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房村隸屬於龍場鎮樂樹行政村,屬於半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房村
- 面積:1175400 m
- 人口數量:355人
- 年平均氣溫:14.1℃
橫房村隸屬於龍場鎮樂樹行政村,屬於半山區。
橫房村隸屬於龍場鎮樂樹行政村,屬於半山區。村情概況橫房村1位於龍場鎮北邊,距離樂樹村委會0.5公里,距離龍場鎮2.5公里,(是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有1.1754平方公里,海拔1970米,年平均氣溫14.1℃,年降水量...
潼南區臥佛鎮橫房村志願服務大隊 潼南區臥佛鎮橫房村志願服務大隊是由潼南區臥佛鎮志願服務總隊領導下的志願團體,成立於2016年8月24日。人員規模 該志願團體人員規模是4人,正式成員有103人。聯絡信息 該志願團體的聯絡人是李強,聯絡團體是潼南區臥佛鎮志願服務總隊。
2019年8月28日,原維新鎮全境劃入沐愛鎮管轄,平等村成為了沐愛鎮的一個行政村,只有四個村民小組。村民趕集的時候,主要是沐愛場、鎮舟場、樂義場、高坎場,其中坳田、垣山、水洞榜、一王寨、富貴山、田竹林灣、麻凼灣、桐子灣、水頭上、橫房(huánfáng)、大寨壩、圈(quān)山田、新屋基的村民主要到...
黃山村是重慶市綦江區隆盛鎮下轄村。重慶市綦江區隆盛鎮黃山村是2001年規模建制調整村,由原來扦連村、黃山村合併而成。全村轄唐家榜、豆田堡、石碾盆、橫房、山崗場、黃泥崗6個村民組。黨總支下設1個黨組織,專業合作社黨組織7個。7個黨小組,其中有1個產業黨小組,中共黨員63人,外出黨員28人,預備黨員1人...
魚洞村委會是鎮雄縣果珠鄉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果珠鄉東北面,距鄉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鎮雄縣城42公里。東面鄰大灣,西面鄰果珠,北面鄰雲嶺。轄大樹、橫房等3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82戶,共5632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5595人,勞動力2400人。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27478.2畝,海拔...
據傳,最初只有中間祠堂和兩邊橫房,防著財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長,圍屋不斷擴大,最後建起四角碉樓和較大圍牆,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二進三開間,朝向東北,前有禾坪和月池。大門石額上刻“黃氏宗祠”四個大字,旁有落款小字“道光拾年季春月吉旦重修。三大房同立”。外牆與角樓均用三合土築成,國內廳、...
截至2020年6月,臥佛鎮下轄3個社區、13個行政村:臥佛鎮社區、文曲社區、冷壩社區、獨田村、月壩村、香爐村、河口村、天台村、大堂村、太白村、橫房村、新都村、玉蕉村、金馬村、百花村、馬龍村,鎮人民政府駐三仙巷街1號。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臥佛鎮地處潼南區南部,東與銅梁區相鄰,南接大足區,西鄰安岳縣,...
1996年7月,析沱江鄉8個村置伏龍鄉。2015年,撤鄉改鎮。2019年12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撤銷伏龍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凌家鎮管轄。行政區劃 2011年末,伏龍鎮轄橋上1個居民委員會,徹天寺、大田、橫房、水口、牛角田、大灣、大屋沖、新祠堂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個居民小組,79個村民小組。截至...
其整個大院占地約12000平方米,院內整齊布置建設了南北向四排主房,共有15幢,其最東邊還有一排橫房,共有10多間。這座大院套小院、雕刻與彩繪精緻細密、有濃郁海南古民居建築特色的侯家大院,已被列為海南省歷史文化重點保護項目。開元寺 開元寺所在瓊山區舊州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鎮,是古代瓊州州治之一,大約...
正堂屋內後牆中間,有寬八尺高兩丈的雕花神龕,兩邊的橫房,掛有四塊沿邊雕著六條金龍的大匾。大匾上分別刻著“風梧鶴松”“為善最樂”“屋身並潤”“身潤琳琅”等吉祥賀詞。歷史文化 相關人物 清康熙十年(1671年)左右,丁氏祖先從廣東韶州府乳源縣移居重慶府合川縣二甲康溝。清雍正二年(1724年)初,...
