍長,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代軍長、軍長,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建國後,曾任華東軍區司令員、上海市市長、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二書記兼上海市委第一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主要著作分別收入《陳毅軍事文選》、《陳毅詩詞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