檄移

檄移

檄文多用於聲討和征伐,移文多用於曉喻或責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檄移
  • 拼音:xí yí 
  • 注音:ㄒㄧˊ ㄧˊ
  • 出自:《文心雕龍·檄移》
詞語解釋,文心雕龍·檄移,

詞語解釋

xí yí ㄒㄧˊ ㄧˊ
檄移
文體名。檄文、移文的並稱。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檄移》:“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

文心雕龍·檄移

【原文】
震雷始於曜電,出師先乎威聲。故觀電而懼雷壯,聽聲而懼兵威。兵先乎聲,其來已久。昔有虞始戒於國①,夏後初誓于軍,殷②誓軍門之外,周將交刃而誓之。故知帝世③戒兵,三王誓師,宣訓我眾,未及敵人也。至周穆西征④,祭公謀父⑤稱“古有威讓⑥之令,令有文告之辭”,即檄之本源也。及春秋,征伐自諸侯出,懼敵弗服,故兵出須名,振此威風,暴彼昏亂,劉獻公之所謂“告之以文辭,董之以武師”者也⑦。齊桓征楚,詰苞茅之闕;晉厲伐秦,責箕郜之焚⑧:管仲、呂相,奉辭先路,詳其意義,即今之檄文。暨乎戰國,始稱為檄。檄者,皦⑨也。宣露於外,皦然明白也。張儀⑩《檄楚》,書以尺二,明白之文,或稱露布11。露布者,蓋露板不封,播諸視聽也。
【注釋】
①有虞:指五帝時代。戒於國:警誡國內的戰士。
②殷:即商。
③帝世:帝代,指五帝之一的虞舜時代。
④周穆:周穆王。西征:西征犬戎。犬戎:西方的少數民族。
⑤祭公謀父:周穆王的卿士,姓祭,字謀父。祭謀父曾勸諫周穆王,遠方不服,先加斥責,發去文告,即檄。
⑥讓:斥責、譴責。
⑦“劉獻公”二句:劉獻公,周景王的卿士。他的話見《左傳·昭公十三年》。董,督責。
⑧“晉厲”二句:《左傳·成公十三年》,晉厲公討伐秦國,先派呂相責問秦國晉國,曾經派兵侵入晉國,焚燒箕郜。晉厲,晉厲公。箕、郜,均地名,屬晉國,在今山西境內。
⑨皦(jiǎo):明白。
⑩張儀:戰國末縱橫家,主張連橫,秦國丞相。著有《為文檄告楚相》。
11露布:蓋露板不封,指讓人看到文辭。
【譯文】
雷霆的震響開始於耀眼的閃電,軍隊的出動先要傳播赫赫的聲威。所以看到閃電就懼怕雷聲的強烈,聽到聲勢就懼怕軍隊的威力。出兵先要有聲威,它來源已經很久遠了。從前有虞氏開始警誡國內的戰士,夏後氏最初在軍隊里宣誓,殷湯在軍營門外與百姓誓師,周武王在軍隊將要與敵軍交鋒前宣誓。所以從上面所述我們知道:帝舜之世的警誡軍隊,夏、商、周三王的在軍隊內誓師,都是為了宣傳教訓自己的部隊,還沒有發到敵人的方面。到了周穆王西征犬戎國,大臣祭公謀父對周穆王說:“古時出兵有威嚴譴責敵方的命令,有告誡對方的文辭。”於是寫了譴責敵方的文辭。這就是“檄”這種文體的源頭。到了春秋時代,周王朝衰微,天下無道,出征討伐的事,都由諸侯發動,他們害怕對方不服,所以出兵須要有名義,振奮自己的威風,暴露對方昏亂無道。劉獻公所說的“用文辭來告誡他,用軍隊來督促他”,就是這個意思。齊桓公討伐楚國,派管仲質問楚國為什麼不向周天子進貢祭祀用的苞茅草;晉厲公討伐秦國,派呂相責備秦國為什麼焚毀了箕和郜兩地。齊國的管仲,晉國的呂相,先舉出斥敵的話再進軍,考察它的意義,就是今天的檄文。到了戰國時代,才開始稱作檄文。檄,就是明白,揭露在外,非常地明白。張儀的《為文檄告楚相》是用長一尺二寸的竹簡書寫的。這種明白昭著的檄文,有的叫露布,公布出來,讓人看到聽到。
【原文】
