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陽支江

橫陽支江

橫陽支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鰲江的最大支流,為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境內主河道,主流原長67.5公里,經過多次截彎取直後,總長60.5公里。其源出泰順縣九峰山,至鳳江經朱家站水閘注入鰲江。流域面積達733.96平方公里,覆蓋蒼南縣境大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橫陽支江
  • 地理位置:浙江省溫州市
  • 主流原長:67.5公里
  • 流域面積:733.96平方公里
河流簡介,主要支流,滬山內河,蕭江塘河,藻溪,江南河道,江南河網,地圖信息,

河流簡介

橫陽支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鰲江的最大支流,也為溫州市蒼南縣境內主河道,主流原長67.5公里,經過多次截彎取直後,總長60.5公里。其源出泰順縣九峰山,由泰順入蒼南縣境,經龍潭、黃土嶺、田寮等地至莒溪,先後有山後、乾坑爐、黃土嶺、爐基坑、半嶺爐和垟半嶺等水注入。出莒溪,東南流,經田 、樟坑等地,又納內垟、內高山等來水,至矴步頭,與富垟溪匯合(富垟溪有二支流一源於板山東麓,一源於大隔尖北麓,匯於夏坑爐)。出矴步頭,折向東北,經下垟、長潭、七畝田等地,又納方竹、松柏貢等來水,至碗窯,與騰垟溪匯合(騰垟溪發源於大玉蒼山西麓,流經垟心、圓井、橫路、大石砰等地,納雞蹄山來水)。出碗窯,納羅蟬來水,經坑口、小後等地,進入橋墩水庫,自源頭至此,為橫陽支江上游,長31.5公里,統稱莒溪(其中泰順縣境長5.5公里的溪流,又稱後水漈)。
莒溪多峽谷。河谷寬度約200米,河床寬度約100米。河床比降自矴步頭以下約為千分之五,注入莒溪的支流,比降更陡,形成瀑布和急流。其中較大者有黃土嶺水漈和碗窯瀑布。由於岸坡陡峻,岩石裸露,林木稀少,雨水不易調節,橋墩水庫建成前,洪水常猛起猛落,為害下游。河床覆蓋卵石,局部地段甚至基岩露頭,在水流沖刷下,河床遭受下切和旁蝕。
自橋墩水庫至靈溪活動閘一段為橫陽支江中游,長13.5公里。主流出水庫,至後隆,與平水溪匯合(平水溪發源於與福鼎縣交界的蜘蛛垟山北麓,流至橋墩鎮附近,納小沿底來水)。出後隆,至黃坑與南山頭之水匯合(該水源於南山頭東北麓,流經天星、油車後、橫牆、黃檀等地),繼續東流,穿過埔美橋至柳垟,再東流至西山,南有松溪來匯(松溪源於古樓山西麓,經觀美水庫、雙溪,至西山)。出西山,經南水頭至靈溪鎮。中遊河床比降約為千分之四,而河床覆蓋則由卵石逐漸變為泥砂。
自靈溪至朱家站水閘一段為橫陽支江下游,長15.5公里。自靈溪經渡龍至流石,俗稱渡龍江。在流石與藻溪匯合後,流經新街、江南蘇、橋底、四大、張家堡至朱家站水閘,俗稱鳳江。橫陽支江經朱家站水閘注入鰲江(1965年朱家站水閘建成前,江水則自張家堡轉北偏西流,入鰲江)。下遊河床比降甚平。過去由於河道彎曲,排水不暢,加上潮汐影響,一遇暴雨,常釀成洪澇災害。
(概述圖片及圖冊來源)

主要支流

滬山內河

滬山內河原為洛溪主流。明季,築滬山陡門橫截洛溪,蓄淡而成內河。滬山內河,始於狀元內溪,源於大玉蒼山東南麓溫州山,東南流,經五畝、金岙、田乾等村至南水頭,再經北山下、壩頭至靈溪下東垟村,有新同溪注入(新同溪又名仙堂溪,發源於大玉蒼山東南麓,流經天公安、新同、麗灣至下東垟村入河)。東北流至雙垟村,與滬山內河控制閘所引的橫陽支江水溝通,再經樟浦至鳳池雙益村,又與樟岙溪、洛溪來水匯合(樟岙溪發源於玉蒼山東麓,流經新開田、直瀆至樟岙,匯柯嶺來水,再東南流,與洛溪匯合;洛溪發源於玉蒼山北麓,流經嶺頭、羅溪等村與樟岙溪相匯。兩溪匯合後流至雙益村,注入主流)。繼續東北流,經山尾李、埔內洪至五烊村,又有鳳池溪注入(鳳池溪發源於平陽縣朝陽鄉漈頭溫大尖山南麓,流經白水、溪頭、徐溪等地)。東北流至靈豐村,分為二支;主支東北流,經滬山新浦、門前、北山底和平陽夏橋西橋等地,至洋心金村與分支相匯;分支經滬山浦口、後溪和夏橋葉段至洋心金村與主支匯合。滬山內河主流自狀元內溪源頭至夏橋水閘入鰲江全長21.7公里。從夏橋水閘上溯河長12.21公里為主河道。上游屬山區半山區,覆蓋層多為泥砂,流域地勢低洼,易受洪澇災害;下游屬於南港平原,河道彎曲狹小,泥砂淤積,也易成澇。
橫陽支江靈溪段橫陽支江靈溪段

