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秦風·權輿(《詩經》中《國風·秦風》中的一篇)

權輿(《詩經》中《國風·秦風》中的一篇)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國風·秦風·權輿》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通過禮餼今昔薄厚懸殊,刺秦君養士不終。全詩二章,每章五句,二章結構相同,在反覆詠嘆中作強烈的對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國風·秦風·權輿
  • 作品別名:秦風·權輿
  • 創作年代春秋時期
  • 作品出處:《詩經》
  •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國風·秦風·權輿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於嗟乎,不承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於嗟乎,不承權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權輿:本指草木初發,引申為起始,見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
⑵於(wū):嘆詞。
⑶夏屋:大的食器。夏,大;屋,通“握”,《爾雅》:“握,具也。”渠渠:豐盛。《廣雅》:“渠渠,盛也。”
⑷於嗟乎:悲嘆聲。
⑸承:繼承。
⑹簋(guǐ):古代青銅或陶製圓形食器。毛傳:“四簋,黍稷稻粱。”朱熹詩集傳》:“四簋,禮食之盛也。”

白話譯文

唉我呀!曾客居華館大屋,如今每頓飯供應都不豐富。可嘆啊!待遇遠不如當初!
嗚呼哉!曾經餐餐多美好,如今每天挨餓頓頓吃不飽。可憐啊!遠遠不如從前好!

創作背景

關於《秦風·權輿》一詩的背景,《毛詩序》云:“《權輿》,刺康公也。忘先君之舊臣,與賢者有始而無終也。”《毛詩正義》曰:“作《權輿》詩者,刺康公也。康公遺忘其先君穆公之舊臣,不加禮餼,與賢者交接,有始而無終,初時殷勤,後則疏薄,故刺之。”嬴秦為求霸業,多有好養游士食客之君主,其中秦穆公便是較為突出的一位。他取由余於戎,獲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枝於晉,並且屢敗猶用孟明,善馬以養勇士,一時間四方游士,望風奔秦。及至穆公死,其子康公立,忘舊棄賢,使遊俠之士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詩人在此背景下,唱出這首嗟嘆的歌。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賢士發牢騷的小詩,諷刺秦君養士待賢有始無終;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是秦國沒落貴族在嘆息生活今不如昔的詩。
此詩兩章結構相同,在反覆詠嘆中見“低徊無限”(吳闓生詩義會通》引舊評)之情,感慨秦康公不能禮待賢者。詩首句即以慨嘆發語,仿佛是一個酸不溜丟的人才兩手一攤,仰天長嘆,讓聽者有“不提倒也罷了,提起兩眼淚汪汪”的心理預設,作者以下提及的今昔強烈對比就顯得自然而不突兀。過去的日子裡大碗吃飯、大碗吃肉,而如今是每頓供應的飯菜都非常簡約,幾乎到了吃不飽的程度,前後待遇懸殊,讓人難以承受。其實,飲食上的一點變化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由此反映出的賢者在國君心目中的位置。
詩的前後兩章雖然相近,但些微變化間顯示出歌唱者前後待遇的落差之大,第一章里提及的變化還只是從大碗飯食到每食無餘,到第二章里已經從“每食四簋”到“每食不飽”了,於是作者一唱三嘆,“於嗟乎!不承權輿”,這嗟嘆聲中充滿了失望和希望:對遭受冷遇的現實的失望和對康公恢復先王禮賢下士之風的希望。從詩中無法看到詩作者慨嘆之後待遇能否得到改變,但從歌“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齊策》)的戰國齊孟嘗君食客馮諼身上或可看到他的影子。

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漢楚元王敬禮申公、白公、穆生。穆生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嘗為穆生設醴。及王戊即位,常設。後忘設焉。穆生退曰:‘可以逝矣!醴酒不設,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將鉗我於市。’遂稱疾。申公、白公強起之曰:‘獨不念先王之德歟?今王一旦失小禮,何足至此?’穆生曰:‘先王之所以禮吾三人者,為道之存故也。今而忽之,是忘道也。忘道之人,胡可與久處?豈為區區之禮哉?’遂謝病去。亦此詩之意也。”“此言其君,始有渠渠之夏屋,以待賢者,而其後禮意浸衰,供意浸薄,至於賢者,每依食無餘,於是嘆之,言不能繼其始也。”
清代魏源詩古微》:“《權輿》詩人其馮諼之流乎。”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賢者去就,只爭禮貌間耳。而此詩所較,不過區區安居 恐非賢者志也。然孟子不云乎:“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是詩之作,亦猶是哉!蓋賢者每欲微罪行,不欲為苟去,恐彰君過耳,康公之失,當不止是故,賢者借是乘幾而作也。不然,食至無餘,而且不飽,康公禮貌縱衰,何至此極耶?”
清代陳繼揆《讀詩臆補》:“秦上首功,簡賢棄士。《權輿》一詩,其逐客坑儒之漸歟?楚穆生因禮酒不設而去。唐明皇時,薛令之為東宮詩曰:‘朝日上團圓,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乾。飯澀匙難捥,羹稀箸易寬。’遂去。兩賢其得詩人《權輿》之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