現存建築在民國初期進行了修繕,穿斗木結構,L型布局,橫房前側有木走廊與正房相通。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於研究大安寨鹽商宅院、自貢鹽業歷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41 大安區 大安寨達生堂 大安區大安寨路113、115、117、137、141號 約1360平方米 清代 2018年12月 達生堂是大安寨鹽商宅邸群之一,位於大安區大安寨...
張岳崧的故居位於今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的西北邊和西南邊,坐北向南,總面積2700多平方米。故居有兩處,一處為出生之祖居(俗稱上署),位於高林村西北邊,占地1500多平方米。原建有坐北向南的1廳2房正屋7幢、橫房6幢、八角亭1座、庭院10個、拱門1個。房屋大柱多用鳳梨蜜樹加工而成,中間縱臥一條南北走向的...
主房一般歸屋主和男孩居住,橫房則當女兒家的閨房或用作廚房和儲藏室。建設保護 潘氏祖宅是方圓幾十里保存得最完好且年代最久遠的老宅了。相傳大路坡村因風災水禍一共搬遷了三次,現在這個地點是潘宜琚先搬來,後來其他十幾戶才相繼搬來的。上個世紀初,潘宜琚背井離鄉到馬來西亞的謀生,從在深山裡割藤,到後來...
洪圍位於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老坑社區西坑村,因其後有洪圍山而得名,也稱洪田圍或老祠堂,是深圳市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客家宗祠與住宗合一的圍龍屋,由坑梓黃氏開基始祖黃居中於清康照三十年修建,清道光十年(1830年)翻修。據傳,最初只有中間祠堂和兩邊橫房,防著財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長,圍屋不...
香龍灣-中國國際級產業化生態創意農莊由洛陽中縱嘉橫房地產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項目位於洛陽新區伊河城市生態廊道東岸,東至二廣高速公路,南至伊濱區地界,西、北至伊河邊。樓盤介紹 距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僅三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項目用地總面積9676畝,其中農業用地約6000畝,村民安置用地160畝,服務...
故居位於村中,座東朝西,面向鏡湖及抱貴塘水流交匯處,為三進格局。第一進門樓,南北兩間。南門樓為主門,其屋脊高聳,有八十厘米許,塑成扇狀牌匾,雕工精美宏偉。正面陽刻“資政第”三字,背面雕文房四寶,兩端塑些傳統吉祥圖案,惜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毀於颱風。第二進為中亭,中亭兩邊為天井橫房。土改時房屋分...
主房三層,輔房二層,房屋共99間,其中大門左右側為二層10間,上、下廳29間,兩邊橫房40間,後排房14間,四角設有4個炮樓,衛生間2間。整座建築呈四方集群狀,左右嚴格對稱。前庭後院在嶺南建築的基礎上大量吸取西方建築風格。整座莊園,經廂房、崗樓一圍,儼然一座堡壘。大院前有一個半月塘,三面是一大片的...
故居位於村中,座東朝西,面向鏡湖及抱貴塘水流交匯處,為三進格局。第一進門樓,南北兩間。南門樓為主門,其屋脊高聳,有八十厘米許,塑成扇狀牌匾,雕工精美宏偉。正面陽刻“文魁”兩字,背面雕文房四寶,兩端塑些傳統吉祥圖案,惜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毀於颱風。第二進為中亭,中亭兩邊為天井橫房。土改時房屋分給...
另一處故居,位於出生故居西南面,占地12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結構,懸山式建築,為張岳崧居官時所建,今僅存正屋1幢,後屋1幢,兩側橫房2幢。故居西側建有張氏宗祠,為張岳崧晚年親自籌建,宗祠占地約1500多平方米,有完整的山門、前殿、正殿、廊廡。山門、前殿西廂及東廊廡圮損毀,其餘尚存完好。故居1986年被...
白玉堂剛建時比較簡單,後來進行過 兩次改建,才達到三進四橫的規模。經過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白玉堂的模樣變了許多,宅院四周的石砌圍牆被拆除,石槽門和右邊房屋被拆掉,惟有 左槽門和左邊橫房仍保持原貌,曾國藩父親曾麟書所寫的“芳邁群妍”四個 大字仍清晰可辨。白玉堂三進四橫,在白玉堂的右前方,有一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