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欒川蝙蝠洞
- 出土地點: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
- 所屬年代:舊石器時代
- 出土時間:2008年10月20日
- 保護級別: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發展歷史,發現經過,化石,古人生活,保護,
發展歷史
欒川蝙蝠洞是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文物管理所新近發現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陽市文物一隊、欒川縣文物管理所日前聯合對蝙蝠洞進行了調查清理,並在洞內開挖一條探溝,對挖洞時挖出的堆積進行淘洗,發現60多種包括靈長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化石。
此外,還發現古人類牙齒化石、舊石器時代石製品、骨器等重要人類文化遺物。出土的1枚人牙化石形態較為纖細,與我國晚更新世時期的智人化石較為一致。發現的石製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等,骨製品有尖狀器,頂部有較清楚的使用痕跡。有些動物化石在國內是首次發現的,如扁顱蝠顱骨化石等。扁顱蝠是居住在野外竹子殘縫中的動物,扁顱蝠顱骨化石的發現,顯示這裡應有大型竹林存在。對60多種遺址動物群化石的研究表明,該地區森林茂密,氣候溫暖濕潤。動物群成員中大部分是森林性動物,如碩獼猴、馬鐵菊頭蝠、皮氏菊頭蝠、竹鼠、豪豬、豹貓、虎、豹、野豬等,也有很多動物是樹棲性的,如金絲猴、雲豹、松鼠、靈貓等。動物群成員顯示出喜歡溫暖、濕潤環境的特點,如普氏蹄蝠、豬獾、犀牛、小麂、水鹿、青羊、水牛等。 參與領導欒川蝙蝠洞考古發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占揚介紹說,欒川蝙蝠洞綜合地層堆積、人類化石和動物群特徵等全面分析,該遺址是晚更新世早期一個保存有人類化石、多種文化遺物和大量動物群化石的重要遺址,具有中國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特徵。
發現經過
以下內容來自《鄭州晚報》記者對當地村民的採訪記錄:
在洞內發現動物骨骼化石,已是幾年前的事,具體年份,老劉也記不清楚。
“大夥想著,把蝙蝠洞修整一下,說不定也能成為旅遊景點。”老劉說,在村民們修整洞穴時,挖出一堆骨頭化石,“都是老農民,誰知道這些東西是啥,都把它們當做‘龍骨’,有人拿到藥店賣錢,有人扔在家裡。”
蝙蝠洞挖到動物骨骼化石的訊息,很快傳到了欒川縣文物管理所。“2008年10月20日,我們得知這個訊息。”欒川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龐海嬌記得很清楚。
“從動物骨骼化石本身和蝙蝠洞所處位置來看,考古人員當時就懷疑蝙蝠洞屬於古人類遺址。”龐海嬌說。
2008年11月23日,欒川縣文管所工作人員正式進入蝙蝠洞調查。2009年7月7日,考古人員在蝙蝠洞發現石核(註:考古學術語,指在打制石器時,為生產石片所使用的石料,常見於舊石器時代遺蹟中)一件。“這件石核打制規範,是古人類活動的重要遺物,被專家稱作‘中國第一石核’。”龐海嬌激動地說。
石核的發現,立刻引起考古學界的極大關注。
緊接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和欒川縣文管所3家單位組成“蝙蝠洞聯合調查試掘小組”,展開調查試掘。
化石
考古人員從蝙蝠洞採集到大量標本,並對標本進行認真分析。
2009年12月24日中午,考古人員的一項發現,注定要在蝙蝠洞考古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天中午,考古人員從蝙蝠洞挖出的土中淘洗到一枚動物骨骼化石,極像人牙。”至今提起,龐海嬌依然很興奮。
第二天,經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占揚鑑定,該化石為人類牙齒化石。
2010年1月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王明輝作出的鑑定持同樣結論。
2010年10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侯彥峰、重慶師範大學考古學教授武仙竹等人來到欒川,對蝙蝠洞進行地層剖面清理,之後又用了6天時間對採集到的標本進行細緻分析和比對,認定這枚化石為人牙化石,且為女性下顎門齒。
“這枚古人類牙齒化石的確認,對蝙蝠洞古人類洞穴遺址的推定具有標桿意義。”龐海嬌說。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發現蝙蝠洞內的骨骼化石涉及動物種類達60多種,並發現了石核、石片、刮削器等石器,以及一件骨制尖狀器等重要人類文化遺物,有較清楚的使用痕跡。
經深入分析,專家們初步認定:蝙蝠洞為古人類洞穴遺址,時代約為晚更新世早期,距今10萬年左右。
本月中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外發布訊息:欒川蝙蝠洞是河南境內發現的第一個含古人類化石的洞穴遺址,填補了中原地區未在洞穴中發現過古人類化石的空白。
從出土石器的形制來看,蝙蝠洞石器具有南北交融的特徵。
古人生活
蝙蝠洞內的古人類究竟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他們是否擁有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智慧?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周立認為,遠古時代自然環境險惡,人類個體抵禦疾病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勞動工具也很簡單,所以必須以原始人群形式生存。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在體質演化上經歷了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和晚期智人階段,體態由猿人向現代人逐漸進化,腦容量不斷增加。早期智人與直立人接近,保留猿的面目痕跡,眉峰較突出,有眉脊,但頭顱已比直立人大,相貌、體型等已和現代人有諸多相似。
蝙蝠洞古人類應生活在晚更新世早期,屬於早期智人,以群居為主。由此可推斷,“他們已具備成熟的肢體語言以及簡單的口頭表達能力”。
龐海嬌告訴記者,考古人員在蝙蝠洞土層內發現了炭塊、炭渣、炭屑,在鈣板下岩壁上發現用火痕跡。“這充分證明,生活在這裡的古人類已具備生火、取火、用火的能力。”
伏牛山腹地豐富的礦藏,讓水源中含有古人類所需的礦物質,溫暖濕潤的氣候讓欒川山區擁有豐富的草類、菌類、果樹等,十分適宜動物生存。
李占揚告訴記者,對該洞發現的動物骨骼化石進行分析發現,動物群成員中大部分是森林性動物,如碩獼猴、馬鐵菊頭蝠、皮氏菊頭蝠、豹貓、虎、豹等,也有很多樹棲性動物,如金絲猴、雲豹、松鼠、靈貓等。
此外,欒川一帶擁有眾多大小岩廈和溶洞,其中相當一部分具備古人類生存居住的條件。像蝙蝠洞一樣,這些地點背風向陽,山頂平坦,山下開闊,離水源較近;洞內四季恆溫,人居住其中,既可休息,又可躲避猛獸攻擊。
綜合欒川蝙蝠洞的考古發掘,可以發現,蝙蝠洞古人類洞穴遺址的時代,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比較接近。
保護
2016年1月25日,欒川蝙蝠洞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