蕭江塘河

蕭江塘河位於橫陽支江與滬山內河之間,是南港平原的中心河道。河有二源:主源為蕭江塘河控制閘所引的橫陽支江之水;次源為原來之源,發源於玉蒼山東麓,流經浦亭小亭垟,至靈溪雙靈水閘與主源匯合。河水東北流,經瀆浦、靈江至蕭江水閘(位於平陽蕭江鎮)注入鰲江,長10.9公里。河道平均寬度44.71米,正常水位3.12米,航運水位1.62米,灌溉、排澇受益農田約5.5萬畝,可通航10噸以下船舶。蕭江塘河左岸別出之河,皆與滬山內河相通,右岸別出之河,經水閘與橫陽之江溝通。

藻溪

藻溪,原名燥溪,是藻溪平原唯一河流。主流西溪,發源於昌禪高垟山北麓,納陳家擂及古樓山來水,經洞橋進入吳家園水庫,然後東北流,經潘莊、新莊等地至矴步頭,與東溪匯合(東溪有二源:一出神山大坑背和上李,一出青山內),折向西北,至魚嘴口,分為東西二支:東支流量小,經魁橋、內岙、元店,至流石與西支匯合;西支為主流,經公婆石腳至楊家匯,與盛陶溪匯合(盛陶溪發源於筆架山西北麓,先後納三十六灣、墩內、楊家坑、小東湖、內西岙、新嶺等來水,經小嶺腳、新榮、盛陶至楊家匯),再經望鶴埭頭至流石與東支匯合。匯合後通過流石水閘注入橫陽支江。藻溪主流全長15公里,其中從矴步頭至流石長5.8公里,藻溪鎮以上屬山區,溪床坡度陡峻,雨水不易調節;藻溪鎮以下為平原,因河道過於狹隘迂曲,不利於排水防洪和蓄水灌溉。

江南河道

江南平原是鰲江流域最大平原。平原河道縱橫交錯,總長809.4公里。其幹道江口至金鄉河道,清代稱為江南運河。民國時,錢庫以南分別通達將軍嶺腳及金鄉的河道,稱南運河(又分為東渠、西渠);錢庫北上分達直浹河及江口的河道,稱北運河(又分為東、西二渠)。據舊志載,北宋時江南河道上已建橋15座,分布於蘆蒲、平等、雲岩、望里、金鄉、宜山等9個鄉鎮,最早的建於嘉祐七年(1062)。又載:金舟鄉夏口人林仲彝“嘗於其鄉築烏嶼、新潛、湖南陡門三所。開河道五十五萬五千九百丈(按:數字恐有誤),溉四鄉之田,其利甚溥”。由此可見,江南河網於北宋已基本形成。

江南河網

乾河
江南河網有乾河二:一是龍(港)金(鄉)運河,由北向南,經龍江、江山、平等、宜山、仙居、錢庫、項橋、括山等鄉鎮至金鄉鎮北門,全長26.4公里,縱貫於江南平原;二是雲(岩)舥(艚)河道,由西向東,經鐵龍、宜山、仙居、蘆浦等鄉鎮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20公里,橫穿於江南平原。
江南河道正源是蓀湖水,其源一出於望州山北麓,水北流,先後有仙居山、半嶺、護法寺等水來注,至南茶寮村注入錢望河;一出於崗尖(舊志稱蓀湖山)南麓,流經百步嶺、牌坊內等地,至溪頭埠亦注入錢望河。次源為將軍嶺水,出自仰天龍山北麓,分東括水、西括水,東括水自小嶺下流至將軍嶺腳,與西括水匯合;西括水來自坑口與仰頭山,至將軍嶺腳與東括水匯合,然後經河西、將軍等村,注入龍金運河。此外還有鯨頭、烏石嶺及金鄉鎮諸山之水。江南平原由於河道長而源流短,水資源比較缺乏,一遇旱天,則川源涸竭,常患旱災。故前人早就主張引橫陽支江之水以補不足。這一願望,至1960年代中期朱家站、凰浦、鯨頭等水閘建成後,才得以實現。
支河
江南河網的主要支河有五:一是龍舥河,始於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東南,經龍江、白沙、海城、蘆浦等地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15公里;二是金舥河,自金鄉鎮北門由南向東北,經郊外和老城至舥艚鎮東魁,全長約7.5公里;三是龍鳳河,自龍港鎮方岩下由北向西南,經龍江、江山等地至鳳江凰浦,全長約7.5公里;四是錢湖河,自錢庫鎮東西街由南向西北,經新安、宜山、江山等鄉鎮至湖前直浹河,全長約13公里;五是錢望河,自錢庫鎮經項橋、新安,至望里鎮溪頭埠,全長約5公里。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