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散(檳榔散)

檳榔散(檳榔散)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檳榔散用於治癰疽瘡癤膿潰之後,外觸風寒,腫結硬,膿水清稀,出而不絕,內腠空虛,惡汁臭敗,瘡邊乾急,好肌不生,及療疳俈惡瘡,連滯不瘥,浸潰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檳榔散
  • 來源:《外台秘要》
  • 組成:檳榔60克 人參22.5克 
  • 主治:嘔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酸水吐出
檳榔散1,檳榔散2,檳榔散3,檳榔散4,檳榔散5,檳榔散6,檳榔散7,檳榔散8,檳榔散9,檳榔散10,檳榔散11,檳榔散12,

檳榔散1

【來源】《外台秘要》卷六引《廣濟方》。
【組成】檳榔60克 人參22.5克 茯苓30克 橘皮22.5克 蓽茇22.5克
【用法】上五味,搗篩為散。取生薑75克,連皮搗,絞取汁,加溫,入藥末3克攪調,頓服之,日一服,漸加藥至4.5克。下利多則減量,以微利為度。
【主治】嘔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酸水吐出。
【禁忌】服藥期間,忌食酢物、生冷、油膩、豬,魚等。

檳榔散2

【來源】《普濟方》卷二三八引《產經》。
【組成】檳榔1枚(面裹煨熟,去面) 赤茯苓各等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主治】血淋,小便淋瀝,水道疼痛。

檳榔散3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八。
【組成】檳榔 黃連(去須,切) 木香各等分
【用法】上為細末。用時乾摻患處。
【主治】癰疽瘡癤潰後,外觸風寒,腫焮結硬,膿水清稀,淋漓臭穢,內腠空虛,瘡邊乾急,肌肉不生;疳瘺惡瘡,延久不愈;下注臁瘡,侵潰不斂。

檳榔散4

【來源】《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中。
【組成】檳榔6克 木香4.5克 輕粉少許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6克,用荊黃湯調下,空腹時服。
【主治】暴吐,上焦熱氣所沖,脈洪而浮者。

檳榔散5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檳榔 半夏(湯泡七次) 杏仁(去皮、尖,炒) 桔梗(去蘆,銼,炒) 橘紅 旋復花(去枝、梗) 乾薑(炮) 白朮各30克 人參 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藥哎咀。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薑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胸膈痰飲,腹中虛鳴,食不消化,或加嘔逆,或臂痛項疼。

檳榔散6

【組成】檳榔1錢,牛膝1錢,防己1錢,獨活1錢,秦艽1錢,青木香8分,天麻8分,赤芍8分,桑枝2錢,當歸5分。
【來源】《醫學心悟》卷三。
【主治】濕腳氣
【用法】水煎服。

檳榔散7

【組成】紫蘇、枳殼、厚朴、甘草、芍藥、陳皮、青皮、腹皮、香附、檳榔、防風。
【來源】《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主治】腳心癰。
【用法】加生薑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檳榔散8

【組成】檳榔1斤,木香8兩。
【來源】《青囊秘傳》。
【主治】風瘡。
【用法】上為末。敷之。

檳榔散9

【組成】檳榔半兩,訶黎勒皮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桑根白皮3分(銼)。
【來源】《聖惠》卷九。
【主治】傷寒9日,心中滿悶,腹脹喘急。
【用法】上為散。每服5錢,以水1大盞,入生薑半分,蔥白1莖,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檳榔散10

【藥物組成】檳榔(銼)半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四七。
【方劑主治】諸蠱在臟腑久不愈。
【製備方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1-2錢匕,煎蔥蜜湯調下,空心食前服。

檳榔散11

【藥物組成】檳榔半兩,赤茯苓3分,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枳實3分(麩炒微黃),木香半兩,赤芍藥半兩,芎藭3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處方來源】《聖惠》卷三十八。
【方劑主治】乳石發動,煩熱,心膈痞滿,大腸氣塞,腹痛,不思飲食。
【製備方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檳榔散12

【藥物組成】白檳榔(煨令微黃)半兩,芫花(醋拌令乾)1兩,澤瀉1兩,甜葶藶(隔紙於銚子內炒令紫色)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1兩,漢防己1兩,陳皮(去白,炒)半兩,瞿麥(只取花)半兩,藁本1分,滑石3分,大戟3分(銼碎,微炒)。
【處方來源】《博濟》卷三。
【方劑主治】水疾及諸般氣腫。
【製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每服1錢,用桑白皮濃煎湯,空心調下。當時取碧綠水,後如爛羊脂,即愈。如未盡,隔日再服,看腫消如故,更不用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