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頂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北30公里、鄉政府駐地西5公里處。村北、西、南三面鄰苗山鎮,東接麻峪村。全村720口人,土地998畝。盛產桃、蘋果、花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橫頂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面積:998畝
- 人口:720人
村莊名片,人文自然,
村莊名片
橫頂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北30公里、鄉政府駐地西5公里處。村北、西、南三面鄰苗山鎮,東接麻峪村。全村720口人,土地998畝。盛產桃、蘋果、花生。
明朝末年溫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立村,因村落橫坐在淄河和汶河分水嶺頂,故名橫頂,與財神廟、五里橋為一行政村。村名的來歷另有一說,當年楊家將出兵作戰失利,被困在村西的深溝中,故而得名楊家困,後習慣叫楊家嶺,再後改為楊家橫,村中東、西兩廟碑中均有記載。抗日戰爭時期改為橫頂。現村中共有16姓,其中邴姓與孔姓居多。
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杓山保·橫頂村”。民國時期屬於萊蕪縣第六區:1941年1月屬石馬區:1945年10月屬萊東縣常莊區:1951年為萊蕪縣第十區,1952年稱常莊區;1958年3月屬和莊鄉,後改為和莊人民公社;1959年3月併入常莊公社,1984年3月改為常莊辦事處,1985年10月撤處並鄉屬和莊鄉。
明朝末年溫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立村,因村落橫坐在淄河和汶河分水嶺頂,故名橫頂,與財神廟、五里橋為一行政村。村名的來歷另有一說,當年楊家將出兵作戰失利,被困在村西的深溝中,故而得名楊家困,後習慣叫楊家嶺,再後改為楊家橫,村中東、西兩廟碑中均有記載。抗日戰爭時期改為橫頂。現村中共有16姓,其中邴姓與孔姓居多。
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杓山保·橫頂村”。民國時期屬於萊蕪縣第六區:1941年1月屬石馬區:1945年10月屬萊東縣常莊區:1951年為萊蕪縣第十區,1952年稱常莊區;1958年3月屬和莊鄉,後改為和莊人民公社;1959年3月併入常莊公社,1984年3月改為常莊辦事處,1985年10月撤處並鄉屬和莊鄉。
人文自然
村東頭有玄武廟,通常稱鎮宮廟(東和),修建時間無考究。廟碑記載,順治五年,康熙五年,嘉慶十年都曾修過,2001年再次整修,恢復原樣。院中古槐樹身雖已腐朽殘半,但還枝葉茂盛,與院中紅磚綠瓦,雕樑畫棟,渾然一體,古樸典雅;與其對應的是西廟,距東廟400米,兩廟門相對,建築相同,站在東廟門口可看清西廟內的情景。西廟為泰山奶奶行宮,碑文記載曾於順治五年、康熙五年重修過。廟中壁畫存半。據說修兩廟是為了避災鎮邪,為民祈福。早年東廟後30米處有一圓砂石,高2米,直徑1米,貌似虎牙,無人取動,1958年大煉鋼鐵時修路整掉。
一個雨點分兩半,一半灌淄河,一半入汶河,這是橫頂西廟所占居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西廟正好建在淄河和汶河的分界線上,才有這樣的傳說,從西廟下行100米處,是遠近聞名的楊家橫古井,供全村飲用。
從橫頂沿深溝古道向西下行2華里,有一小山村名財神廟。村中古槐一棵,小廟兩座,左側是石君祠,右側是牛王廟。解放前,每逢正月十六有廟會,方圓幾百里的商人來此趕會,祈禱神仙保佑發財。碑載為清光緒二十一年立。從財神廟西下3華里,是五里橋村,村中有一座古老堅固的石拱橋。長20米,寬5米,高15米,造型考究,令人嘆奇。
從橫頂到五里橋5華里的深溝古道叫控溝。溝中處處有景點,出名的有羊角石、聚力石、試刀石、仙人橋、羊角印、72條咬牙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清朝末年,橫頂村有三行,即學行、武行、商行。學行:秀才孔兆林考取七品縣令職位,但家境不濟,未能做官,但十里八鄉都稱老師,為以後的聘師置塾、教育子孫、發達本族起到了推動作用。武行:欒思靜、欒思明為了讓人們強身健體,保家護村,傳授武藝。他們授徒習武把人的品德放在第一位。村中人大部分都學過半斗谷的武功。商行:邴家三兄弟,家業興旺,名震一時,發展到99鞭騾子,在齊魯古道上往返經商。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橫頂村民積極支援前線作戰,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5名村民為國捐軀。主動作嚮導,帶領解放軍進行燕子山阻擊戰的姜延福就是橫頂村民兵武裝的代表。戰爭時期該村造就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如王士彪、田子文、李同更、孔慶槐、孔憲早、孔憲秀等。抗戰是英雄,建國後是黨的優秀領導幹部。
