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門變遷
在橫門當地,從小欖漁村、黃圃漁村、民眾漁村、十頃漁村、涌口門漁村諸等地域性相當明顯的地名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漁業公社無與倫比的召集力的“結晶”,也成就了中山漁家“奇特”布局的特點。
漁業公社成立後,鑒於行政劃分,漁民們紛紛從小欖、黃圃、民眾等地遷徙而來,與當地十頃、涌口門的“土著”漁民一道生產生活。100人左右的小欖捕魚隊、70人左右的黃圃漁業小組同時於1975年遷來橫門定居,而人數更為龐大、達600多人的民眾漁業營遷來的時間則要早一年。
安靜的漁港。
隨著五六個漁業隊加入和漁業發展,橫門漁業公社在1983年改為橫門區,在1986年尾改為橫門鎮,實現“三級跳”。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橫門撤鎮為行政區,重新隸屬於南朗鎮,“身份”的界定過程歷經“一波三折”。
有意思的是,當地老人向筆者敘述當年景狀時,以玩笑式的口吻談到如下一些細節:“70年代中後期,本來神灣鎮新灣漁業隊和小欖、民眾、黃圃一樣也‘搬’過來橫門,可沒幾年‘戀家’的他們又‘跑’回去了。坦洲鎮大涌口漁業隊更‘狡猾’,根本就沒‘搬’上來……。”原來,按當初的行政劃分,小欖、民眾、黃圃、坦洲、神灣的漁業隊都需要遷往橫門漁業公社。
見於五六個漁業隊陸續遷來,當地於1971年秋始建橫門漁港,為漁民出海、航道運輸創造條件。之前這一帶只是一片灘涂,沒過多久,人工挖成了面積為4.5萬平方米的避風塘,主航道寬60米。到了1974年,橫門漁港再次被拓寬40米,水下約5萬立方米的石方被炸掉疏通。
橫門漁業公社成立後,其主要職能是管理
海洋捕撈,一個大集體下的兩三千社員們往往集中在珠江口至北部灣一帶作業。有資料記載,到了1977年,漁業公社的年捕撈總產已超過5000噸,當年物庶民豐、魚躍人歡的景象由此可見一斑。到如今,衣缽相傳、生生不息的漁民後代們生活怎么樣了呢?
最重要是一張網。
漁民佬
靜穆的夜空下,一輪上弦月懸掛在天際那頭,還有幾朵黯灰色的雲不時滑過,默默地注視著這片時而泛起風浪的海面。休漁期結束後的一天,凌晨時分,急促的馬達聲,夾雜著嘩嘩的海浪聲,順著伶仃洋的風浪傳出去老遠。橫門一帶的“漁民佬”們,緩緩駛著船艇開始了日復一日的海上作業。
排除天氣和休漁因素,橫門漁民一年可出海作業的時間大概只有200天左右,但捕撈地點呈現逐年向遠的趨勢,收穫有時比不上從前。另一方面,大致相同的“青菜+豆腐+海魚”模式,組成了當地2000多漁民的平淡生活。當日中午,筆者在橫門漁港甚至認識了一位佛山漁民阿陳,他帶著妻兒駕著“三水88330”漁船在橫門海域打魚已有三四年時間,他笑著說橫門市場的青菜又貴了幾毛錢,得精打細算過日子。當然,遊走橫門時,筆者留意到部分漁民那略帶困窘、渴望的眼神。他們可能沒有田,沒有地,甚至連房子也沒有,只能住在陰暗的船艙里;他們可能文化水平不高,成天出入於風急浪大的大海,只能默默品味那份生活的甘苦。是然,他們一直期盼著,擺脫僅僅依靠一片海生存的境地。畢竟,誰也不想被歷史不經意地遺忘、拋棄。
晚飯3個菜7個人吃,平淡而滿足。下午見到62歲的梁炳林大叔時,他正在橫門碼頭修理自家的魚網。梁叔家有4條船,他的大兒子及媳婦在市區工作,小兒子及兒媳也是靠打魚為生,後輩們向來的孝順讓他和老伴感到欣慰。事實上,令梁叔和眾多漁民更感到欣慰的,是今年漁業稅費的減負。梁叔給筆者算了一筆帳,以他一條15匹馬力的漁船來看,以前一年要交的稅費共要1400多元,市漁業部門取消了對捕撈漁船徵收農業特產稅等減負措施出台後,今年要交的稅費只需500多元。
濱海資源
中山是個名副其實的濱海城市,東部內河岸線有洪奇瀝水道、橫門水道,此外還有馬鞍島、橫門島等海島和廣闊的伶仃洋西水域,濱海資源非常豐富。橫門則是橫門水道的出海口,年徑流量為365億立方米,占珠江入海總徑流量的11.2%。
橫門島古稱蟻洲,橫臥於橫門水道中,是橫門的天然屏障。該島呈長方形,面積約約4平方公里,它將橫門水分為2股,北邊寬300米的一股作為現今的主航道。在橫門島附近,還有3位情誼篤深的“孿生兄弟”,即以盛長黃茅草聞名的大茅島、二茅島和三茅島,它們按面積大小分獲3個有趣的名稱。讓人驚嘆的是,當地人稱大茅島為“麻風島”,原來在1957年當時的中山縣衛生局在此設立了麻風病醫院。乘坐休閒漁船出海時,筆者遠遠地瞧見其大概面目,備覺神秘。
橫門漁港
橫門水道附近圍墾而起的一大片翠綠莊園,在明媚陽光下解開面紗,裡面的甘蔗林、香蕉林鬱鬱蔥蔥。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在尊重自然規律並保證防洪需要的前提下,實行科學圍墾。全市共開發了圍墾地9萬多畝,其中橫門墾區就有近8萬畝,全部用於農業開發。一般地,圍墾地非常肥沃,例如橫門墾區,以種植香蕉、蓮藕為主,成為我市香蕉、蓮藕的主產區。“漁民佬”梁叔說,在這裡耕作的一般都是外省人,整年日曬雨淋的很不容易啊。
我市以橫門為代表的東部沿海一帶,被天然賦予了水深河寬的水道,富含有機物的半鹹淡水域,以及後天創造的盛產甘蔗、蓮藕、蔬菜的肥沃墾區,這些都是可遇不可求、優質的生態儲備資源。隨著全市東部開發的啟動,如何將這些濱海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將是橫門等地廣大漁民關注的,也是將來城市規劃必須考慮的重要課題之一。畢竟,東部沿海的三鎮一區(南朗鎮、民眾鎮、三角鎮、開發區),除了在開發區建成了重要貿易港口中山港外,其餘三鎮對濱海資源的綜合利用還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橫門亦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