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全鄉轄21個村委會:上湖、寶山、南嶽沖、燈龍橋、沙峰、止步前、龍盤洲、地木沖、黃泥沖、湖沙壠、大倉、株形、坪田、網金、倉下、武佳龍、巷口山、潘田灣、賀家灣、伏陂、張家如。鄉政府駐爐下。
歷史沿革
原此地山上盛長茶樹,“檟”為茶樹之古稱,故稱檟山。1961年成立建新公社。1962年改名為檟山公社,1984年撤公社建立檟山鄉。
經濟發展
檟山鄉2007年工農業生產總值4.15億元,比上年增長16%,財政收入300 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100元,同比增長24%,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5880萬元。主要產品量:糧食2.11萬噸,席草4800噸,辣椒860噸,生薑3200噸,百合600噸,板栗280噸,出欄牲豬4.87萬頭,出籠家禽8.8萬羽。
2007年
荒山造林2100畝,幼林撫育3200畝。有中國小學校9所,其中中學1所,中心完小1所,片小3所,教學點4個,幼稚園、託兒所5所,教職工112人,在校學生1555人,其中中學學生439人。有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21個,計畫生育服務站1所,衛生技術人員34人。
2006年該鄉產業形成了“傳統產業、特色產業、資源產業”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良好局面。傳統產品鐵鍋和陶瓷通過引進技術,大膽革新呈現新的競爭優勢,“檟山牌”烤烘鍋、“亦能牌”英碗已擠入國際市場,出口到美國、新加坡等地,產值、利潤實現雙番。藠頭、苗木、席草、百合等特色產業繼續發展狀大,種值面積達12000餘畝。株富花崗岩開發公司8月份被認定為縣內規模工業企業,到12月底固定資產累計投資達到1216萬元,花崗岩系列產品遠銷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年產值達1000萬元。
通過創優環境、項目帶動、誠信招商,2007年招商引資1200萬元。興辦了二家節能環保新型牆體制磚廠;二家節能環保型機制平板窯制瓦廠;創辦了鑫旺石料場;引進了榮氏瓷泥開發公司。目前企業發展前景看好,來勢喜人。
“網朱”公路重點工程已全程啟動,且初具雛形,鄉村道路進一步夯實,全鄉拓寬硬化村組道路75千米,其中沙峰、龍盤洲、地木沖、湖沙壠、止步前等村實現了水泥路組組通,全鄉完成山塘防滲26口,澆築防滲渠18KM,新修陂壩7座,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民間文藝團體不斷得到發展狀大,其中大倉村腰鼓隊一個,黃泥沖等村“皮影隊”五個,9月份“檟山皮影”成功申報為“湖南省非物文化遺產”,並在省、市、縣的多家媒體中進行過多次宣傳報導。
民主宣傳
為了在支村“兩委”換屆前對村幹部任期的經濟責任、工作業績有一個公正的評價,既為選拔任用村幹部提供依據,又給民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充分保障村民享有集體經濟管理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推動農村民主法制建設,規範農村集體資產和財務管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檟山鄉根據縣人民
政府辦公室轉發縣經管局等單位關於《攸縣第六屆村民委員會任期財務審計工作方案》的部署,於2008年初啟動了支村“兩委”換屆前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在三、四月份對該鄉21個村的村級財務進行了全面審計,共審計金額2835萬元,其中專項審計金額300萬元,審計農民民眾關注的涉農資金437萬元。 一、思想統一,認識提高是此次審計工作順利完成的前提
要做好此次村民委員會任期財務審計工作,前提是必須把鄉村兩級幹部的思想高度統一起來,使大家充分認識到此項工作能否圓滿完成,關係到保障農民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
決策權和監督權,是事關農村
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
二、界定範圍,明確內容是這次村級財務審計工作的核心
只有把這次審計工作的範圍界定好,內容明確好,審計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順利地完成這次任務。
三、完善程式,講究方法、是這次審計工作順利完成的保證
為保證第六屆村民委員會
財務審計工作順利完成,通過完善工作程式、講究審計方法來提高審計質量,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認可。
1、完善工作程式。
2、講究審計方法。
四、加強領導,強化責任是這次審計工作順利完成的關鍵
五、搞好公開,彰顯民主是這次審計工作的落腳點
民主鄉鎮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檟山鄉堅持以
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一切從民眾利益出發,圍繞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讓民作主、陽光理財、依法治村”的管理模式,大力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實現了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力爭外援,內聚民力,修築水泥硬化路10餘公里,實現組組通、戶戶通;澆築農田灌溉渠2000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修建攔沙壩3座、硬化沙河護坡1000米,農民生產生活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自2004年以來,該村先後獲得“平安示範村”、“村務公開先進單位”、“