夫兵以定亂,莫敢自專,天子親戎①,則稱“恭行天罰”;諸侯御師,則雲“肅將王誅②”。故分閫推轂,奉辭伐罪,非唯致果為毅③,亦且厲辭為武。使聲如衝風所擊,氣似欃槍④所掃,奮其武怒,總⑤其罪人,征其惡稔⑥之時,顯其貫盈之數,搖奸宄⑦之膽,訂信慎之心;使百尺之沖⑧,摧折於咫⑨書;萬雉之城,顛墜於一檄者也。觀隗囂之檄亡新⑩,布其三逆,文不雕飾,而辭切事明,隴右11文士,得檄之體矣。陳琳12之檄豫州,壯有骨鯁13,雖奸閹攜養,章實14太甚,發邱摸金,誣過其虐;然抗辭書釁15,皦然露骨:敢指曹公之鋒,幸哉免袁黨之戮也。鐘會檄蜀16,徵驗甚明,桓溫檄胡,觀釁尤切,並壯筆也。
【注釋】
①親戎:親自率軍征伐。
②肅將:嚴肅的奉行。王誅:帝王誅伐之意。
③致果為毅:《左傳·宣公二年》有“殺敵為果,致果為毅”的話。果,果敢;毅,堅毅。
④欃(chán)槍:彗星。
⑤總:集中、總匯。
⑥征:驗證。惡稔:惡滿。
⑦奸宄(guǐ):犯法作亂的人。
⑧沖:衝鋒的戰車。
⑨咫:周代八寸為咫。
⑩隗(wěi)囂:東漢初將領。檄亡新:指隗囂的《檄移告郡國》,聲討王莽新朝三罪。新,王莽的國號。
11隴右:隴西,今甘肅、青海一帶,隗囂的駐地。
12陳琳:東漢末作家。他最初為軍閥袁紹部下,袁為聯合豫州刺史劉備聲討曹操,叫陳琳寫了《為袁紹檄豫州》。
13骨鯁:骨氣、骨力。
14章實:即揭露事實真相。
15釁(xìn):裂痕、罪過。
16鐘會:三國時期魏司徒,伐蜀主要軍事將領之一。檄蜀:《三國志·魏書·鐘會傳》說,蜀國姜維守劍閣抗拒鐘會,鐘會寫了《移蜀將吏士民檄》。
【譯文】
軍事行動是用來平定禍亂的,任何人都不敢獨自專斷。因此天子親自帶兵出征,就說是恭敬地執行天地懲罰;諸侯出兵征伐,就說嚴肅的執行天子的討伐。所以古代帝王派遣將領,委託征戰重任,不僅要推車相送,而且把處理都城外的大權分給他。大將奉承天子的辭令討伐有罪的人,不光殺敵需要達到果敢堅毅,而且也要用厲害的檄文構成威脅。使軍事行動的聲威像強風襲擊一樣有力,氣魄好似彗星掃蕩過一樣,振奮激發我軍的憤怒,統統集中到討伐的罪人身上;用事實證明已到嚴懲敵人罪惡的時候,顯示敵人惡貫滿盈的罪惡;動搖為奸作惡者的膽量,確立順從者的決心,使敵人百尺之長的戰車,被咫尺的檄書所摧毀,萬垛堅固的城牆,被一紙檄文所推倒。看看隗囂《移檄告郡國》,用檄文聲討王莽的新朝,宣布他“逆天”、“逆地”、“逆人”的三大罪狀,文辭雖不雕飾,但話極確切,事理明白,說明隴右文士,已經掌握了檄文的體制了。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為袁紹聲討曹操而作,文章寫得氣勢豪邁,有骨力,雖然罵曹操是奸惡的太監豢養的養子,揭發私密事實太過分;罵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從事挖墳盜金,誣罵的話超過了曹操暴虐的實際,但是他卻以直率的話記下曹操的罪過,寫得明白露骨。敢於觸犯曹操的鋒芒,幸而免於作為袁紹黨羽而被殺掉。鐘會的《檄蜀文》,例舉歷史事實作為蜀國必亡的證驗,事理明白,桓溫的《檄胡文》,觀察揭露敵人的罪惡尤其確切,都是寫得有力的檄文。
【原文】
凡檄之大體,或述此休明,或敘彼苛虐,指天時①,審人事,算強弱,角權勢,標蓍龜②於前驗,懸鞶鑒於已然,雖本國信,實參兵詐。譎詭③以馳旨,煒曄以騰說。凡此眾條,莫之或違者也。故其植義颺辭④,務在剛健。插羽⑤以示迅,不可使辭緩,露板以宣眾,不可使義隱;必事昭而理辨,氣盛而辭斷,此其要也。若曲趣密巧,無所取才矣。又州郡征⑥吏,亦稱為檄,固明舉之義也。
【注釋】
①天時:指天命、天道之類。
②蓍(shī)龜:占卜用的蓍草、龜殼。此處指占卜。
③譎詭(jué guǐ):怪異不實。
④植:樹立。颺:施展、飛揚。
⑤插羽:古代檄文,插上羽毛表示緊急。後代的“雞毛信”也由此而來。
⑥征:召。
【譯文】
