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州古八景

橫州古八景

橫州古八景:缽嶺春遊;槎亭秋眺;寶華朝煙;海棠暮雨;月光澄練;紫水呈祥;天窟歸雲;烏蠻積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橫州古八景
缽嶺春遊,槎亭秋眺,寶華朝煙,海棠暮雨,月光澄練,紫水呈祥,天窟歸雲,烏蠻積翠,

缽嶺春遊

娘山,古稱缽嶺,因山頂似復缽而得名。缽嶺位於橫州城西北面,為橫州、蓮塘公社交界山,主峰267米,占地面積經一平方公里。據《橫縣誌》載:“娘山在城西北,距城七里,萬峰俯伏,巔有慈感廟,半山有亭,建自唐貞觀年間,代有興廢,至清光緒十七年,文州牧倡捐重修。廟內有鋼鐘一具,重八百餘斤,大約三圍高,八尺長,相傳由廣東壽佛寺飛來,上鑄有字可考,每於春秋佳日,往游者絡繹不絕,重陽登高尤眾,缽嶺春遊是邑中八景之一。”慈感廟即娘娘廟,廟的周圍古松成蔭,廟內雕樑畫棟,金壁輝煌。廟分三鎮,前鎮中鎮均塑有菩薩泥像,後鎮為淑惠夫人塑像。門前有一圓台,高一米,長寬各30米,南側有二井,傳說一出酒,一出米,供遊人吃用。如今,廟宇全毀,但風景依然。每當春秋佳日,登上缽嶺主峰,向西望去,山巒連綿起伏,雄偉壯觀;向南俯瞰,娘山水庫,儼如高山出平湖;向北望去,四排嶺山奇峰異立;向東遠眺,可見縣城和橫州全境。碧藍的天空,蔥翠的群山,清冽的溪水,爭相鬥艷,常常使人如醉忘返。歷代不少遊人登山賦詩,留跡後人,其中一詩云:“踏青直上缽嶺巔,俯瞰槎城別一天。南望棠橋停暮雨,遠瞻鴛嶺薄朝煙。載陽日向騰川暖,求友鶯從喬木遷。眼底春光無限好,不妨題績無雲篇。”(抄自《橫州古今》)

槎亭秋眺

“槎亭”位於橫州城內登高嶺上。明嘉靖10年將“槎亭”改成魁星樓,現又改建成水塔。登高嶺海拔70米,為城內最高處,站在嶺上,可觀縣城全境。據傳,亭的建築極為雅致。在登高嶺上,“槎亭”拔地而起,仰接藍天,婷婷玉立,美不勝言。登上槎亭,上面陽光垂照下來,下面濃霧滾湧上去,雲蒸霞蔚,頓覺天高地闊,心曠神怡。特別是秋和日麗的時侯,遊人於槎亭遠眺,群山蔥籠,碧水映天,如錦似畫。早晨,可看到“寶華朝煙”;晚上,天氣晴和,月光輝映,俯瞰鬱江,可觀“月光澄練”,橫州勝景盡收眼帘。詩云:“憑眺倚欄看橫州,寶華朝煙遠近浮,一條鬱江浣素練,滿城砧杵報春秋”。(抄自《橫州古今》)

寶華朝煙

南山,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二十華里,在那陽寶華村境內。南山是由二十八個形態各異山峰組成。主峰形似沙牯(黃牛)肩峰,故名沙牯鬃,海拔564米。南山風景秀麗,土沃物盛,故人們稱為“寶華山”。寶華山絢麗多彩,山上山下,竹木扶疏,峰橫翠微,泓清泉冽,嬌嬈多姿。其間更令人神往者,每當晨曦初露,舉目凝視南山,山上寺廟亭閣,古樹奇峰,時而披上萬道金光,極其宏偉壯觀;時而被淡淡雲霧遮掩,變幻莫測;時而冒出縷縷朝煙,向著蒼穹散去。此時觀南山之景,猶如人間仙境,美之曰“寶華朝煙”。詩云:“寶華朝煙真勝景,萬山第一建文稱。松蒼柏翠茶又綠,白毛香茶早馳名。”(抄自《橫州古今》)