計畫生育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政務決策民主化。難題往往集中反映為財務問題,它是村民最普遍關注的問題;許多矛盾的癥結,又幾乎都與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也是引發矛盾糾紛、幹群關係僵化的“導火線”。
財務管理明白化。“太陽照亮世界,理財明白人心”,積極推行民眾理財、財務公開,權衡取捨標準堅持“四個辦”的原則:民眾要求的積極辦;民眾同意的認真辦;民眾不通的慢慢辦;民眾不同意的不去辦。
村務管理公開化。為了實現民主管理、
民主監督,設立了村務宣傳欄和財務公布欄,大到鄉里每個季度的工作計畫及工作結果,小到每個村民誰可批准建房,誰可獲準生育,誰有資格享受補貼,事事有交代,件件有公示。“窗戶不開不亮、話兒不說不明”,通過以上舉措,達到村民心裡亮堂了、矛盾癥結化解了、乾群人心凝聚了的良好效果,有效避免了“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的失信於民、乾群分心的被動局面。
法制宣傳經常化。為了讓普法宣傳深入民心,讓百姓樹立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新內尚,紮實推進每個5年普治規劃,積極推行
法律進村、進組、進農戶的普法教育,建立了農戶普法講課培訓制度。
保障生產
2007年入冬以來,檟山鄉政府在“三冬生產”上精心部署、巧做文章,通過實施一系列的民心工程、富民工程來恢復、提升全鄉
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獲得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三冬生產”高潮已在該鄉掀起。 在很多天的艱苦奮戰之後,大家修渠的熱情依然不減,大塊砌渠的石料,村民用肩挑、手提、車推,幹得熱火朝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條承載著大傢伙幸福的渠道不斷向村里延伸。
檟山鄉政府針對該鄉暴露出來的
水利設施抵禦災害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加大投入,嚴把設計關、質量關、進度關,確保高質量完成冬修水利項目建設工程。2007年檟山鄉已投入
資金120餘萬元,共投工2萬多個,完成骨幹山塘維修、水泥加固400口,新修小一型水庫1座,新建標準渠近5000米,為來年的農業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冬種方面,檟山鄉政府做到早宣傳、重服務,充分調動當地村民利用得天獨厚的土質條件,積極發展適銷對路、效益高、具有區域特色的冬季農產品——席草,近2000畝席草長勢喜人,不久將給當地村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另外檟山鄉還鋪開了650畝
油菜和500畝苗木的種植,該鄉冬種收益預計將高達480萬元,處處呈現喜人景象
檟山模式
一個三縣交界的偏遠農業鄉,發展各類企業2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招商引資額突破100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財政收入突破500萬元。位於
攸縣西北的檟山鄉,從產業裂變中,突破了先天條件的制約。
全力提升傳統產業
為了使手工作坊變成現代企業,該鄉全面加強了
招商引資和技改擴能力度,鄉鍋廠改制招賢,鄉財政擠出資金幫扶,使鑄造、瓷器、制瓦等傳統產業搭上時代元素邁入了嶄新的發展階段。該鄉新型鐵鍋鑄造廠達5家,100餘人的檟山鍋瓷瓦行銷隊伍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席草種植是該鄉的一個特色。為了把特色做特,該鄉引導民眾既種草又制席,通過農民夜校、席草種植協會、席草精編企業等,全面建立起“龍頭企業+產業協會+新型草農”的席草鏈條。文百玉等幾家種草大戶合夥投資120萬元,引進烤、編、電腦繡花一體化席草機後,每百斤席草售價增加了20-40元,畝平種植利潤增長2000餘元,躥升到3700元。目前,該鄉五分之一的耕地種植席草,草農2000餘戶,3家席草精編加工企業年產高檔草蓆15萬條,電腦繡花精編草蓆出口
日本、
韓國,民眾從特色種養業中找到了更快致富的方子。
致力開發資源產業
株富花崗岩公司到處是石頭,微妙微俏的石獅子、石桌凳和光亮齊斬的地面磚正整裝待發。該鄉成立專門班子,把一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花崗岩推向了市場,打破了檟山即“假山”的論調。
現在該鄉95%的村民組通水泥路,70%的農戶用上了
沼氣,82%的農戶用上了自來水,該鄉“
皮影戲”成功申報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未出現過一例惡性刑事案件和出鄉上訪事件。
皮影
皮影是
攸縣檟山的一個品牌。民國初期,檟山皮影隊有8個以上。百年來,皮影在攸縣大部分地區繁衍發展。檟山皮影與河北皮影風格相似,用紙殼或牛皮雕制的人物和動物造型淳樸粗獷而不失典雅,身形渾厚,抽象簡潔。檟山皮影採用湘劇和花鼓戲的唱腔,以地方方言道白和串詞,夾雜許多俗話俚語,貼近當地百姓生活,因而受到歡迎並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