舉凡檄文的主要特點是:或者敘述我方的美好昌明,或者揭露對方的苛暴殘虐;指明天意,審察人事,比較強弱,衡量權勢,用以前的憑證來預卜吉凶,用過去的事實事例來作為借鑑;雖說是本於國家的信用,實際上加上了兵不厭詐的原則,用巧妙欺詐的手法來宣傳自己的旨意,用冠冕堂皇的言辭來傳播自己的主張。大凡這幾條原則,一般寫作檄文沒有違反它的。所以寫作檄文,確立意義,發揚文辭,務必在於剛健有力。在檄書上插上羽毛,就表示事情緊急需要火速辦理,所以檄文不可以文辭舒緩;檄書不加密封讓它敞露出來,就是為了向眾人宣布,所以檄書不可以意義隱晦。一定要使事情敘述明白道理確切清晰,氣勢很壯盛而言辭又果斷乾脆,這就是寫作檄文的要點。倘若檄文寫得旨意隱晦曲折,文辭細緻含蓄巧妙,這種文章就沒有什麼可取的了。還有,州郡徵召官吏的文書,也稱為檄書,這也是表示公開舉拔人才的意思。
【原文】
移者,易也;移風易俗,令往而民隨者也。相如之難蜀老,文曉而喻博,有移檄之骨①焉。及劉歆之移太常,辭剛而義辨,文②移之首也;陸機之移百官,言約而事顯,武移之要者也。故檄移為用,事兼文武,其在金革③,則逆黨用檄,順命資移;所以洗濯④民心,堅同符契⑤,意用小異,而體義大同,與檄參伍⑥,故不重論也。
【注釋】
①骨:特點。
②文:文事,與武事相對。
③金革:征鼓,指戰爭。金,鑼;革,鼓。古代作戰,鳴鑼後退,擊鼓前進。
④濯:洗。
⑤符契:符合一致。符,信符;契,券約。
⑥參伍:交錯,錯綜。
【譯文】
“移”,就是改變,像轉移風氣,改變習俗,號令發出去百姓就跟著執行。司馬相如的《難蜀父老》,文辭明白,用了很多的事例作比,已具有移書檄文的骨力。劉歆的《移太常博士書》,文辭剛健而義理明辨,是文教方面的第一篇移文。陸機的《移百官》,言辭簡約而敘事明顯,是軍事方面的重要移文。所以檄移這類文體,可兼而用文武兩方面。它用在軍事上,那么對叛逆的黨徒用檄文,對順從的民眾則用移文。因為移文用來洗濯民眾的思想,使他同上面牢固結合,如同符契一般吻合。移文和檄文的意義作用有差異,但體制要求大體相同,移文和檄文的寫作錯綜相近,所以這裡不再重複論述了。
【原文】
贊曰:三驅弛網,九伐①先話。鞶鑒吉凶,蓍龜成敗。摧壓鯨鯢,抵落蜂蠆②。移實易俗,草偃風邁③。
【注釋】
①九伐:要討伐的九種罪行,《周禮·大司馬》說大司馬職掌九伐之法,討伐有九種罪行的人。
②抵:擊。蠆(chài):蠍子一類的毒蟲。
③偃:倒下。邁:行。風吹草倒,比喻檄文的威力。
【譯文】
總結:
好比驅趕禽獸網要放開三面,
對各種討伐先要加以說明。
檄文像鏡子可以照清吉凶,
像占卜可以預言成敗。
摧毀鎮壓那鯨鯢一樣的惡人,
打擊掃除那成群的毒蟲蜂蠆。
移文確實是用來移風易俗,
它像風過一樣眾草伏拜。
【評析】
《檄移》的“檄”和“移”都是文體的名稱,本篇重點講的是檄文,附論移文。“檄”是檄文,漢魏六朝也叫“露布”,唐宋以後,檄文專指發兵前聲討敵人的文書,露布則是專指戰勝敵人的捷報。“移”是移書或移文,即下行的公文或公告一類文書。檄文用於對“逆黨”的軍事討伐,移文用於對順命臣民的“洗濯民心”。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檄文的起源,還講到了戰國時期正式出現的檄文以後的主要作品,結合檄文在征討敵人中所起的作用。二、講檄文的特點及其寫作的基本特點和要求。三、講移文及其和檄文的區別。
檄文和移文都是軍事和政治鬥爭的工具。尤其是檄文,具有很強的戰鬥性。劉勰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內容上,要宣傳我方的正義;充分揭露敵方的罪行;指出我方的有利,敵方的不利,從精神上瓦解敵人;行文上,要求事情寫得明白,道理講得清楚,氣勢要強盛,用辭要果斷有魄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