海棠暮雨

海棠暮雨,又稱海棠夜雨。“海棠”位於橫州城之南,香稻溪一帶。溪的出口處,上有一石拱橋,名曰海棠橋。橋上鋪有三尺土,兩旁綠草如茵。據傳,自宋淳熙年間(1174年)建橋以來,每當鬱江洪水泛濫,浸沒橋身,橋面泥土仍存一米,綠草絲毫無損。千百年來,歷經滄桑,至今尚存。每當晚暮垂空,往往雲霧濃結於橋上空及其四周,瞬雨即逝,乃美稱曰:"海棠暮雨"。詩云:“郁水飛瀉過西津,海棠暮雨碧沉沉。瞬間雨過無覓處,勸君珍惜寸光陰。”(抄自《橫州古今》)

月光澄練

“月光澄練”這一勝景,在鬱江經縣城之南(現在西津電廠),黌學(現在人武部)之前形環如月。每當明月高照,水色如翠,晶瑩似玉,清輝灑遍江面,江中一水直瀉而下,奇麗奇幻,如彩虹般的光澤,閃閃爍爍。粼粼的金波曲流,形似鎖練,令人陶醉,故稱“月光澄練”。昔時,橫州古城牆小南門旁有月光樓一座,專為觀賞這一美景而建。現樓已毀,但詩還存:“登樓遠眺鬱江景,月色江水明如鏡,徹底襟懷塵不染,激流無餘別緒縈。”(抄自《橫州古今》)

紫水呈祥

紫水呈祥,又名紫水回瀾。紫水源出於橫州海棠橋下一大岩石,石下有一洞穴,紫水從洞口流出,近鬱江北岸,沿江而下,經龍興寺、黌學,過學前街畔,至小南門碼頭而瀠回而上。據傳,每出紫水,是年,橫州地面穀物豐收。故稱紫水呈祥。今人們賦詩云:“天然紫水何足奇,地下礦液人皆知。五穀豐稔人喜慶,勤耕細作要及時。”(抄自《橫州古今》)

天窟歸雲

“天窟歸雲”勝景位於縣城東北面15公里處,在橫州鎮謝圩境內的月林山上。主峰海拔179.3米,方圓0.5平方公里,山間為一小盆地。古時,多為盜匪出沒之處,常常占山為寨,故稱月林寨,後稱月林山。月林山有兩大岩洞,一曰“白面岩”,一曰“雙蟠岩”,可容三千人。據《橫州志》載:“此山有有二岩,多鐘乳怪石,頂有穴通日光,其旁翼如廊,高覆如蓋,石筍尖起,嶙峋萬狀;洞口有潭,秋暮初冬出嘉魚。”山內還有更多奇岩異澗,石燕群棲,地下水長流,汩汩作響。岩穴從底通山頂,又有一大岩,形似如月。每當晨光微熹,高聳的月林山被一縷縷溫潤的煙霧繚繞,飄忽升騰,匯旋於洞口中,有如雲歸天窟,奇麗奇幻,千姿百態,極為壯觀。故稱“天窟歸雲”。現在雖天窟無存,但勝景尤在。詩云:“窟寄乾坤熟點穿,輕系片片白雲旋,散飛清麗入奇境,雲鎖虛靈一洞開。”(抄自《橫州古今》)

烏蠻積翠

烏蠻積翠勝景在縣城東三十公里的大王山上,大王山,連綿起伏,形似蜈蚣爬行。對岸一山,若蟾蜍隔江相望。伏波廟宇則座落在大王山腳的鬱江北岸上。廟宇正廳除塑有馬援將軍的泥像外,廟內的牆壁繪有各種奇花異草,竹林七賢,八仙過海和張良履等彩畫。花鳥神態嬌嬈,人物栩栩如生。廟門牌坊分別掛著“肅然起敬”、“狂瀾保障”的匾額。門外兩邊屹立著兩座鐘鼓樓,分別懸掛著一個三圍寬、八尺高的大鐘。古時,每當黎明,必撞鐘數次,聲音宏渾,響徹雲霄。這時,群鳥翱翔,鴉雀歡歌,匯成了一支幽美動聽的樂曲。廟下便是有名的烏蠻灘。石叢河窄,浪濺水飛,廟的周圍古木婆娑,雨後放晴,綠葉青翠欲滴,與灘上綠水,渾然一體,山水一色,織成了烏蠻積翠的絢麗美景。今人賦詩云:“烏蠻積翠綠幽幽,河窄灘險水飛流。如今開出新航道,船過險灘不用愁。”(抄自《橫州古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