橫頂村人自古就重視和發展教育。建國前村里就有私塾學堂,孔憲華是第一位先生。1951年有人考取了國家第一批公辦教師。建國後,村里建起了容納三個班的國小。1980年,村里又籌資遷址重建了容5個班的標準國小。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自恢復高考以來,共有大中專畢業生29人。其中本科生9人。研究生1人。
建國後,橫頂村同全國一樣。步入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
村里先後修造了三座水庫,兩個水池,共動用土石45000方,庫容量30000方,80%以上的土地能澆上水,為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1976年集體籌資通了電。至1976年全村整平土地340畝,1983年投入工日5000多修了5條環山生產路,路路相通。1983年冬,村抽調25人組成水利專業隊,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建起了 2500米的黃灣水庫兩乾渠及大型渡槽一座,完成了引水配套工程。1987年籌資1.2萬元對新修的村西水庫二級提水配套。1991年,家家吃上了自來水,1996年在村東架橋一座。2000年村民籌資7萬多元,完成了農村用電全省併網和配電室改造。
1990年以來,村里大力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大面積開發山嶺簿地。封山造林,綠化承包。僅桃樹面積就達340畝,承包戶最大面積有3畝,戶戶產果都超過萬斤;收入不下4000元。家家土屋換瓦房。戶戶有三輪車和機車,常年在外搞運輸的大小汽車有10輛。電話裝機110門,過去那種祖祖輩輩在控溝推腳、擔腳、賣水賣飯為生的日子,永不再現了。橫頂人勤勞,橫頂人厚道,橫頂人將在國家的政策指引下,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一個雨點分兩半,一半灌淄河,一半入汶河,這是橫頂西廟所占居的地理位置決定的。西廟正好建在淄河和汶河的分界線上,才有這樣的傳說,從西廟下行100米處,是遠近聞名的楊家橫古井,供全村飲用。
從橫頂沿深溝古道向西下行2華里,有一小山村名財神廟。村中古槐一棵,小廟兩座,左側是石君祠,右側是牛王廟。解放前,每逢正月十六有廟會,方圓幾百里的商人來此趕會,祈禱神仙保佑發財。碑載為清光緒二十一年立。從財神廟西下3華里,是五里橋村,村中有一座古老堅固的石拱橋。長20米,寬5米,高15米,造型考究,令人嘆奇。
從橫頂到五里橋5華里的深溝古道叫控溝。溝中處處有景點,出名的有羊角石、聚力石、試刀石、仙人橋、羊角印、72條咬牙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
清朝末年,橫頂村有三行,即學行、武行、商行。學行:秀才孔兆林考取七品縣令職位,但家境不濟,未能做官,但十里八鄉都稱老師,為以後的聘師置塾、教育子孫、發達本族起到了推動作用。武行:欒思靜、欒思明為了讓人們強身健體,保家護村,傳授武藝。他們授徒習武把人的品德放在第一位。村中人大部分都學過半斗谷的武功。商行:邴家三兄弟,家業興旺,名震一時,發展到99鞭騾子,在齊魯古道上往返經商。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橫頂村民積極支援前線作戰,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大貢獻。5名村民為國捐軀。主動作嚮導,帶領解放軍進行燕子山阻擊戰的姜延福就是橫頂村民兵武裝的代表。戰爭時期該村造就了大批的優秀人才,如王士彪、田子文、李同更、孔慶槐、孔憲早、孔憲秀等。抗戰是英雄,建國後是黨的優秀領導幹部。
橫頂村人自古就重視和發展教育。建國前村里就有私塾學堂,孔憲華是第一位先生。1951年有人考取了國家第一批公辦教師。建國後,村里建起了容納三個班的國小。1980年,村里又籌資遷址重建了容5個班的標準國小。適齡兒童全部入學。自恢復高考以來,共有大中專畢業生29人。其中本科生9人。研究生1人。
建國後,橫頂村同全國一樣。步入了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
村里先後修造了三座水庫,兩個水池,共動用土石45000方,庫容量30000方,80%以上的土地能澆上水,為農業生產奠定了基礎。1976年集體籌資通了電。至1976年全村整平土地340畝,1983年投入工日5000多修了5條環山生產路,路路相通。1983年冬,村抽調25人組成水利專業隊,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建起了 2500米的黃灣水庫兩乾渠及大型渡槽一座,完成了引水配套工程。1987年籌資1.2萬元對新修的村西水庫二級提水配套。1991年,家家吃上了自來水,1996年在村東架橋一座。2000年村民籌資7萬多元,完成了農村用電全省併網和配電室改造。
1990年以來,村里大力支持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經濟作物,大面積開發山嶺簿地。封山造林,綠化承包。僅桃樹面積就達340畝,承包戶最大面積有3畝,戶戶產果都超過萬斤;收入不下4000元。家家土屋換瓦房。戶戶有三輪車和機車,常年在外搞運輸的大小汽車有10輛。電話裝機110門,過去那種祖祖輩輩在控溝推腳、擔腳、賣水賣飯為生的日子,永不再現了。橫頂人勤勞,橫頂人厚道,橫頂人將在國家的政策指引下,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