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坑村(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坑梓街道老坑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坑村,位於坑梓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4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坑村、盤古石村、三角樓村、井水龍村。地處深圳東北部低山丘陵地帶;阿婆叫瀝河從村南流過。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坑梓黃氏開基先祖黃居中與其弟黃立中分家後,攜妻及三子由坪山江邊村遷居坑梓地域,在西坑建起洪圍而形成。黃居中三子分家後,一部分人居住在洪圍,另一部分人圍繞黃氏宗祠修房蓋屋另起新居,形成“洪圍”和“祠堂”兩個自然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洪圍和祠堂合二為一,因位於阿婆叫瀝河西岸而取名西坑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坑村
  • 始建時間:1691年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7年12月,屬坪山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61年7月,屬坑梓農場;1963年1月,屬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坑梓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坑梓鎮;2004年,屬坑梓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坑梓街道老坑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黃姓、曾姓。明末,黃氏先祖從嘉應州興寧(今廣東梅州)遷移至惠州府歸善縣白馬碗窯,再從白馬碗窯遷居坪山高寨子,後又遷到坪山江邊村;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從坪山江邊村遷移至坑梓;清康熙三十年遷至此地。曾姓遷徙歷史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182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102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85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19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8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餘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20世紀80年代初期,引進“三來一補”企業,村經濟開始轉型。1999年3月,成立深圳市老坑股份合作公司西坑經濟合作社。2004年實行村改居,西坑村設為西坑居民小組,村民成為城市居民;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
村中有一棵老榕樹,位於盤龍路99號萬豐百貨旁,樹高12米,枝下高1.5米,樹齡已有210年,屬國家二級保護古樹。
瀋海高速G15線、西坑新大道、蟠龍路、吉康西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通電,90年代通電話,1995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村內設有健身路徑。村中黃氏宗親參與了歷屆黃氏族譜的編修,最新族譜為2014年坑梓黃氏宗親聯誼會續修的西坑村保存較為完好的傳統民居為洪圍,因其後有洪圍山而得名,也稱洪田圍或老祠堂,是《深圳坑梓黃氏族譜》。
深圳市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客家宗祠與住宗合一的圍龍屋,由坑梓黃氏開基始祖黃居中於清康照三十年修建,清道光十年(1830年)翻修。據傳,最初只有中間祠堂和兩邊橫房,防著財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長,圍屋不斷擴大,最後建起四角碉樓和較大圍牆,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二進三開間,朝向東北,前有禾坪和月池。大門石額上刻“黃氏宗祠”四個大字,旁有落款小字“道光拾年季春月吉旦重修。三大房同立”。外牆與角樓均用三合土築成,國內廳、堂、屋用磚砌築,天井、水溝鋪以花崗岩條石,屋、門均較低矮。1996年重修時,雖格角樓進行改建,但仍保留清康熙年間的形制與風格。屋頂的紅色琉璃瓦保留完整,中間房屋頂榆採用牛角造型。洪圍大門貼有對聯“績著循良第一;家傳孝友無雙”。進洪圍大門,穿過廳堂即為黃氏家族祠堂。祠堂內置黃姓先人牌位。每逢重大節日,祖籍該村的黃姓後人會從惠州、東莞,甚至東南亞地區回鄉祭祖。2001年6月,洪圍被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